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到精神病院

一只黑狗,丧家或者不丧家,似乎没去必要去确定,当它放在我们面前,瞪着一双有话要说的眼睛,告诉我们,亚当来了。勒克莱齐奥的书来了。
这本书虽然获得是本世纪0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但,它实际上写作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1963年,那个时代背景下,出现这样一本书其实不奇怪,不过,瑞典皇家学院的评语实在有些过于拔高。因为,其实作者当时并不曾让自己的主角成为一个探险者,或者应该是个探索者。他那时候有点点穷困潦倒。
阅读这本书其实很轻松,而且文字翻译也逻辑清晰简练同时流畅自如,仿佛就是中文写成,就像一种无拘束的流浪,虽然最后流浪被结束于“精神病院”里。即便是它后面的表达让人在理解上很痛苦,但,你却完全可以不着意地读完整本书,然后,丢下所有的迷惑,睡觉去。
但是,当你进入梦乡的时候,你十有八九会梦见亚当,以及他的漂泊,他不厌其烦地记录吃的,穿的,用的,超市,海滨,等等,原来,勒克莱齐奥在你不知不觉中,以用这样浅近亲切的写作手法,已深深地将他的思想入侵了你的大脑,假如你真的完整浏览结束。
勒克莱齐奥其实从头到尾都在用一种嘲弄的眼光看着整个看上去秩序化的社会,然后再用无人阻挡的流浪的笔触无拘无束地肆评整个现代社会茫然和悲哀的进程,而实际上,作者在告诉我们,我们可以有机会不受它影响,就比如,放下所谓的社会责任而跑去“流浪”,这样的身份里,我们才能用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这个社会。
然而,勒克莱齐奥实际上还不能算是完全的旁观者,在他用亚当慷慨激昂地陈辞之后,勒克莱齐奥才会将他的主角送进精神病院,以达到结局。正如勒克莱齐奥在自序中说,“我暗中有两个抱负,其中之一,就是哪一天写出这样一部小说,如若主人公在结尾一章死去,或至少患上帕金森综合症,谩骂的匿名信会劈头盖脸冲我飞来。”
由此,勒克莱齐奥其实很想将他内心里勾画出来的主角给“消灭”或者“残害”,一如这个让很多人人性扭曲的社会,他想让他的主角在发出异样的呐喊之后,因为“与众不同”而改变了命运。或者说,这是作者的一种愤怒。
用中国哲学观来说,勒克莱齐奥不算是一个很好的旁观者,他始终将自己带入社会,如果真的旁观者,会让他的主角在发出异样呐喊之后,或者思考要不要呐喊之后,放弃呐喊,而完全融入这个社会,淹没入人海,看不见。
但,若是那样,一本小说的震撼力就没有了。如果一本小说最后出现的还是跟社会“妥协”的人,还不如像他的抱负所说的,让主角死亡或残疾。或许这样的震撼力更强。
在勒克莱齐奥的自序里,他自评这本小说“矫揉造作,罗嗦累赘”,恰好相反,这本小说阅读很意识流,像一种让你觉得舒服的迷幻的烟雾,跟着走就行了,你可以放弃思考的,但,最后书读完,就会面对很深的痛苦。这也就是勒克莱齐奥成为“新寓言派”代表作家的原因。
寓言,让人读起来很容易,思维跟随也很容易,但,最后的结局,却让人深思和痛苦。
震撼力有了之后,勒克莱齐奥觉得这本书还是不成功,为什么?因为“见山不是山”了,我们的主角亚当在漫长的“意识流”的流浪之后,突然来一个爆发,然后,进入“精神病院”,最后,在“慷慨激昂”为自己辩护之后,变成了养在精神病院的病人,很多他曾经期望的享受,包括爱情,现在,都以另外一种方式,让他开始享受了。
能否进入“见山还是山”呢?不知道他后来写于八十年代的《沙漠》如何了。
本书被戴高乐盛赞为“《诉讼笔录》让我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也许这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真实世界是怎样的呢?是我们生存,我们生活,我们生活得更好,我们还有更为自由的思想空间和活动空间。
合上书的很长时间里,我想,如果让我给本书一个结局,会是什么样的呢?流浪终结?精神升华?升华到什么地方呢?最后,我觉得还是保留勒克莱齐奥的结局,如果用我的结局,这本书更加不畅销,更加显得意识流,或者更加令人痛苦了。
原文地址: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2996523&Key=871337764&BlogID=150117&PostID=23813582
