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从未存在过的地方

“我看不出这到底是个什么地方。”他喃喃说着,然后悄声——他不想惊动别人——对马林森耳语道:“看样子你是对的,这飞行员迷失航向了。”飞机上的四个人,开始了各自命运中相同的际遇。飞机即将着陆,布林克罗小姐面对这一场面似乎并不为所动,很平静地整一整帽子,好像家乡已经在望。宗教主义者的精神皈依在生死不知的情况下显得庄严而安静。而马林森则在飞机降落后说:“这地方好像是世界的尽头,一个人影儿也没有。”这样的认知,来自于西方一大部分人狭隘的世界观。
作为主角的康维(Convey),他的名字本身赋予了这个角色使命——运输、传承、交流。原本中规中矩的生活在飞机将他带到香格里拉后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无边无际的雪原和冰川冲击了康维被尘俗生活掩饰已久的爱好刺激的本性,他成为四个人中最先接受现实的人,他强烈的好奇心带领他走进了蓝月谷。因为康维从事外交工作的原因,他会说中文,同时很快适应了蓝月谷的生活。中国人张很热情,将他们一行四人照顾的妥帖恰当。张穿一身水彩画似的天蓝色,透着金属的寒意,亲切中流露出距离感。毕竟不属于一个种族,无法拥有血脉相连的感觉。
张与布林克罗辩论起各自的宗教信仰时说道:“……我该说,我们的信仰就是‘中庸’。它的意思是凡事不要过度,甚至包括——请您原谅这个悖论——连有点本身过度了也会变成缺点。……我们的人民适度节俭,适度贞洁,适度老实。”自此,中国人在书中便被打上了“中庸”的烙印。“中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有深刻内涵的,它在“适度”的解释下却变得苍白无力。詹姆斯不是一个好的作家,他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对现实存在的文化进行了主观的曲解。当“中庸”成为中国人的信仰时,中国人的懦弱与不优秀就使得中国民族的被奴役成了理所应当的事。自然界的法则,优胜劣汰,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于是佩劳尔特的出现便也顺理成章了。身为基督教徒的欧洲人佩劳尔特,在建立教会的过程中来到了蓝月谷,他在信佛的当地人间开始传教,并且取得成功。这样的桥段,不正是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武力侵略这一事实在文化领域的表现么?中国人的兼容并包成了西方人肆虐的理由。
也许詹姆斯的世界观中,蓝月谷在香格里拉,香格里拉在西藏,而西藏却是独立的。因此,张与康维等人一样,只是香格里拉的客人,他们之间所有的交流与碰撞只是文化与地域的差别所引起的,与种族、民族尊严都无关。可真的是这样么?用“活佛”去称呼一个信仰基督的西方人,却只能沦为仆役的本地藏族人,他们的内心是平和的么?这样不伦不类的搭配让我觉得可笑。也许可以用宗教来统治,但民智总不会永远关合。如此看来,书中说不通的地方太多了。四个英美人被作为优秀的新鲜血液补充进香格里拉,有世上最好的装饰与美食安抚他们背井离乡的忧伤,前方有长生引诱,每个人想拥有的事业与将来绘成一幅美妙的图画在闪闪发光。
留下,获得它们,从此放弃毕生的自由,还是离开,就现在?
那个不爱说话的满族姑娘罗珍成了康维与马林森必须离开的迫切原因。爱情,是人类社会不变的母题。当满族姑娘从马林森处看到了真正活着的人的生动面貌,从马林森处品尝到了作为女人所能拥有的最极致的人间欢乐,艰苦的修行便不值得一提了。长久的禁欲在自由的诱惑下,像燎原的野火,焚烧遍野。在詹姆斯生活的年代,中国的清王朝作了古,百年繁华飞灰湮灭。那个满族姑娘的设置,是否寄托了一部分西方人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的留恋呢?罗珍最终还是以无法形容的速度衰老下去,为了她追求的永恒的自由付出了青春以及生命的代价。这便是历史的本质——变化,而不是真相。
《消失的地平线》一经出版,便在西方世界刮起了“香格里拉”飓风,无数西方人根据书中的描写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猎奇。中国由此因着神秘而受到了关注与探寻。
香格里拉究竟在哪?云南还是西藏?
