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菩提心•觉醒

禅定•菩提心•觉醒
野兽爱智慧
《与无常共处》结集了佩玛.丘卓数本著作中的一百零八篇教诲,提供了简明而各自独立的短文,帮助我们在日常的挑战中培养慈悲心和觉察力。本书并不预设任何既定的佛教思想或方法,它注重的是丘卓先前著作裡最核心最令人振奋的精髓,帮助读者深入探索友爱、禪定、正念、当下、放下、以及如何面对恐惧和各种痛苦的情绪。它们是大乘佛法的精髓,「大乘」意味著更大的乘具,能引导我们逐渐脱离自我沉迷的紧缩状态,进入一个与全人类建立深刻情谊的宏大世界。书中从最简单的修行方法入手,帮助我们在生活裡实际应用,培养洞识和觉醒之心。
这些教诲乃是要告诉我们,如果能培养正念和觉察力,我们就能体认到自己与生俱来的资粮,而将其与人分享。这个内在的宝藏便是所谓的菩提心。它像是深埋於我们心中的一颗珍宝──只要条件成熟,它就会显露出来。菩提心通常有两种面向:绝对与相对这两面。绝对菩提心是我们最本然的状态,它是令我们和地球眾生產生连结的根本善性。它拥有许多称号:开放之心,终极真理,我们的真实本性,柔软地带,温柔之心,或是「如是」。它结合了慈悲的品质、无条件的开放性以及睿智。它是没有任何概念、意见和自他之分的解脱之心。
虽然绝对菩提心就是我们最本然的状态,我们仍然被它那无条件的开放性所威迫。我们的本心是那麼的脆弱和温柔,因此我们必须虚构出一堵墙来保护它。即使是看到这堵墙的存在,都需要下极大的内在功夫,若想除掉它,却必须温柔相待。诚如佩玛所言,我们不需要立刻拆解掉它,或是「拿起大铁鎚来击垮它。」,因為安住於开放的本善是终生要学习的功课。这些教诲提供了我们温柔而精确的方法,帮助我们持续地修行下去。
相对菩提心指的是以勇气和慈悲来探索我们的仁心,尽量安住於其上,并逐渐拓宽它。培养相对菩提心的关键,就在於继续敞开心胸面对痛苦,而不去封闭住它。慢慢地,我们将学会揭露内在无限量的爱、慈悲、喜悦和平等心,并将其拓展到他人身上。把我们的心拓宽到这种程度,是需要勇气和善意的。
有几种修练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敞开心胸面对自己和他人。其中最基本的练习就是坐禪,它能使我们熟习自己的空性和无所依恃的本质。另一项重要的修练,是由十一世纪佛教大师阿底峡尊者传授下来的修心七要。修心七要包括了两个部分:一是自他交换(藏密的施受法),亦即将痛苦吸进来,将快乐呼出去,二是熟记修心口诀,并利用这些简单的口诀来倒转自我中心的习性。这些方法教我们把那些看似最严重的障碍──愤怒、嫌恶、恐惧、嫉妒──当成是觉醒的燃料。
在本书中佩玛教导我们坐禪的方法、施受法、修心七要、发四无量心,来觉醒内在的菩提心。藉著每日的坐禪练习,我们会越来越熟习自己的开放本质。我们会更有定力,更能安住於其中。下座之后进入日常生活裡,我们要开始进行实验,看看自己能不能敞开心胸面对最不愉快的情境。藉著施受法和修心口诀,我们才开始品尝到令我们害怕的事是什麼滋味,并且开始有能力趋向以前一直在躲避的事物。若想进一步地突破自己的局限,敞开我们的心胸,就必须透过四无量心──友爱心、(梵文称為慈心)悲心、欢喜心和平等心──為其他眾生发愿。
