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建议:不读此系列。即使多钱多闲,亦如是!

由于论文选题的关系,当时找到此丛书,可谓如获至宝。当然,是在我还没读的前提下。然而,当我开始阅读此文集之后,我就发誓,我宁愿花几年去学德语,或者花重金买下弗洛伊德全集的英文版,亦不愿浪费自己的时间与精力读这套译本。我将在后面引两例说明为何,以防广大读者被欺骗。
可以说对于学术文集的翻译并不如文学作品难,尤其是广大中国读者对于学术译著的要求其实已经低而再低。如我,只要求其语法通畅,前后一致(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概念上),就算基本合格。但是,即使是在如此低级的要求下,这套丛书仍与“合格"相去甚远。
例一:
卷一《癔症研究》中,有段翻译如下:“类催眠状态……可能本身并不能产生和自动催眠相同的病理作用,焦虑的持久情感是否也不可能如此。惊恐肯定是这样的。由于惊恐抑制观念的流动,与此同时,一种(危险地)情感性的观念非常地活跃,它提供了一种完全相当于充满情感的幻想,由于不断地被更新的情感性观念的回忆,保持着这种心理状态的再建立,即类催眠惊恐(hypnoid fright)得以存在,有此产生转换,或转换稳定存在。这里我们用精确的词义来说就是‘创伤性癔症’的潜伏期。”(P143)
如果大家看了,会不禁感叹:这话是人翻译的么!其实,当时我感叹的是:这话是机器翻的么!说实在的,我相信大部分英语过了四级的同学,拿到英文版,再稍加借助google翻译,翻出的结果都比这个翻译的强。
然而,这个错误想必与我即将提到的错误相比还是可以原谅的。为何呢?在我引用的第一句话中,有个专有名词是”自动催眠“。如果大家有这套丛书(当然,我希望你并没有花钱购买它),你可以看看第143页的前后几页,对于auto-hypnoses的翻译均是”自我催眠“,虽然此套丛书并没有在每个”自我催眠“及此处的”自动催眠“吼标注英文翻译,但是凭借大家多年做数学推断题的训练,这点推断能力还是具备的。那么,一个译者,怎么可能对于一个专有名词翻出两个中文译名呢?实在让我刮目相看,刮完目继续相看!
例二:
请大家翻开卷二《释梦》第338页,你会惊然发现,译者的牛逼之处在于他彻底颠覆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赫然将其精神系统更改了。这真是让人汗颜。我当时读的时候,秉着尊重译者的态度,反复翻看文章,但由于此套丛书的翻译基本无法用正常中国人所使用的中文进行理解,于是我借助了商务印书馆孙名之先生的译本(此套丛书是04年的,商务印书馆的是99年的)和网上下载一本英文版译本进行对照,才发现此图顺序应为:知觉——记忆——记忆……——潜意识(Ucs.)——前意识(Pcs.)。这种错误,我只能推测是源于译者的态度了。因为在打字阶段,确实容易把后两者打成相同的一个词,但是这绝对不构成让读者原谅的理由。
上述两个例子,只作为大家的参考。其实关于错字、错译在此书中的呈现,可谓不胜枚举。我只是希望大家不要受骗而已。
在笔者看来,对于学术性文章的翻译,不怕与别人不一样,毕竟,对于概念的理解,在各位学人亦不相同。怕就怕不认真,打着”大部头“的旗号为了钱财,去欺骗那些对知识充满热情的学子。所以我要尽我所能,去防止所有人因对知识的热爱而被欺骗。
另外,我为这套丛书的所有译者、编辑感到不耻。我珍惜你们的工作,但是我从你们的工作结果中看到了你们所有人的不认真、不严谨,这是研究工作者的大忌。
所以,我对这套书的结论性评价只能是:你们太不环保了,浪费了这么多纸!
可以说对于学术文集的翻译并不如文学作品难,尤其是广大中国读者对于学术译著的要求其实已经低而再低。如我,只要求其语法通畅,前后一致(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概念上),就算基本合格。但是,即使是在如此低级的要求下,这套丛书仍与“合格"相去甚远。
例一:
卷一《癔症研究》中,有段翻译如下:“类催眠状态……可能本身并不能产生和自动催眠相同的病理作用,焦虑的持久情感是否也不可能如此。惊恐肯定是这样的。由于惊恐抑制观念的流动,与此同时,一种(危险地)情感性的观念非常地活跃,它提供了一种完全相当于充满情感的幻想,由于不断地被更新的情感性观念的回忆,保持着这种心理状态的再建立,即类催眠惊恐(hypnoid fright)得以存在,有此产生转换,或转换稳定存在。这里我们用精确的词义来说就是‘创伤性癔症’的潜伏期。”(P143)
如果大家看了,会不禁感叹:这话是人翻译的么!其实,当时我感叹的是:这话是机器翻的么!说实在的,我相信大部分英语过了四级的同学,拿到英文版,再稍加借助google翻译,翻出的结果都比这个翻译的强。
然而,这个错误想必与我即将提到的错误相比还是可以原谅的。为何呢?在我引用的第一句话中,有个专有名词是”自动催眠“。如果大家有这套丛书(当然,我希望你并没有花钱购买它),你可以看看第143页的前后几页,对于auto-hypnoses的翻译均是”自我催眠“,虽然此套丛书并没有在每个”自我催眠“及此处的”自动催眠“吼标注英文翻译,但是凭借大家多年做数学推断题的训练,这点推断能力还是具备的。那么,一个译者,怎么可能对于一个专有名词翻出两个中文译名呢?实在让我刮目相看,刮完目继续相看!
例二:
请大家翻开卷二《释梦》第338页,你会惊然发现,译者的牛逼之处在于他彻底颠覆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赫然将其精神系统更改了。这真是让人汗颜。我当时读的时候,秉着尊重译者的态度,反复翻看文章,但由于此套丛书的翻译基本无法用正常中国人所使用的中文进行理解,于是我借助了商务印书馆孙名之先生的译本(此套丛书是04年的,商务印书馆的是99年的)和网上下载一本英文版译本进行对照,才发现此图顺序应为:知觉——记忆——记忆……——潜意识(Ucs.)——前意识(Pcs.)。这种错误,我只能推测是源于译者的态度了。因为在打字阶段,确实容易把后两者打成相同的一个词,但是这绝对不构成让读者原谅的理由。
上述两个例子,只作为大家的参考。其实关于错字、错译在此书中的呈现,可谓不胜枚举。我只是希望大家不要受骗而已。
在笔者看来,对于学术性文章的翻译,不怕与别人不一样,毕竟,对于概念的理解,在各位学人亦不相同。怕就怕不认真,打着”大部头“的旗号为了钱财,去欺骗那些对知识充满热情的学子。所以我要尽我所能,去防止所有人因对知识的热爱而被欺骗。
另外,我为这套丛书的所有译者、编辑感到不耻。我珍惜你们的工作,但是我从你们的工作结果中看到了你们所有人的不认真、不严谨,这是研究工作者的大忌。
所以,我对这套书的结论性评价只能是:你们太不环保了,浪费了这么多纸!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