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充盈我们的人生——读叶曼先生《智慧人生》

蒙木
“让美充盈我们的人生。”
这是叶曼先生新著《智慧人生》的开篇。仔细读来,我们发现,美和我们如此亲近,从容貌、衣装、家居到“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心”。在一篇《如何美化人生》的文章里,叶先生也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美?”
这问题让我们联想到中国美学史的一桩公案:美是客观的?是主观的?或者主客观调和的?曾几何时,这引起巨大争论,蔡仪、高尔泰、朱光潜、宗白华等著名学者均参与其中。今天看来,这公案似乎更像是中国美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不同回应,是属于学院派的内部问题,它如此遥远,对我们领悟美的真谛没有多少助益。相反,工艺美术教育家陈书亮先生提出的“为了美化人民的生活”,倒掷地有声。
叶曼先生没有我们大陆学界的思维桎梏,她写的书也不是为了帮学生考高分的教材。她直捷回答说美有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是仪容的美,“清洁”、“整齐”、“调和”,所谓“美化”,是为遮盖我们的短处,彰显我们的长处,“绘事而后素”,不仅要美容,还要美仪;第二层是“美而韵”,“韵”,是内在的聪明、才华,加上读书与教养,而形之于外的神韵和气质;第三层是“美而真”,美,是为了留住“真”,不是对“真”的伤害,而是加工;“真”以外,还要提升至“美而善”,善良的人,有一股神采,那是一种因内在光华而形显于外的风采,善,不仅是对人怀着仁爱之心,也包括待物,对所有一切,我们都应心存感激,对生活感到满意;真美的最高境界,是“自然美”,“爱每一个人、每一个生物、每一个时间,凡事退一步想,而且乐天知命,就会有个至善尽美的人生。”
这个至善尽美的人生就是叶曼先生所谓的“智慧人生”, 她开宗明义:“有真智慧的人,他的一生消极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积极的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俗话说:‘我们希望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我们便如何去待别人。’这便是‘智慧人生’。”
大凡哲学、思想、智慧,归根结蒂都为了回答人如何活得更好。生老病死,任何人都在所难免,直面这四个问题才是真知识。无论儒释道,还是苏格拉底和耶稣都在回应这个避不开的人生之问。国学的通人叶曼先生正是综合自己的全部识见和体验,告诉我们如何成就美,成就“智慧人生”。
“洒扫应对,无非妙道。”真美,真知识,真智慧,自然流露,不需要语不惊人死不休,不需要用油锅鬼头刀吓唬谁。叶曼先生的境界到了,所以她只是温文地布她的道,即使这个道听来似乎是“老生常谈”。
我们能对我们的传统增饰多少呢?说增饰都似乎托大了,而应该先问:我们理解了多少呢?近代文化的理学巨子马一浮、蒙文通都认识到:理学是一个实践的学问。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学问也许就几条心得,无论一个“仁”字,“义”字,“孝”字,“美”字,都需要我们持守一生而后才能总结的。所以古时高人自有气象,那是持守的功夫和涵养的气质。孟子所谓“充实之谓美,美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时人写文章谈学问,往往自己都不信,把自由、平等、爱等美丽的关键词,通过逻辑敷衍成篇,所以读来终究隔膜,更有甚者不过是码洋词炮制新概念,连文理都不通了。
无论谈智慧、谈人生、谈学问,都应该从自己的身边事,从自己的当下内心所想谈起。也就在这个意义上,叶曼先生深得国学精义,例如她谈美化的一段话:“每逢我看见委靡自卑的人,每逢我遇到无情无理的事,每逢我听到悲惨凄楚的命案,我便不自禁地千万遍地在心底喃喃自语,我们需要美化,我们需要美化之迫切有如穿衣吃饭。……美化是生活的态度,美化是生活的必需,我们必定要生活美化,我们才能振作,才能图强,才能自信,才能自尊……”
这么亲切地谈美谈人生大美的通透文字,在朱光潜和宗白华之后实在是不多见的。
“让美充盈我们的人生。”
这是叶曼先生新著《智慧人生》的开篇。仔细读来,我们发现,美和我们如此亲近,从容貌、衣装、家居到“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心”。在一篇《如何美化人生》的文章里,叶先生也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美?”