此外,我们还可以勤修六度波罗蜜,来超越人类奇特的自保本能,以及逃避觉醒之喜悦的本能。佩玛称六度行动為「六种慈悲的生活方式」: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禪定、般若或智慧。这些修练方法的基础,都是要培养慈心,也就是对自己的一份无条件的友爱,我们要告诉自己,「就从目前的条件开始修起。」
在佛法中,这条道路便是菩萨道。简而言之,所谓的菩萨,指的就是发愿从觉醒的本心採取行动的人。按照香巴拉的的教诲,此即勇士之道。為了结合这两种观念,佩玛比较喜欢採用「勇士菩萨」这个词汇,因為它暗示著一股鲜活而勇往直前的能量,以及甘愿為眾生的利益而受苦的心量。这样的行动还涉及到克服自欺,克服自我防卫以及试图让自己安全的所有惯性反应──由概念形成的监狱。温柔而精确地突破自我的障碍,我们将直接体验到内在的菩提心。
心灵觉醒经常被描述成一趟登山陟岭之旅。我们捨弃了对世俗的执著,缓步迈向山顶。到达顶峰时,我们已经转化了所有的痛苦。这个比喻只有一个问题:其他人似乎被我们置之度外了。他们的苦难还是延续著,不会因為我们的出离而得到紓解。
勇士菩萨之道则是朝著山下行进的,似乎山顶的方向是在地面而非天空。与其超越眾生的苦难,我们反过来尽量深入於内心的骚乱和困惑。我们探索危险和痛苦的真相及其不可逆料的本质,而不企图将它们推开。就算花上一辈子的岁月,也在所不惜。我们本著自己的节奏,不急不徐地朝著山下一步一步地行进。与我门同行的有数百万人,他们都是逐渐从恐惧中觉醒的道友。
到达山脚时我们发现了水源──富有治癒力的菩提心泉。菩提心就是我们那颗柔软易感而受创的心。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发现了永不消逝的爱。它是平和而温暖的;它是清彻而灵敏的;它是开放而宽大的。觉醒的菩提心就是眾生最根本的善性。
菩提心在梵文裡指的是「高尚或觉醒的心」,如同牛油源自於牛奶,麻油取自於芝麻,「菩提心」这个柔软地带,也潜藏在你我的心中。有人将它与爱的能力等同看待。不论我们有多麼无情、自私或贪婪,真诚的菩提心永远也不会丧失。它就在眾生的身上,从未毁损,一向完整无缺。
据说面临困境时,只有菩提心能治癒伤痛。当心灵得不到任何啟示时,当我们正準备彻底放弃时,我们很可能在心中那痛苦的脆弱地带,发现到这股治疗的力量。有人也将菩提心与慈悲心──与眾生同悲共苦的心──等同看待。若是不能发现到它,我们还是会继续护卫自己,不去面对那令我们害怕的恐惧。因為深怕自己会受伤,於是我们竖起了由偏见、对策、情绪和论断所构筑的围墙。然而就像埋在土裡上百万年的珍宝一样,这颗高尚的心是不会褪色或受损的,纵使我们用尽各种办法不去发现它。这颗珍宝任何时刻都能重见天日,它将若无其事地绽放出耀眼的光华。
如果我们不再企图掩盖自己的脆弱,不再遮蔽生存易碎的本质,这颗仁慈的菩提心就会觉醒。
為何要练习禪定
坐禪又称作正念练习,它是菩提心法的基础,也是勇士菩萨的宝座。坐禪让我们更接近自己的思维和情绪,让我们跟身体保持连结。这个方法能培养出无条件爱护自己的能力,并能掀起那令我们和眾生的苦难保持冷漠距离的屏幕。它能帮助我们成為一个真正有爱心的人。
