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的神话

政治的神话——《知识分子的鸦片》读书笔记
一、左派的神话
1.左派的流变及其本质
左派因法国反对派坐在议长的左侧而得名,但左派并不总与反对挂钩。经典的解释认为,右派是尊重传统、维护特权的一派,左派是崇尚进步、尊重智力的一派。由法国大革命所分隔出的两个法国,一个不甘消失,一个毫不留情地攻击过去,一个尊重由传统缓慢形成的秩序,一个相信人类有能力根据科学知识来重建社会。
然而,经典的解释中两个阵营的理论是怀旧的,它的作用是掩盖导致各所谓的阵营内部四分五裂的种种不可调和的理论。在1848年之前,从大革命中获得了各种荣光的左派一直扮演着反对党的角色(由此形成了左派与反对党之间的混淆)。而在此之后,反对资产阶级的左派继承了反对旧制度的左派,后者反对的是王权的专断、特权制度或行会组织,而前者则主张经济的国家控制,这两者在思想和目标上有相同之处吗?
尤其是当左派掌握政权之后,左派所代表的不是与权力所对立的自由,也不是与特权者对立的人民,而是一种与另一种权力对抗的权力,一个与另一个特权阶级对抗的特权阶级。当左派企图为平等的目标而推行扼制自由的方案时,右派与保守主义交融,试图维持由自由和代议制所构筑成的民主社会。左派的目标和手段上出现了疏离,而右派则在历史的流变中变成了它所反对的一面。
2.左派价值的疏离
使左派受到激励的是三种虽不相互矛盾但往往有分歧的观念:自由、组织、平等。自由意味着反对政权的专横,保证个人的安全;组织则是为了一种合理的秩序取代传统的自发的秩序,或是个人积极性的无序状态;平等则是反对源于自身和财富的特权。
鼓吹组织的左派多少会变得“专制”,如果不是民族主义的,也是民族的,因为只有国家才能实现他们的纲领;有时他们也是帝国主义的,因为计划经济的推行者渴望拥有无限的空间和资源。鼓吹自由的左派会起来反对社会主义同时又会抑制国际主义的理想。鼓吹平等的左派不断地去反对富人,反对强者,但后者有时是相互对立的,有时又是混在一起的。
人们也许会惊奇地发现,在美国不存在类似于法国等国家的左派。因为在美国更多的是技术之争,而不是意识形态之争。那么人们认为只有敌视一切正统性和能感受到一切苦难的人才是左派的理论,其立足之处又是什么呢?当怜悯本身只具有唯一的意义的时候,左派的精神实质上已经死亡。
3.极左和极右的交汇之处
无论是作为法西斯的纳粹,还是采取极权主义统治的苏俄,它们的共同之处要多于它们的不同之处。希特勒在混乱的德国中巧妙上台,首先通过对经济的管理而控制德国,随后通过意识形态来塑造德国,甚至整个欧洲;纳粹诉诸于暴力尤其是扩大警察的权力。苏联所采取的极权主义统治亦是利用经济困难的借口采取新经济政策,利用旨向未来的乌托邦的设想在经济上推行国家化,把国家的恐怖统治归因于革命的激烈和工业化的需要,利用进步和发展的借口实行压制。
极右与右派的距离很远,离极左却是咫尺之遥。极左与极右有相同的“根”,在极左制度中,国民的财产名属全民,而支配权属于权力中心,转变成极右制度很简单,只要把“全民所有“的遮羞布拿下来就是了,直接依靠权力化公为私。(秦晖:极左、左派、右派、极右的区分)
纳粹与苏联的不同之处或许仅仅在于一个主张民族的特殊性,另一个从历史所选定的阶级来强调其普遍性。
二、大革命的神话
1.革命的诱惑
革命受惠于反抗的威望,同时被建构的理性主义所激化,被政治上的乐观主义所鼓涌。 反抗源于不满,进而被绝望所鼓舞。建构理性主义相信人类的智力足以在一张白纸建设起理想之国,第一步就是要擦除这张白纸上的脏污。乐观主义者相信只有革命能将那不理想的过去与理想的未来连接起来,只有革命能导向通往理想世界。
2.革命的同谋者的不同命运
美学的现代主义揭露庸俗的人,马克思揭示资产阶级的罪恶,这一相似性使艺术上的先锋派和政治上的先锋派有时会为共同的梦想而进行共同的冒险。道德上的不妥协主义否定传统道德,社会主义的活跃分子拒斥资产阶级的伪善,这一相似性使政治上的先锋派与文学上的先锋派结合在一起。那些揭示毫无意义的宇宙强加给人的命运的人有时也会与革命者汇合,因为只有“摧毁”才有可能抚慰绝望,只有反抗这种永不停止的运动才会赋予生命以意义。
但正如历史所证明的那样,作为反抗者的左翼一旦掌握政权之后,就以一个精英集团而存在。统治者所追求的是稳定、权威和秩序。为了政权的延续,政治上的先锋者将会变成政治上的保守者,他们首要的镇压对象就是先前的战友——那些文学和艺术上的先锋派。
(待续)
一、左派的神话
1.左派的流变及其本质
左派因法国反对派坐在议长的左侧而得名,但左派并不总与反对挂钩。经典的解释认为,右派是尊重传统、维护特权的一派,左派是崇尚进步、尊重智力的一派。由法国大革命所分隔出的两个法国,一个不甘消失,一个毫不留情地攻击过去,一个尊重由传统缓慢形成的秩序,一个相信人类有能力根据科学知识来重建社会。
然而,经典的解释中两个阵营的理论是怀旧的,它的作用是掩盖导致各所谓的阵营内部四分五裂的种种不可调和的理论。在1848年之前,从大革命中获得了各种荣光的左派一直扮演着反对党的角色(由此形成了左派与反对党之间的混淆)。而在此之后,反对资产阶级的左派继承了反对旧制度的左派,后者反对的是王权的专断、特权制度或行会组织,而前者则主张经济的国家控制,这两者在思想和目标上有相同之处吗?