这本书虽然获得是本世纪0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但,它实际上写作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1963年,那个时代背景下,出现这样一本书其实不奇怪,不过,瑞典皇家学院的评语实在有些过于拔高。因为,其实作者当时并不曾让自己的主角成为一个探险者,或者应该是个探索者。他那时候有点点穷困潦倒。
阅读这本书其实很轻松,而且文字翻译也逻辑清晰简练同时流畅自如,仿佛就是中文写成,就像一种无拘束的流浪,虽然最后流浪被结束于“精神病院”里。即便是它后面的表达让人在理解上很痛苦,但,你却完全可以不着意地读完整本书,然后,丢下所有的迷惑,睡觉去。
但是,当你进入梦乡的时候,你十有八九会梦见亚当,以及他的漂泊,他不厌其烦地记录吃的,穿的,用的,超市,海滨,等等,原来,勒克莱齐奥在你不知不觉中,以用这样浅近亲切的写作手法,已深深地将他的思想入侵了你的大脑,假如你真的完整浏览结束。
勒克莱齐奥其实从头到尾都在用一种嘲弄的眼光看着整个看上去秩序化的社会,然后再用无人阻挡的流浪的笔触无拘无束地肆评整个现代社会茫然和悲哀的进程,而实际上,作者在告诉我们,我们可以有机会不受它影响,就比如,放下所谓的社会责任而跑去“流浪”,这样的身份里,我们才能用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这个社会。
然而,勒克莱齐奥实际上还不能算是完全的旁观者,在他用亚当慷慨激昂地陈辞之后,勒克莱齐奥才会将他的主角送进精神病院,以达到结局。正如勒克莱齐奥在自序中说,“我暗中有两个抱负,其中之一,就是哪一天写出这样一部小说,如若主人公在结尾一章死去,或至少患上帕金森综合症,谩骂的匿名信会劈头盖脸冲我飞来。”
由此,勒克莱齐奥其实很想将他内心里勾画出来的主角给“消灭”或者“残害”,一如这个让很多人人性扭曲的社会,他想让他的主角在发出异样的呐喊之后,因为“与众不同”而改变了命运。或者说,这是作者的一种愤怒。
用中国哲学观来说,勒克莱齐奥不算是一个很好的旁观者,他始终将自己带入社会,如果真的旁观者,会让他的主角在发出异样呐喊之后,或者思考要不要呐喊之后,放弃呐喊,而完全融入这个社会,淹没入人海,看不见。
但,若是那样,一本小说的震撼力就没有了。如果一本小说最后出现的还是跟社会“妥协”的人,还不如像他的抱负所说的,让主角死亡或残疾。或许这样的震撼力更强。
在勒克莱齐奥的自序里,他自评这本小说“矫揉造作,罗嗦累赘”,恰好相反,这本小说阅读很意识流,像一种让你觉得舒服的迷幻的烟雾,跟着走就行了,你可以放弃思考的,但,最后书读完,就会面对很深的痛苦。这也就是勒克莱齐奥成为“新寓言派”代表作家的原因。
寓言,让人读起来很容易,思维跟随也很容易,但,最后的结局,却让人深思和痛苦。
震撼力有了之后,勒克莱齐奥觉得这本书还是不成功,为什么?因为“见山不是山”了,我们的主角亚当在漫长的“意识流”的流浪之后,突然来一个爆发,然后,进入“精神病院”,最后,在“慷慨激昂”为自己辩护之后,变成了养在精神病院的病人,很多他曾经期望的享受,包括爱情,现在,都以另外一种方式,让他开始享受了。
能否进入“见山还是山”呢?不知道他后来写于八十年代的《沙漠》如何了。
本书被戴高乐盛赞为“《诉讼笔录》让我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也许这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真实世界是怎样的呢?是我们生存,我们生活,我们生活得更好,我们还有更为自由的思想空间和活动空间。
合上书的很长时间里,我想,如果让我给本书一个结局,会是什么样的呢?流浪终结?精神升华?升华到什么地方呢?最后,我觉得还是保留勒克莱齐奥的结局,如果用我的结局,这本书更加不畅销,更加显得意识流,或者更加令人痛苦了。
原文地址: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2996523&Key=871337764&BlogID=150117&PostID=23813582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