透过禪定我们会逐渐发现,内心裡永不休止的对话终於有了空隙。正值我们和自己喋喋不休对话的当儿,我们突然经验到一段空档,犹如大梦初醒一般。我们发现自己突然有能力放鬆下来,安住在那清明、开阔、早就存於心中的觉性。我们终於经验到「当下」这一刻,它是那麼单纯、直接而又祥和。无条件或绝对菩提心的修练方法,就是要回归到眼前这一刻。单纯地安住於当下,我们将越来越深入於我们生命中的空性。感觉上就像是跨出了幻境,突然发现到一个单纯的真相。
禪定是让你放鬆下来的一种正式的修练。整件事都以温柔的态度来应对。吐气时,轻柔地觉知一下自己的气息,然后感觉气息融入於大气之中,逐渐消解於无形。你不需要紧盯著呼出的气息不放,只要放鬆地随息就够了。过往的老师并未明确指示出在两息之间要做些什麼──通常都是以不执著的态度来面对,直到下一次吐气时為止。
坐禪时為自己的念头加标籤,可以提供我们强而有力的支撑,帮助我们连结心中那新颖、开阔而又毫无偏见的次元。每当我们发现自己在起妄想时,就对自己说:「妄念」,但心态要非常温柔而不带任何成见。然后我们回来专注於呼吸之上。我们将妄念看成是肥皂泡泡,加标籤的时候,就像是用羽毛对它轻触一下似的。我们用「妄念」这个标籤,在心裡轻触一下当时生起的念头,它们很自然会消融於虚空之中。如果念头消逝了,你还是觉得焦虑和紧张,那麼就以宽容的态度,允许那股情绪存留於心中。随它去。当念头再度生起时,如实看著它们。没什麼大不了的。这样你就会放鬆下来了。
為念头加上「妄念」的标籤,是个很有趣的修练方法。我们可以透过这个方法,发展出温柔和不批判的态度。友爱本是一种无条件的善意。因此每当你对自己说「妄念」时,你都是在培养无条件的善意,来面对心中生起的反应。这种无条件的慈悲是很难出现的,因此本篇所提到的这个简单而又直接的方法,对於觉醒慈悲心而言,可说是格外珍贵的法门之一。
2010年5月19日,15:43,周三,野兽爱智慧居
野兽爱智慧
《与无常共处》结集了佩玛.丘卓数本著作中的一百零八篇教诲,提供了简明而各自独立的短文,帮助我们在日常的挑战中培养慈悲心和觉察力。本书并不预设任何既定的佛教思想或方法,它注重的是丘卓先前著作裡最核心最令人振奋的精髓,帮助读者深入探索友爱、禪定、正念、当下、放下、以及如何面对恐惧和各种痛苦的情绪。它们是大乘佛法的精髓,「大乘」意味著更大的乘具,能引导我们逐渐脱离自我沉迷的紧缩状态,进入一个与全人类建立深刻情谊的宏大世界。书中从最简单的修行方法入手,帮助我们在生活裡实际应用,培养洞识和觉醒之心。
这些教诲乃是要告诉我们,如果能培养正念和觉察力,我们就能体认到自己与生俱来的资粮,而将其与人分享。这个内在的宝藏便是所谓的菩提心。它像是深埋於我们心中的一颗珍宝──只要条件成熟,它就会显露出来。菩提心通常有两种面向:绝对与相对这两面。绝对菩提心是我们最本然的状态,它是令我们和地球眾生產生连结的根本善性。它拥有许多称号:开放之心,终极真理,我们的真实本性,柔软地带,温柔之心,或是「如是」。它结合了慈悲的品质、无条件的开放性以及睿智。它是没有任何概念、意见和自他之分的解脱之心。
虽然绝对菩提心就是我们最本然的状态,我们仍然被它那无条件的开放性所威迫。我们的本心是那麼的脆弱和温柔,因此我们必须虚构出一堵墙来保护它。即使是看到这堵墙的存在,都需要下极大的内在功夫,若想除掉它,却必须温柔相待。诚如佩玛所言,我们不需要立刻拆解掉它,或是「拿起大铁鎚来击垮它。」,因為安住於开放的本善是终生要学习的功课。这些教诲提供了我们温柔而精确的方法,帮助我们持续地修行下去。
