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你的人生当成一场实验

将你的人生当成一场实验
野兽爱智慧
人生充满苦痛,苦痛的来源有二:一是自己的身心,二是外在的世界。因此,解除苦痛的途径就有二个,一是圆满自己的身心,二是圆满外在的世界。人类的进化都是沿著这两条路线。圆满的个体身心和整体世界,在现实人生中几乎是不可得的,於是出现宗教的理想世界,成為古今往来人类的终极目标。
佛教唯识宗认為「一切唯心造,万法唯识观」,外在世界皆系个人心识所显现;如来藏思想更认為一切万法都源自「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本来圆满」的佛性。因此,佛教解决痛苦的根本之道,便是「止息妄心,证悟真心」。
妄心受到无明和烦恼的薰习,暴起如四十里流,因而覆盖真心,轮迴不已。佛教八万四千法门,无不在力求「止息妄心,证悟真心」。大乘佛教倡践菩萨道,内涵包括四无量心、六波罗密、四弘誓愿、菩提心。歷来詮释菩萨道的论点甚多,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是藏传佛教最常引用者。
《转逆境為喜悦》以寂天的《入菩萨行论》和阿底峡的《修心七论》為基础,配合现代情境详述如何透过自利利他解除痛苦而圆满佛道,扣紧现实人生,不啻為现代人最佳疗癒手册。您不必是佛教徒,本书不是為佛教徒而写的,而是為一切尚有苦痛的眾生和世间而作的。
将你的人生当成一场实验
每当佩玛授课之前,总是先带领大家许下慈悲宏愿,希望大家都能将佛法运用在日常生活,并因此而解脱自己跟他人的痛苦。
佩玛鼓励观眾闻法时保持开放的心胸,就像孩子一样,以毫无成见的惊喜之心来看待世界。禪宗学者铃木大拙曾经说过:「初学者的心中有各种可能性,专家心中的可能性却寥寥无几。」
课程结束时,佩玛通常将功德迴向给所有眾生。这种向宇宙表达友爱的举动曾经被比喻成一滴泉水。如果我们将它放在烈日照射的岩石上,它很快就被蒸发了。然而把它滴到大海中,它却永远不会失落。我们的愿望乃是将佛法用来脾益眾生,而非佔為己有。
此宏愿反映了所谓的三项高尚的準则:一开始便是良善的,中途保持良善,结尾也还是良善的。这样的準则可以应用在所有的日常活动中。无论是一天的开始、吃饭前或开会之前,我们都发愿敞开心胸,活出慈心与善性。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进入一种追根究底的探索,诚如创巴仁波切所言:「将你的人生当成一场实验。」
眾生都有能力感觉到自己的柔软--柔软地经验自己的心碎、痛苦和不确定感。因此我们都拥有早已解脱的那份菩提心了。内观导师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曾目睹一则发生在柬埔寨赤棉时代的事件,当时有五万人在枪口下被逼成了共產党员,因為他们不放弃佛教的修练就有生命的危险。一座佛教寺庙就在这样的威胁之下兴建於难民营中,有两万人出席了落成大典。典礼中没有任何演说或祈请仪式,参与者只是不断地颂唸著佛陀的核心教诲:
恨永远无法止息恨
只有慈爱能治癒一切。
此乃古老而永恒的定律。
成千上万的人一边颂唸一边低泣,他们深知这些话语中的真理远比他们的痛苦重要得多。
发现最根本的菩提心,就像探入暂时被封闭在岩块中的泉水一般。每当我们触及到痛苦的核心,或是禪坐时觉得浑身不舒服却不试图调整自己,或者面对亲人的背叛和反对时,能够让那份痛苦软化我们的心,这些都是我们和菩提心连结的宝贵时刻。
探入那令人颤慄而又柔软的地带,富有一种转化自我的效果。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我们会感到烦躁不安,却又如释重负。但如果能安住在那种情境中,即使是须臾片刻,感觉上也像是真的在善待自己了。与自己的恐惧和解是需要一些勇气的,当然,这麼做有点违反自保的本能,不过这正是我们需要达到的行持工夫。
我们误以為自我是坚实存在的,而自己和他人是分离的,这样的概念的限制性真是令人痛惜。我们绝对有可能穿透生活中的剧情,不再坚信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往往把自己看得太严重,且认為自己太重要了,这才是问题所在。我们总是合理化自己的烦恼,甚至合理化自己对自己的中伤,或是总感觉自己比别人聪明。自我重要感其实会伤到自己,把自己侷限在好恶的狭窄世界中,最后的结果是,我们对自己和周遭的世界感到乏味透顶,永远也得不到满足了。
根据佛法的观点来看,训练自己保持开放和好奇--消解信念和假设--是最能善用人生的一种方式。一旦学会觉醒菩提心,就是在滋养心灵的韧性了。以最普通的话来说,「无我」乃是一种富有伸缩性的存在感。它往往显示出好奇、适应力、幽默感和游戏三昧。那是一种对未知感到放鬆的能力,它并不想把每一件事都弄明白,也完全不确定自己是谁--或者别人是谁。
2010年5月20日星期四,15:54,野兽爱智慧居
