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府大门前的石狮子

陈寅恪先生在法国留学时系统地学习了政治经济学的知识,他在美国国留学时看到了中西文化差异中的相似性,盖天理人情,有一无二,有同无异。他在德国留学时掌握了考证的精确性和彻底性。这些经历都对他日后成书的风格有着莫大的影响。
他在德国求学的时候,根据后来同是清华国学院导师的赵元任先生回忆,别的留学生都玩疯时候,他在图书馆在寝室,整个花花世界仿佛都与他不相干,做了“宁国府大门前的石狮子”,也坐了冷板凳,游学数载却连个文凭也不图了。傅斯年先生因此说他是“中国最有希望的读书种子”。
在这里我就不继续对寅恪先生的博学多做无谓的赞美了。且说到这本[讲演录],在快读完它的时候,我开小差翻开了钱穆的[国史新论]。钱穆用他文史哲以三而一的风格,在这本书的开篇从经济到政治到社会结构来对比周秦汉与西方中古史,使我备受启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反观这本[讲演录],我感觉我就几乎没受到什么启发(桃花源记部份除外)。这并不是因为寅恪先生不如钱穆,事实正好相反。[讲演录]是我这辈子读过的废话与赘字最少的书,真可谓是字字珠玑。一来,我对于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不很熟,寅恪先生讲的大部分内容对于我都是填补空白,而不是“稍作启发”。二来,我当初看二十四史中这一段的书时,也好像今天看[讲演录]时一般,也在填补我的空白。但我就光记得填了,完全没有融会贯通;当然我也没这个能力和毅力。而寅恪先生读史,就好像张爱玲读红楼梦,仿佛是把每一个字都嚼碎在了肚皮里(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点儿的字自会蹦出来),才能够做到读到乙处时而记得相关的甲,又能旁征丙丁戊,以证明自己融汇贯通出来的一条观点。而在这本书里,这样由史实严密地砌合出来的观点,数以十记。
他在德国求学的时候,根据后来同是清华国学院导师的赵元任先生回忆,别的留学生都玩疯时候,他在图书馆在寝室,整个花花世界仿佛都与他不相干,做了“宁国府大门前的石狮子”,也坐了冷板凳,游学数载却连个文凭也不图了。傅斯年先生因此说他是“中国最有希望的读书种子”。
在这里我就不继续对寅恪先生的博学多做无谓的赞美了。且说到这本[讲演录],在快读完它的时候,我开小差翻开了钱穆的[国史新论]。钱穆用他文史哲以三而一的风格,在这本书的开篇从经济到政治到社会结构来对比周秦汉与西方中古史,使我备受启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反观这本[讲演录],我感觉我就几乎没受到什么启发(桃花源记部份除外)。这并不是因为寅恪先生不如钱穆,事实正好相反。[讲演录]是我这辈子读过的废话与赘字最少的书,真可谓是字字珠玑。一来,我对于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不很熟,寅恪先生讲的大部分内容对于我都是填补空白,而不是“稍作启发”。二来,我当初看二十四史中这一段的书时,也好像今天看[讲演录]时一般,也在填补我的空白。但我就光记得填了,完全没有融会贯通;当然我也没这个能力和毅力。而寅恪先生读史,就好像张爱玲读红楼梦,仿佛是把每一个字都嚼碎在了肚皮里(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点儿的字自会蹦出来),才能够做到读到乙处时而记得相关的甲,又能旁征丙丁戊,以证明自己融汇贯通出来的一条观点。而在这本书里,这样由史实严密地砌合出来的观点,数以十记。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