相对菩提心指的是以勇气和慈悲来探索我们的仁心,尽量安住於其上,并逐渐拓宽它。培养相对菩提心的关键,就在於继续敞开心胸面对痛苦,而不去封闭住它。慢慢地,我们将学会揭露内在无限量的爱、慈悲、喜悦和平等心,并将其拓展到他人身上。把我们的心拓宽到这种程度,是需要勇气和善意的。
有几种修练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敞开心胸面对自己和他人。其中最基本的练习就是坐禪,它能使我们熟习自己的空性和无所依恃的本质。另一项重要的修练,是由十一世纪佛教大师阿底峡尊者传授下来的修心七要。修心七要包括了两个部分:一是自他交换(藏密的施受法),亦即将痛苦吸进来,将快乐呼出去,二是熟记修心口诀,并利用这些简单的口诀来倒转自我中心的习性。这些方法教我们把那些看似最严重的障碍──愤怒、嫌恶、恐惧、嫉妒──当成是觉醒的燃料。
在本书中佩玛教导我们坐禪的方法、施受法、修心七要、发四无量心,来觉醒内在的菩提心。藉著每日的坐禪练习,我们会越来越熟习自己的开放本质。我们会更有定力,更能安住於其中。下座之后进入日常生活裡,我们要开始进行实验,看看自己能不能敞开心胸面对最不愉快的情境。藉著施受法和修心口诀,我们才开始品尝到令我们害怕的事是什麼滋味,并且开始有能力趋向以前一直在躲避的事物。若想进一步地突破自己的局限,敞开我们的心胸,就必须透过四无量心──友爱心、(梵文称為慈心)悲心、欢喜心和平等心──為其他眾生发愿。
此外,我们还可以勤修六度波罗蜜,来超越人类奇特的自保本能,以及逃避觉醒之喜悦的本能。佩玛称六度行动為「六种慈悲的生活方式」: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禪定、般若或智慧。这些修练方法的基础,都是要培养慈心,也就是对自己的一份无条件的友爱,我们要告诉自己,「就从目前的条件开始修起。」
在佛法中,这条道路便是菩萨道。简而言之,所谓的菩萨,指的就是发愿从觉醒的本心採取行动的人。按照香巴拉的的教诲,此即勇士之道。為了结合这两种观念,佩玛比较喜欢採用「勇士菩萨」这个词汇,因為它暗示著一股鲜活而勇往直前的能量,以及甘愿為眾生的利益而受苦的心量。这样的行动还涉及到克服自欺,克服自我防卫以及试图让自己安全的所有惯性反应──由概念形成的监狱。温柔而精确地突破自我的障碍,我们将直接体验到内在的菩提心。
心灵觉醒经常被描述成一趟登山陟岭之旅。我们捨弃了对世俗的执著,缓步迈向山顶。到达顶峰时,我们已经转化了所有的痛苦。这个比喻只有一个问题:其他人似乎被我们置之度外了。他们的苦难还是延续著,不会因為我们的出离而得到紓解。
勇士菩萨之道则是朝著山下行进的,似乎山顶的方向是在地面而非天空。与其超越眾生的苦难,我们反过来尽量深入於内心的骚乱和困惑。我们探索危险和痛苦的真相及其不可逆料的本质,而不企图将它们推开。就算花上一辈子的岁月,也在所不惜。我们本著自己的节奏,不急不徐地朝著山下一步一步地行进。与我门同行的有数百万人,他们都是逐渐从恐惧中觉醒的道友。
到达山脚时我们发现了水源──富有治癒力的菩提心泉。菩提心就是我们那颗柔软易感而受创的心。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发现了永不消逝的爱。它是平和而温暖的;它是清彻而灵敏的;它是开放而宽大的。觉醒的菩提心就是眾生最根本的善性。