香格里拉是什么?地狱还是天堂?
当我走到地平线尽头,才发现,香格里拉从不曾存在过。
作为主角的康维(Convey),他的名字本身赋予了这个角色使命——运输、传承、交流。原本中规中矩的生活在飞机将他带到香格里拉后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无边无际的雪原和冰川冲击了康维被尘俗生活掩饰已久的爱好刺激的本性,他成为四个人中最先接受现实的人,他强烈的好奇心带领他走进了蓝月谷。因为康维从事外交工作的原因,他会说中文,同时很快适应了蓝月谷的生活。中国人张很热情,将他们一行四人照顾的妥帖恰当。张穿一身水彩画似的天蓝色,透着金属的寒意,亲切中流露出距离感。毕竟不属于一个种族,无法拥有血脉相连的感觉。
张与布林克罗辩论起各自的宗教信仰时说道:“……我该说,我们的信仰就是‘中庸’。它的意思是凡事不要过度,甚至包括——请您原谅这个悖论——连有点本身过度了也会变成缺点。……我们的人民适度节俭,适度贞洁,适度老实。”自此,中国人在书中便被打上了“中庸”的烙印。“中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有深刻内涵的,它在“适度”的解释下却变得苍白无力。詹姆斯不是一个好的作家,他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对现实存在的文化进行了主观的曲解。当“中庸”成为中国人的信仰时,中国人的懦弱与不优秀就使得中国民族的被奴役成了理所应当的事。自然界的法则,优胜劣汰,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于是佩劳尔特的出现便也顺理成章了。身为基督教徒的欧洲人佩劳尔特,在建立教会的过程中来到了蓝月谷,他在信佛的当地人间开始传教,并且取得成功。这样的桥段,不正是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武力侵略这一事实在文化领域的表现么?中国人的兼容并包成了西方人肆虐的理由。
也许詹姆斯的世界观中,蓝月谷在香格里拉,香格里拉在西藏,而西藏却是独立的。因此,张与康维等人一样,只是香格里拉的客人,他们之间所有的交流与碰撞只是文化与地域的差别所引起的,与种族、民族尊严都无关。可真的是这样么?用“活佛”去称呼一个信仰基督的西方人,却只能沦为仆役的本地藏族人,他们的内心是平和的么?这样不伦不类的搭配让我觉得可笑。也许可以用宗教来统治,但民智总不会永远关合。如此看来,书中说不通的地方太多了。四个英美人被作为优秀的新鲜血液补充进香格里拉,有世上最好的装饰与美食安抚他们背井离乡的忧伤,前方有长生引诱,每个人想拥有的事业与将来绘成一幅美妙的图画在闪闪发光。
留下,获得它们,从此放弃毕生的自由,还是离开,就现在?
那个不爱说话的满族姑娘罗珍成了康维与马林森必须离开的迫切原因。爱情,是人类社会不变的母题。当满族姑娘从马林森处看到了真正活着的人的生动面貌,从马林森处品尝到了作为女人所能拥有的最极致的人间欢乐,艰苦的修行便不值得一提了。长久的禁欲在自由的诱惑下,像燎原的野火,焚烧遍野。在詹姆斯生活的年代,中国的清王朝作了古,百年繁华飞灰湮灭。那个满族姑娘的设置,是否寄托了一部分西方人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的留恋呢?罗珍最终还是以无法形容的速度衰老下去,为了她追求的永恒的自由付出了青春以及生命的代价。这便是历史的本质——变化,而不是真相。
《消失的地平线》一经出版,便在西方世界刮起了“香格里拉”飓风,无数西方人根据书中的描写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猎奇。中国由此因着神秘而受到了关注与探寻。
香格里拉究竟在哪?云南还是西藏?
香格里拉是什么?地狱还是天堂?
当我走到地平线尽头,才发现,香格里拉从不曾存在过。
© 本文版权归作者 许尤希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