明夷

想了很多天,觉得还是要写一写《烽火与流星》。田晓菲把这段不管是传统还是创新的文学史书里都一笔带过的时代写的这样美是无论如何要来记上一笔的。
我想,书的名字大概来自于庾信的那句“南登广陵岸,回首落星城。不言临旧浦,烽火照江明。”
这是古中国那块层层叠叠的关于心灵归处之缅怀的化石上纹理清晰而美丽的一道痕迹。它和封面上那支刻画简单的灯烛一起举重若轻的扣住了萧梁文学的脉搏:幽微又美好,最终被吞噬在黑夜里,但却因为黑夜而被赋予了一种纤弱敏感的形状。而在那点烛火之后,是以后朝代里绵延的诗中它似是而非却又挥之不去的影。
好像是《周易》的那一卦,明夷。
明入地中,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
是文明生长中如同青草破土而出的纤弱的喜悦,是文明虽然见覆于野蛮的无奈但矜持。是侯景之乱,台城陷落之后萧纲在宫殿里召见全副武装的侯景时的从容。这样一种透着贵族气的文明是田晓菲口中南朝风流的余韵。那之后的陈叔宝就只敢拉着爱妃躲进枯井中了。它让你想到陆机在刑场上那句悠远的华亭鹤唳,或者是王彧被处死前那一局如常的棋和那句此酒不堪相劝。这一种稳定的人格总是在悲剧到来的时候适时出现,是临场为自己写的挽歌,隔绝世俗的慌乱嘈杂,在你觉得恐怕它不堪承受这样暴戾的时候淡然的出声,没有慷慨激昂,好像这件事情不值得大惊小怪,于是一切就都如常般平静下来。像是烛火被风熄灭那一瞬间的青烟,在很久之后的黑暗里,依然能让人时时记得曾经有过的光亮。
这是个迷恋轮回的时代,因为听说了太多的此岸而好奇彼岸。也因为在一切可以得到的物和象中,总伴随着失去的恐慌,因而那些得不到的就具有了消弭矛盾和痛苦的诱惑。像是陶渊明得到了心念着的田居生活,却又总是在彷徨自己是否因而丧失了一个士人心灵的高贵。
只有寄情看不见的轮回。借之可以参透轮回的光成了一个令人醉心的主题,它开始和生死一样有需要洞察和参照的含义。刘孝威在王羲之曲水流觞的那天写过,芙蓉池畔涵停影,桃花水脉引行光。漂流的酒殇换成了一支灯烛,“永锡难老”是个骗局,晋人在快乐过后慢慢悟出,梁人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快乐它就已经如影随形。
田晓菲的优势在于她有一种敏锐的触觉,像是古代的文人一样在文学和美学之间模糊了现代科学壁垒森严的界限。这样的气质去解读萧梁这样一个敏感而纤弱的时代很合适。看她的论文就好像那种可与而不可求的妥帖散文解的诗,每一个用词都贴切到挑剔,但行文通篇又圆润起来。让人误以为看见的不是一篇文学史的论文,而是对一个纤弱短暂又敏感聪慧的时代心灵上的故地重游。不必担心物非人非的尴尬。
忽然想起来,很小的时候在去栖霞山的路边可以看见散落的巨大石兽,在漫长的荒草里有朝天阙的麒麟,传说那是梁简文帝萧纲的神道兽。它永远没有机会享受明孝陵那样隆重的祭奠和朝拜却在看见那些被岁月斑驳了痕迹的石兽时让人想到一句关于花的寓言,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再后来,记起来,这个时代的某个地方,有一天,曾经落花如雨。
我想,书的名字大概来自于庾信的那句“南登广陵岸,回首落星城。不言临旧浦,烽火照江明。”
这是古中国那块层层叠叠的关于心灵归处之缅怀的化石上纹理清晰而美丽的一道痕迹。它和封面上那支刻画简单的灯烛一起举重若轻的扣住了萧梁文学的脉搏:幽微又美好,最终被吞噬在黑夜里,但却因为黑夜而被赋予了一种纤弱敏感的形状。而在那点烛火之后,是以后朝代里绵延的诗中它似是而非却又挥之不去的影。
好像是《周易》的那一卦,明夷。
明入地中,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
是文明生长中如同青草破土而出的纤弱的喜悦,是文明虽然见覆于野蛮的无奈但矜持。是侯景之乱,台城陷落之后萧纲在宫殿里召见全副武装的侯景时的从容。这样一种透着贵族气的文明是田晓菲口中南朝风流的余韵。那之后的陈叔宝就只敢拉着爱妃躲进枯井中了。它让你想到陆机在刑场上那句悠远的华亭鹤唳,或者是王彧被处死前那一局如常的棋和那句此酒不堪相劝。这一种稳定的人格总是在悲剧到来的时候适时出现,是临场为自己写的挽歌,隔绝世俗的慌乱嘈杂,在你觉得恐怕它不堪承受这样暴戾的时候淡然的出声,没有慷慨激昂,好像这件事情不值得大惊小怪,于是一切就都如常般平静下来。像是烛火被风熄灭那一瞬间的青烟,在很久之后的黑暗里,依然能让人时时记得曾经有过的光亮。
这是个迷恋轮回的时代,因为听说了太多的此岸而好奇彼岸。也因为在一切可以得到的物和象中,总伴随着失去的恐慌,因而那些得不到的就具有了消弭矛盾和痛苦的诱惑。像是陶渊明得到了心念着的田居生活,却又总是在彷徨自己是否因而丧失了一个士人心灵的高贵。
只有寄情看不见的轮回。借之可以参透轮回的光成了一个令人醉心的主题,它开始和生死一样有需要洞察和参照的含义。刘孝威在王羲之曲水流觞的那天写过,芙蓉池畔涵停影,桃花水脉引行光。漂流的酒殇换成了一支灯烛,“永锡难老”是个骗局,晋人在快乐过后慢慢悟出,梁人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快乐它就已经如影随形。
田晓菲的优势在于她有一种敏锐的触觉,像是古代的文人一样在文学和美学之间模糊了现代科学壁垒森严的界限。这样的气质去解读萧梁这样一个敏感而纤弱的时代很合适。看她的论文就好像那种可与而不可求的妥帖散文解的诗,每一个用词都贴切到挑剔,但行文通篇又圆润起来。让人误以为看见的不是一篇文学史的论文,而是对一个纤弱短暂又敏感聪慧的时代心灵上的故地重游。不必担心物非人非的尴尬。
忽然想起来,很小的时候在去栖霞山的路边可以看见散落的巨大石兽,在漫长的荒草里有朝天阙的麒麟,传说那是梁简文帝萧纲的神道兽。它永远没有机会享受明孝陵那样隆重的祭奠和朝拜却在看见那些被岁月斑驳了痕迹的石兽时让人想到一句关于花的寓言,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再后来,记起来,这个时代的某个地方,有一天,曾经落花如雨。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