尤其是当左派掌握政权之后,左派所代表的不是与权力所对立的自由,也不是与特权者对立的人民,而是一种与另一种权力对抗的权力,一个与另一个特权阶级对抗的特权阶级。当左派企图为平等的目标而推行扼制自由的方案时,右派与保守主义交融,试图维持由自由和代议制所构筑成的民主社会。左派的目标和手段上出现了疏离,而右派则在历史的流变中变成了它所反对的一面。
2.左派价值的疏离
使左派受到激励的是三种虽不相互矛盾但往往有分歧的观念:自由、组织、平等。自由意味着反对政权的专横,保证个人的安全;组织则是为了一种合理的秩序取代传统的自发的秩序,或是个人积极性的无序状态;平等则是反对源于自身和财富的特权。
鼓吹组织的左派多少会变得“专制”,如果不是民族主义的,也是民族的,因为只有国家才能实现他们的纲领;有时他们也是帝国主义的,因为计划经济的推行者渴望拥有无限的空间和资源。鼓吹自由的左派会起来反对社会主义同时又会抑制国际主义的理想。鼓吹平等的左派不断地去反对富人,反对强者,但后者有时是相互对立的,有时又是混在一起的。
人们也许会惊奇地发现,在美国不存在类似于法国等国家的左派。因为在美国更多的是技术之争,而不是意识形态之争。那么人们认为只有敌视一切正统性和能感受到一切苦难的人才是左派的理论,其立足之处又是什么呢?当怜悯本身只具有唯一的意义的时候,左派的精神实质上已经死亡。
3.极左和极右的交汇之处
无论是作为法西斯的纳粹,还是采取极权主义统治的苏俄,它们的共同之处要多于它们的不同之处。希特勒在混乱的德国中巧妙上台,首先通过对经济的管理而控制德国,随后通过意识形态来塑造德国,甚至整个欧洲;纳粹诉诸于暴力尤其是扩大警察的权力。苏联所采取的极权主义统治亦是利用经济困难的借口采取新经济政策,利用旨向未来的乌托邦的设想在经济上推行国家化,把国家的恐怖统治归因于革命的激烈和工业化的需要,利用进步和发展的借口实行压制。
极右与右派的距离很远,离极左却是咫尺之遥。极左与极右有相同的“根”,在极左制度中,国民的财产名属全民,而支配权属于权力中心,转变成极右制度很简单,只要把“全民所有“的遮羞布拿下来就是了,直接依靠权力化公为私。(秦晖:极左、左派、右派、极右的区分)
纳粹与苏联的不同之处或许仅仅在于一个主张民族的特殊性,另一个从历史所选定的阶级来强调其普遍性。
二、大革命的神话
1.革命的诱惑
革命受惠于反抗的威望,同时被建构的理性主义所激化,被政治上的乐观主义所鼓涌。 反抗源于不满,进而被绝望所鼓舞。建构理性主义相信人类的智力足以在一张白纸建设起理想之国,第一步就是要擦除这张白纸上的脏污。乐观主义者相信只有革命能将那不理想的过去与理想的未来连接起来,只有革命能导向通往理想世界。
2.革命的同谋者的不同命运
美学的现代主义揭露庸俗的人,马克思揭示资产阶级的罪恶,这一相似性使艺术上的先锋派和政治上的先锋派有时会为共同的梦想而进行共同的冒险。道德上的不妥协主义否定传统道德,社会主义的活跃分子拒斥资产阶级的伪善,这一相似性使政治上的先锋派与文学上的先锋派结合在一起。那些揭示毫无意义的宇宙强加给人的命运的人有时也会与革命者汇合,因为只有“摧毁”才有可能抚慰绝望,只有反抗这种永不停止的运动才会赋予生命以意义。
但正如历史所证明的那样,作为反抗者的左翼一旦掌握政权之后,就以一个精英集团而存在。统治者所追求的是稳定、权威和秩序。为了政权的延续,政治上的先锋者将会变成政治上的保守者,他们首要的镇压对象就是先前的战友——那些文学和艺术上的先锋派。
(待续)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