野兽爱智慧
人生充满苦痛,苦痛的来源有二:一是自己的身心,二是外在的世界。因此,解除苦痛的途径就有二个,一是圆满自己的身心,二是圆满外在的世界。人类的进化都是沿著这两条路线。圆满的个体身心和整体世界,在现实人生中几乎是不可得的,於是出现宗教的理想世界,成為古今往来人类的终极目标。
佛教唯识宗认為「一切唯心造,万法唯识观」,外在世界皆系个人心识所显现;如来藏思想更认為一切万法都源自「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本来圆满」的佛性。因此,佛教解决痛苦的根本之道,便是「止息妄心,证悟真心」。
妄心受到无明和烦恼的薰习,暴起如四十里流,因而覆盖真心,轮迴不已。佛教八万四千法门,无不在力求「止息妄心,证悟真心」。大乘佛教倡践菩萨道,内涵包括四无量心、六波罗密、四弘誓愿、菩提心。歷来詮释菩萨道的论点甚多,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是藏传佛教最常引用者。
《转逆境為喜悦》以寂天的《入菩萨行论》和阿底峡的《修心七论》為基础,配合现代情境详述如何透过自利利他解除痛苦而圆满佛道,扣紧现实人生,不啻為现代人最佳疗癒手册。您不必是佛教徒,本书不是為佛教徒而写的,而是為一切尚有苦痛的眾生和世间而作的。
将你的人生当成一场实验
每当佩玛授课之前,总是先带领大家许下慈悲宏愿,希望大家都能将佛法运用在日常生活,并因此而解脱自己跟他人的痛苦。
佩玛鼓励观眾闻法时保持开放的心胸,就像孩子一样,以毫无成见的惊喜之心来看待世界。禪宗学者铃木大拙曾经说过:「初学者的心中有各种可能性,专家心中的可能性却寥寥无几。」
课程结束时,佩玛通常将功德迴向给所有眾生。这种向宇宙表达友爱的举动曾经被比喻成一滴泉水。如果我们将它放在烈日照射的岩石上,它很快就被蒸发了。然而把它滴到大海中,它却永远不会失落。我们的愿望乃是将佛法用来脾益眾生,而非佔為己有。
此宏愿反映了所谓的三项高尚的準则:一开始便是良善的,中途保持良善,结尾也还是良善的。这样的準则可以应用在所有的日常活动中。无论是一天的开始、吃饭前或开会之前,我们都发愿敞开心胸,活出慈心与善性。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进入一种追根究底的探索,诚如创巴仁波切所言:「将你的人生当成一场实验。」
眾生都有能力感觉到自己的柔软--柔软地经验自己的心碎、痛苦和不确定感。因此我们都拥有早已解脱的那份菩提心了。内观导师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曾目睹一则发生在柬埔寨赤棉时代的事件,当时有五万人在枪口下被逼成了共產党员,因為他们不放弃佛教的修练就有生命的危险。一座佛教寺庙就在这样的威胁之下兴建於难民营中,有两万人出席了落成大典。典礼中没有任何演说或祈请仪式,参与者只是不断地颂唸著佛陀的核心教诲:
恨永远无法止息恨
只有慈爱能治癒一切。
此乃古老而永恒的定律。
成千上万的人一边颂唸一边低泣,他们深知这些话语中的真理远比他们的痛苦重要得多。
发现最根本的菩提心,就像探入暂时被封闭在岩块中的泉水一般。每当我们触及到痛苦的核心,或是禪坐时觉得浑身不舒服却不试图调整自己,或者面对亲人的背叛和反对时,能够让那份痛苦软化我们的心,这些都是我们和菩提心连结的宝贵时刻。
探入那令人颤慄而又柔软的地带,富有一种转化自我的效果。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我们会感到烦躁不安,却又如释重负。但如果能安住在那种情境中,即使是须臾片刻,感觉上也像是真的在善待自己了。与自己的恐惧和解是需要一些勇气的,当然,这麼做有点违反自保的本能,不过这正是我们需要达到的行持工夫。
我们误以為自我是坚实存在的,而自己和他人是分离的,这样的概念的限制性真是令人痛惜。我们绝对有可能穿透生活中的剧情,不再坚信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往往把自己看得太严重,且认為自己太重要了,这才是问题所在。我们总是合理化自己的烦恼,甚至合理化自己对自己的中伤,或是总感觉自己比别人聪明。自我重要感其实会伤到自己,把自己侷限在好恶的狭窄世界中,最后的结果是,我们对自己和周遭的世界感到乏味透顶,永远也得不到满足了。
根据佛法的观点来看,训练自己保持开放和好奇--消解信念和假设--是最能善用人生的一种方式。一旦学会觉醒菩提心,就是在滋养心灵的韧性了。以最普通的话来说,「无我」乃是一种富有伸缩性的存在感。它往往显示出好奇、适应力、幽默感和游戏三昧。那是一种对未知感到放鬆的能力,它并不想把每一件事都弄明白,也完全不确定自己是谁--或者别人是谁。
2010年5月20日星期四,15:54,野兽爱智慧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