菩提心在梵文裡指的是「高尚或觉醒的心」,如同牛油源自於牛奶,麻油取自於芝麻,「菩提心」这个柔软地带,也潜藏在你我的心中。有人将它与爱的能力等同看待。不论我们有多麼无情、自私或贪婪,真诚的菩提心永远也不会丧失。它就在眾生的身上,从未毁损,一向完整无缺。
据说面临困境时,只有菩提心能治癒伤痛。当心灵得不到任何啟示时,当我们正準备彻底放弃时,我们很可能在心中那痛苦的脆弱地带,发现到这股治疗的力量。有人也将菩提心与慈悲心──与眾生同悲共苦的心──等同看待。若是不能发现到它,我们还是会继续护卫自己,不去面对那令我们害怕的恐惧。因為深怕自己会受伤,於是我们竖起了由偏见、对策、情绪和论断所构筑的围墙。然而就像埋在土裡上百万年的珍宝一样,这颗高尚的心是不会褪色或受损的,纵使我们用尽各种办法不去发现它。这颗珍宝任何时刻都能重见天日,它将若无其事地绽放出耀眼的光华。
如果我们不再企图掩盖自己的脆弱,不再遮蔽生存易碎的本质,这颗仁慈的菩提心就会觉醒。
為何要练习禪定
坐禪又称作正念练习,它是菩提心法的基础,也是勇士菩萨的宝座。坐禪让我们更接近自己的思维和情绪,让我们跟身体保持连结。这个方法能培养出无条件爱护自己的能力,并能掀起那令我们和眾生的苦难保持冷漠距离的屏幕。它能帮助我们成為一个真正有爱心的人。
透过禪定我们会逐渐发现,内心裡永不休止的对话终於有了空隙。正值我们和自己喋喋不休对话的当儿,我们突然经验到一段空档,犹如大梦初醒一般。我们发现自己突然有能力放鬆下来,安住在那清明、开阔、早就存於心中的觉性。我们终於经验到「当下」这一刻,它是那麼单纯、直接而又祥和。无条件或绝对菩提心的修练方法,就是要回归到眼前这一刻。单纯地安住於当下,我们将越来越深入於我们生命中的空性。感觉上就像是跨出了幻境,突然发现到一个单纯的真相。
禪定是让你放鬆下来的一种正式的修练。整件事都以温柔的态度来应对。吐气时,轻柔地觉知一下自己的气息,然后感觉气息融入於大气之中,逐渐消解於无形。你不需要紧盯著呼出的气息不放,只要放鬆地随息就够了。过往的老师并未明确指示出在两息之间要做些什麼──通常都是以不执著的态度来面对,直到下一次吐气时為止。
坐禪时為自己的念头加标籤,可以提供我们强而有力的支撑,帮助我们连结心中那新颖、开阔而又毫无偏见的次元。每当我们发现自己在起妄想时,就对自己说:「妄念」,但心态要非常温柔而不带任何成见。然后我们回来专注於呼吸之上。我们将妄念看成是肥皂泡泡,加标籤的时候,就像是用羽毛对它轻触一下似的。我们用「妄念」这个标籤,在心裡轻触一下当时生起的念头,它们很自然会消融於虚空之中。如果念头消逝了,你还是觉得焦虑和紧张,那麼就以宽容的态度,允许那股情绪存留於心中。随它去。当念头再度生起时,如实看著它们。没什麼大不了的。这样你就会放鬆下来了。
為念头加上「妄念」的标籤,是个很有趣的修练方法。我们可以透过这个方法,发展出温柔和不批判的态度。友爱本是一种无条件的善意。因此每当你对自己说「妄念」时,你都是在培养无条件的善意,来面对心中生起的反应。这种无条件的慈悲是很难出现的,因此本篇所提到的这个简单而又直接的方法,对於觉醒慈悲心而言,可说是格外珍贵的法门之一。
2010年5月19日,15:43,周三,野兽爱智慧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