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的满足感

为什么要读城?因为生长之所在,长于斯,活于其中。善变的城市,需要我们经常速读、细读或者深读。
《城市文化地理》这门课程在大学时曾经选修过,个人是学经济的,但对城市文化还是颇感兴趣。
看完这本书对潘国灵的细心观察所征服,或许是去过几次香港,也徒步丈量过香港的大小街道的缘故吧,对其中作者描述的香港城市景观颇感熟悉与亲切,只是哀叹自己没有如此的洞察力。
这本书分别从香港的地铁文化、建筑文化,街道文化,流行文化的角度去阐述香港这所城市的文化学内涵,内容颇为丰富,细致入微,实为全方位了解香港城市文化不可多得的至宝。
本书,解决了我去香港见到的一个疑问:在香港为什么会有很多看似很穷的女人们坐在走廊里,大牌,吃饭,听歌,聊天,而且每个人似乎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领地。在网上查也没有找到,只能怪我笨,潘先生告诉我这是菲律宾女佣,他们有文化,会英语,有“世界上最专业的保姆”之称。
菲佣出现在中国,最先是在香港,香港“第一代”菲律宾女佣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1970年时香港大约有50名菲佣,她们主要受聘于居港的英美人士家庭;菲佣风行香港是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事情,随着香港经济起飞,上世纪80年代香港妇女纷纷走出家庭就业,家务劳动需要“假手于人”,不少香港家庭开始雇用菲佣当家佣。至2001年高峰期时,香港菲佣多达15.5万人。
这个群体同样被称为菲律宾的国家新英雄,由于女佣在菲律宾的经济地位大多数都不高,所以,大批量的输出女佣一方面可以减少国内的政治压力,另一方面,劳务的输出,同时能够为国家赚取外汇,促进经济的发展。
看这本书最大的快感莫过于把你所熟悉的东西细节化、描述化、总结化。书中提到的尖莎咀的重庆大厦,这是前一段去香港时,蔡妙成同学为我推荐的住宿的地方,因为学生嘛,越便宜的地方越好,可是当他给我报价的时候我就疑问,为什么在如此繁华的地方住宿会如此的便宜?这本书又给了我答案,重庆大厦,向来是香港“性”文化的标志,里面进驻大量的小型旅馆,这里住满了印度河巴基斯坦人士,有香港“小印巴”之称,这里是毒品、杀手、酒精、性的混合体。看完这段描述,我庆幸自己当初没有入住这里,虽然回归了,社会和谐了,但是看到这些让你悚然的词汇,似乎你再也不敢从这栋大厦经过了。
从流行主义这一篇可以找到香港电影和香港城市文化的关系,里面用大篇幅描述了这一关系,你甚至可以把它当做香港电影史来读,香港电影城市文化篇。为什么我还一冲动又买了一本魏君子的《香港电影演义》,只求能够更深入更系统的去了解。
很有意思的一点是,现在香港正在被大陆人侵占,自由行开通以后,香港的大街小巷都可以听到很多普通话的声音。我有一种这样的观念,我是什么人,你到了我的地盘,那我给你交流所用的语言第一开始应该是我自己的语言,而不是在中国见了外国人你就跟他说英语。现在的香港,尤其是一些商店售货员已经开始张嘴就是普通话了,这也是于越来越多的大陆游客有关。
很多人去香港,大多数都是为了购物,旺角、铜锣湾、庙街、中环、星光大道、会展中心、山顶、崇光百货、莎莎、卓越似乎就是这些地方。去香港,如果不去一下香港的离岛那算是白去了南丫岛、大屿山等,一定能给你一个另一个香港。
地铁文化,是香港的一个文化标志。虽然地铁,属于是政府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每年都要大量的财政补贴,但香港的地铁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家能够盈利的地铁,这当然与他的经营模式有关。香港的地铁发展到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地铁这个交通工具,他既是车站,也是通道,更是商场,亮丽的橱窗广告是墙壁上的点缀装饰,不亚于一个自残阶级者客厅里的一副油画。尤其是尖莎咀东站的落成,使广九铁路总站由红磡回归到了尖莎咀,尖东等地下通道,成了一个人肉输送站,同时又是大型的商场,他是车站的意义从一个中途站变成了一个游人的目的地,游人与乘客两种身份可以混合在一起也可以区别开来,对商店来说,人流是他的销售资源,对乘客来书,坐车,过道也变成了一种享受,商店的存在不会让你因为行走通道而感到匆忙和时间的漫长,从此,车站成了一个吸食人流的血盆大口,再给城市人一便捷交通之外,还提供无尽的消费诱惑。