这问题让我们联想到中国美学史的一桩公案:美是客观的?是主观的?或者主客观调和的?曾几何时,这引起巨大争论,蔡仪、高尔泰、朱光潜、宗白华等著名学者均参与其中。今天看来,这公案似乎更像是中国美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不同回应,是属于学院派的内部问题,它如此遥远,对我们领悟美的真谛没有多少助益。相反,工艺美术教育家陈书亮先生提出的“为了美化人民的生活”,倒掷地有声。
叶曼先生没有我们大陆学界的思维桎梏,她写的书也不是为了帮学生考高分的教材。她直捷回答说美有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是仪容的美,“清洁”、“整齐”、“调和”,所谓“美化”,是为遮盖我们的短处,彰显我们的长处,“绘事而后素”,不仅要美容,还要美仪;第二层是“美而韵”,“韵”,是内在的聪明、才华,加上读书与教养,而形之于外的神韵和气质;第三层是“美而真”,美,是为了留住“真”,不是对“真”的伤害,而是加工;“真”以外,还要提升至“美而善”,善良的人,有一股神采,那是一种因内在光华而形显于外的风采,善,不仅是对人怀着仁爱之心,也包括待物,对所有一切,我们都应心存感激,对生活感到满意;真美的最高境界,是“自然美”,“爱每一个人、每一个生物、每一个时间,凡事退一步想,而且乐天知命,就会有个至善尽美的人生。”
这个至善尽美的人生就是叶曼先生所谓的“智慧人生”, 她开宗明义:“有真智慧的人,他的一生消极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积极的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俗话说:‘我们希望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我们便如何去待别人。’这便是‘智慧人生’。”
大凡哲学、思想、智慧,归根结蒂都为了回答人如何活得更好。生老病死,任何人都在所难免,直面这四个问题才是真知识。无论儒释道,还是苏格拉底和耶稣都在回应这个避不开的人生之问。国学的通人叶曼先生正是综合自己的全部识见和体验,告诉我们如何成就美,成就“智慧人生”。
“洒扫应对,无非妙道。”真美,真知识,真智慧,自然流露,不需要语不惊人死不休,不需要用油锅鬼头刀吓唬谁。叶曼先生的境界到了,所以她只是温文地布她的道,即使这个道听来似乎是“老生常谈”。
我们能对我们的传统增饰多少呢?说增饰都似乎托大了,而应该先问:我们理解了多少呢?近代文化的理学巨子马一浮、蒙文通都认识到:理学是一个实践的学问。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学问也许就几条心得,无论一个“仁”字,“义”字,“孝”字,“美”字,都需要我们持守一生而后才能总结的。所以古时高人自有气象,那是持守的功夫和涵养的气质。孟子所谓“充实之谓美,美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时人写文章谈学问,往往自己都不信,把自由、平等、爱等美丽的关键词,通过逻辑敷衍成篇,所以读来终究隔膜,更有甚者不过是码洋词炮制新概念,连文理都不通了。
无论谈智慧、谈人生、谈学问,都应该从自己的身边事,从自己的当下内心所想谈起。也就在这个意义上,叶曼先生深得国学精义,例如她谈美化的一段话:“每逢我看见委靡自卑的人,每逢我遇到无情无理的事,每逢我听到悲惨凄楚的命案,我便不自禁地千万遍地在心底喃喃自语,我们需要美化,我们需要美化之迫切有如穿衣吃饭。……美化是生活的态度,美化是生活的必需,我们必定要生活美化,我们才能振作,才能图强,才能自信,才能自尊……”
这么亲切地谈美谈人生大美的通透文字,在朱光潜和宗白华之后实在是不多见的。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