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未竟有感

这个世界上最易守持的是什么?最难守持的又是什么?
这个世界上最易得到的是什么?最难得到的又是什么?
这个世界本身又是什么?
佛学泰斗汤用彤先生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我终究没有能够读完—写书的人辛苦,但读书的人大约比写书的还要辛苦:七百五十三页的正文翻到了五百五十二页,“竺道生”的一章中《涅磐》经部分,虽灯下苦读数夜,奈何实在没有根基,又无天资,高山仰止,只能暂时搁下,以待来日。
书未毕读,但感想却有一二。上述三组问题便在其中。
我给第一对问题的答案是思想。思想最易持守,它无形无色,只要有人相信便能传承。史上灭佛,三武一宗,每次毁像焚经,灭道还俗,几无孑遗,然而却又没有哪一次不出十年,佛教更能死灰复燃,发扬光大,甚而超越前朝。所以说,思想不同于物质,最易守持。然而,最难守持的恰也是思想。自永平求法释教西来,历两千载,先依老庄,再得小乘,又证大乘,其间宗派林立,自相矛盾者往往有之,然后有法显玄奘九死一生,万里求法,以明真义。当年菩提证果到后日纷纭如此,思想之守持,岂不是至难?
我给第二对问题的答案是佛之真谛。佛之真谛为空。若能一切法空,便抵佛境。禅说:人皆有佛性,其不在所言所为所修所行。故此事最易得。但是,老庄尚言“无为”,释教则视“无为”亦不为“空”。守持于空者,乃“顽空”也,非空空。真性空者,“毕竟空”也,住即不住。这番道理与实践,又如何易得?梁武孝文,一时俊彦,然而三次舍身,数兴石窟,虚耗国力,弥增沙门,惟求福报,这又岂是佛教“毕竟空”的真谛?千百年间,烧香拜佛者,莫不有所求,能有几人悟成此道?故曰:“空”易言,“看空”则难,“破空”更难,得佛之真谛,实在是世间最难者。
第三个问题的答案是没有答案。儒释道吵了三四百年,各有得风流者。其实,不仅儒释道之间,就是在儒的内部汉初尚有谷梁公羊之争,释于入我国先后有大乘小乘之分,道则魏晋间存“有无”之辩,关于世界本来如何何尝有过压倒性的认识。或许,世界本身是什么样子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相信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但是,这第三个问题的确又非常重要。思想和宗教,不仅是佛教,往往于它产生并开始向外传播的一刻起就在背离它萌发的初衷。三大教都是为了拯救并摆脱尘世间的苦难的,但后来都曾经被反过来用作压迫和奴役的工具。儒道概莫能外。这个世界上还有其他许多如此的例子,遥远逝去的和现实存在的。为什么?因为它们都有自己逻辑上的世界本原,而那一般等同于这些思想或者宗教上的终极理想。终极目标的存在经常意味着两件事情:为寻求迅速企及目标而(被追随者认可的)不择手段,或者因为不能短期企及而从精神衍生成仪式以维持信仰并最终走向(被忘记本原的默认的)形式化。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这两方面的例子,你都可以找到。
说远了。我不是一个念佛的人,这本书也只是当作南北朝历史的一个侧面来阅读。但是不知不觉也自以为的谈起了佛。想来佛祖除了悲我“根性低劣”“泯懵不识”,大约还不会怪罪我的无知。不过我倒很担心自己很有些对不住汤用彤老先生—生怕别人读了这篇文章把此书当做时下某某大师讲经之类的书籍。《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里海量的资料,清晰的分析,理性的推断,绝非一般研究可轻易等量齐观。这背后的修行,想来大约并不比“证空”容易吧!
这个世界上最易得到的是什么?最难得到的又是什么?
这个世界本身又是什么?
佛学泰斗汤用彤先生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我终究没有能够读完—写书的人辛苦,但读书的人大约比写书的还要辛苦:七百五十三页的正文翻到了五百五十二页,“竺道生”的一章中《涅磐》经部分,虽灯下苦读数夜,奈何实在没有根基,又无天资,高山仰止,只能暂时搁下,以待来日。
书未毕读,但感想却有一二。上述三组问题便在其中。
我给第一对问题的答案是思想。思想最易持守,它无形无色,只要有人相信便能传承。史上灭佛,三武一宗,每次毁像焚经,灭道还俗,几无孑遗,然而却又没有哪一次不出十年,佛教更能死灰复燃,发扬光大,甚而超越前朝。所以说,思想不同于物质,最易守持。然而,最难守持的恰也是思想。自永平求法释教西来,历两千载,先依老庄,再得小乘,又证大乘,其间宗派林立,自相矛盾者往往有之,然后有法显玄奘九死一生,万里求法,以明真义。当年菩提证果到后日纷纭如此,思想之守持,岂不是至难?
我给第二对问题的答案是佛之真谛。佛之真谛为空。若能一切法空,便抵佛境。禅说:人皆有佛性,其不在所言所为所修所行。故此事最易得。但是,老庄尚言“无为”,释教则视“无为”亦不为“空”。守持于空者,乃“顽空”也,非空空。真性空者,“毕竟空”也,住即不住。这番道理与实践,又如何易得?梁武孝文,一时俊彦,然而三次舍身,数兴石窟,虚耗国力,弥增沙门,惟求福报,这又岂是佛教“毕竟空”的真谛?千百年间,烧香拜佛者,莫不有所求,能有几人悟成此道?故曰:“空”易言,“看空”则难,“破空”更难,得佛之真谛,实在是世间最难者。
第三个问题的答案是没有答案。儒释道吵了三四百年,各有得风流者。其实,不仅儒释道之间,就是在儒的内部汉初尚有谷梁公羊之争,释于入我国先后有大乘小乘之分,道则魏晋间存“有无”之辩,关于世界本来如何何尝有过压倒性的认识。或许,世界本身是什么样子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相信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但是,这第三个问题的确又非常重要。思想和宗教,不仅是佛教,往往于它产生并开始向外传播的一刻起就在背离它萌发的初衷。三大教都是为了拯救并摆脱尘世间的苦难的,但后来都曾经被反过来用作压迫和奴役的工具。儒道概莫能外。这个世界上还有其他许多如此的例子,遥远逝去的和现实存在的。为什么?因为它们都有自己逻辑上的世界本原,而那一般等同于这些思想或者宗教上的终极理想。终极目标的存在经常意味着两件事情:为寻求迅速企及目标而(被追随者认可的)不择手段,或者因为不能短期企及而从精神衍生成仪式以维持信仰并最终走向(被忘记本原的默认的)形式化。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这两方面的例子,你都可以找到。
说远了。我不是一个念佛的人,这本书也只是当作南北朝历史的一个侧面来阅读。但是不知不觉也自以为的谈起了佛。想来佛祖除了悲我“根性低劣”“泯懵不识”,大约还不会怪罪我的无知。不过我倒很担心自己很有些对不住汤用彤老先生—生怕别人读了这篇文章把此书当做时下某某大师讲经之类的书籍。《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里海量的资料,清晰的分析,理性的推断,绝非一般研究可轻易等量齐观。这背后的修行,想来大约并不比“证空”容易吧!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