《城市文化地理》这门课程在大学时曾经选修过,个人是学经济的,但对城市文化还是颇感兴趣。
看完这本书对潘国灵的细心观察所征服,或许是去过几次香港,也徒步丈量过香港的大小街道的缘故吧,对其中作者描述的香港城市景观颇感熟悉与亲切,只是哀叹自己没有如此的洞察力。
这本书分别从香港的地铁文化、建筑文化,街道文化,流行文化的角度去阐述香港这所城市的文化学内涵,内容颇为丰富,细致入微,实为全方位了解香港城市文化不可多得的至宝。
本书,解决了我去香港见到的一个疑问:在香港为什么会有很多看似很穷的女人们坐在走廊里,大牌,吃饭,听歌,聊天,而且每个人似乎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领地。在网上查也没有找到,只能怪我笨,潘先生告诉我这是菲律宾女佣,他们有文化,会英语,有“世界上最专业的保姆”之称。
菲佣出现在中国,最先是在香港,香港“第一代”菲律宾女佣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1970年时香港大约有50名菲佣,她们主要受聘于居港的英美人士家庭;菲佣风行香港是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事情,随着香港经济起飞,上世纪80年代香港妇女纷纷走出家庭就业,家务劳动需要“假手于人”,不少香港家庭开始雇用菲佣当家佣。至2001年高峰期时,香港菲佣多达15.5万人。
这个群体同样被称为菲律宾的国家新英雄,由于女佣在菲律宾的经济地位大多数都不高,所以,大批量的输出女佣一方面可以减少国内的政治压力,另一方面,劳务的输出,同时能够为国家赚取外汇,促进经济的发展。
看这本书最大的快感莫过于把你所熟悉的东西细节化、描述化、总结化。书中提到的尖莎咀的重庆大厦,这是前一段去香港时,蔡妙成同学为我推荐的住宿的地方,因为学生嘛,越便宜的地方越好,可是当他给我报价的时候我就疑问,为什么在如此繁华的地方住宿会如此的便宜?这本书又给了我答案,重庆大厦,向来是香港“性”文化的标志,里面进驻大量的小型旅馆,这里住满了印度河巴基斯坦人士,有香港“小印巴”之称,这里是毒品、杀手、酒精、性的混合体。看完这段描述,我庆幸自己当初没有入住这里,虽然回归了,社会和谐了,但是看到这些让你悚然的词汇,似乎你再也不敢从这栋大厦经过了。
从流行主义这一篇可以找到香港电影和香港城市文化的关系,里面用大篇幅描述了这一关系,你甚至可以把它当做香港电影史来读,香港电影城市文化篇。为什么我还一冲动又买了一本魏君子的《香港电影演义》,只求能够更深入更系统的去了解。
很有意思的一点是,现在香港正在被大陆人侵占,自由行开通以后,香港的大街小巷都可以听到很多普通话的声音。我有一种这样的观念,我是什么人,你到了我的地盘,那我给你交流所用的语言第一开始应该是我自己的语言,而不是在中国见了外国人你就跟他说英语。现在的香港,尤其是一些商店售货员已经开始张嘴就是普通话了,这也是于越来越多的大陆游客有关。
很多人去香港,大多数都是为了购物,旺角、铜锣湾、庙街、中环、星光大道、会展中心、山顶、崇光百货、莎莎、卓越似乎就是这些地方。去香港,如果不去一下香港的离岛那算是白去了南丫岛、大屿山等,一定能给你一个另一个香港。
地铁文化,是香港的一个文化标志。虽然地铁,属于是政府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每年都要大量的财政补贴,但香港的地铁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家能够盈利的地铁,这当然与他的经营模式有关。香港的地铁发展到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地铁这个交通工具,他既是车站,也是通道,更是商场,亮丽的橱窗广告是墙壁上的点缀装饰,不亚于一个自残阶级者客厅里的一副油画。尤其是尖莎咀东站的落成,使广九铁路总站由红磡回归到了尖莎咀,尖东等地下通道,成了一个人肉输送站,同时又是大型的商场,他是车站的意义从一个中途站变成了一个游人的目的地,游人与乘客两种身份可以混合在一起也可以区别开来,对商店来说,人流是他的销售资源,对乘客来书,坐车,过道也变成了一种享受,商店的存在不会让你因为行走通道而感到匆忙和时间的漫长,从此,车站成了一个吸食人流的血盆大口,再给城市人一便捷交通之外,还提供无尽的消费诱惑。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