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将是我们最好的表达
10年前,我第一次听到《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0件小事》这个书名的时候,曾经毫不犹豫地从鼻子或是齿间发出“哧”的一声表示回应。作为一个不算年轻的年轻人,那时的我对“小事”这两个字颇有些不屑,满脑袋装的就只是世界地图上的大事儿。不过,作为一个忠于职守的记者,我还是在4月里的某一天去采访了这本书的主编刘兵教授。记忆中的那天刚好扬起了沙尘,在如此灰黄的天空下谈论一个关于希望的话题,也许正是有了这样的反差,才让我在时隔10年后依然记得那天的许多片段。比如说我很疑惑那些不怎么起眼的小事对于改变我们糟糕的环境究竟有多大作用;又比如我不能确定一个人的行为与声音是否会被淹没在人潮汹涌的都市喧嚣中;再比如我认为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而要做到书里写的那些小事,在很多时候是需要有意识地去改变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习惯,如何可能?诸如此类的问题我揣了不少去,十足的“问题青年”一枚。不过那天之后,我开始反省自己的某些习惯。
因为有了这样的渊源,当我再看到《小事》的时候自然很有些亲切感,就如同重会一位十年未见的老友,拱手寒暄倒在其次,细细打量十年间的变与未变才是正经。一打量之下果然起了变化,比如书名叫作《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1件小事》。仔细再看,原来从100到101并不只是数字的简单增加。从“不追求计算机的快速更新换代”到“不追求数码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从“尽量乘坐公共汽车”到“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尽量不开轿车去学校接送子女”;从“简化房屋装修”到“不盲目购买大面积住房”……细节上的种种不同折射出生活的新变化,而与之相应的则是保护环境所面临的新问题与新选择。
稍稍留意就会发现,书中写到的101件小事中,与吃直接相关的有13件,还有一些则与吃有着间接的关连。这也难怪。人与食物的关系的确非同一般。比如对荷马而言,人就是“吃面包的人”,一个通过农业把野蛮的野兽转变成有教养的、能思考存在之物的生物。吃在人生活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但也是因为吃却给我们生活的环境以及我们的邻居带来了大麻烦。当城市占有了地球上的大部分资源,乡村作为城市的陪衬渐渐隐去;当肉类包装与冷冻“保鲜”技术使廉价肉类成为可能,城市人对肉类的消费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多;超市与餐厅包揽了城市人的吃,消解了吃的仪式感,也阻断了人通过食物而与土地发生的关连。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我们已经离开土地太远也太久,当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面对盘子里的美食,并不会想到它与土地有什么关连,它又经过怎样的周折掉进我们的盘子里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食物定义了人,但并非什么都可以拿来当作食物。数字有时候会显得枯燥,但最说明问题也最触目惊心的往往也是数字:对鱼翅的消费在过去20年中已使全球90%的鲨鱼消失,而吃燕窝的习惯则打扰了金丝燕们的生活,仅香港一地一年消费的燕窝约120吨,让大约1700万对燕子惨遭丧家之痛。除了数字呈现之外,书中还有基于事实的分析。比如“拒食野生动物”的条目是两本书共有的,不同的是,在《101件小事》中这个条目下增加了新的内容:“有人为自己进食野生动物找到的理由是:它们是人工饲养的。这是欺骗!应知,人类驯化运动的种类是有限的,许多野生动物无法在人工条件下饲养成活或繁衍增殖,偶有笼舍条件下的生殖并不代表人工养殖的规模化,从投入产出比例的经济性上,如蛇的饲养,人们也不会饲养周期长、投入高、产出少的这类动物,饲养场是个幌子,急功近利地野外捕捉和收购才是事实。”
如果你以为鱼翅燕窝野生动物毕竟离寻常百姓的生活还是有点远,又或者我把注意力太多地聚焦在吃的问题上,好吧,现在让我们把眼光转向更小的小事上:“提倡使用手绢”,因为这样一个无意识的小习惯,却可能给环境造成极深远的影响——每天会有约27万棵树变作人类所用的纸巾被丢弃;“小件衣服尽量手洗”,我国洗衣机的耗水量在家居生活用水中已占到了四分之一左右,而小件衣物手洗则既可以减少洗衣机的耗水量与耗电量,洗得更干净,还可以和水多一些亲密接触;“不用时关闭饮水机”,既可以节电,还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00千克/年。像这样一些小小事,在很多时候可能只是举手之劳,做与不做也全在自己的一念之间的选择,但假如一件事对自己有益,也对我们生存的环境有益,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有一天看电视,看到两个小明星你有来言我有去语地相谈甚欢,话题围绕“低碳生活”展开。一个说:“如今低碳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很多人也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低碳生活”;另一个接着说:“我们上一辈的人虽然可能并不知道什么是低碳,但也开始进行着低碳实践”。听着如此“纯真”的对话,当时很想对那两个小朋友说,“低碳生活”不是低碳概念之后才有的生活方式,而且既然是生活方式,低碳也不该只是某时某地的某种“时尚”而已。但转念再想,其实低碳也好,环保也好,简朴生活也好,说到底只是叫法的差异,而叫法何如并没有什么要紧,重要的是意识到有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是值得提倡的,并且会自觉地将它体现到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去。像《小事》一书的序言中所说,“近年,随着‘全球变暖’加剧,‘低碳生活’备受关注。本书所列做法绝大部分同样也是‘低碳生活’的做法。用什么说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了保护环境,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一个人的力量也许是微薄的,但是通过自己的绿色实践也许会感染周围更多人的共同参与;一件小事的影响可能也是细小的,但是通过绿色习惯的养成,也将擦亮我们的感知的眼睛,去发现更多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小事。
“10年之间,世事变亦不变。变的是生活的细节、环境恶化的程度以及我们的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变的是,每一个人从小事做起、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对保护环境这件大事的重要。”——变与不变的句式原是我在看到《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1件小事》之后想用的,没成想被此书的编者先用了去,既然没抢到先,索性在这里直接搬了来用,再续上一句我想说的话作为尾巴:10年之间,包括我在内的读者都与《小事》一起走过成长的日子,世事变化,不变的是绿色的情怀;事不在大小,绿无论深浅,只要想为环境也为自己做点什么,那么行动将是我们最好的表达。
因为有了这样的渊源,当我再看到《小事》的时候自然很有些亲切感,就如同重会一位十年未见的老友,拱手寒暄倒在其次,细细打量十年间的变与未变才是正经。一打量之下果然起了变化,比如书名叫作《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1件小事》。仔细再看,原来从100到101并不只是数字的简单增加。从“不追求计算机的快速更新换代”到“不追求数码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从“尽量乘坐公共汽车”到“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尽量不开轿车去学校接送子女”;从“简化房屋装修”到“不盲目购买大面积住房”……细节上的种种不同折射出生活的新变化,而与之相应的则是保护环境所面临的新问题与新选择。
稍稍留意就会发现,书中写到的101件小事中,与吃直接相关的有13件,还有一些则与吃有着间接的关连。这也难怪。人与食物的关系的确非同一般。比如对荷马而言,人就是“吃面包的人”,一个通过农业把野蛮的野兽转变成有教养的、能思考存在之物的生物。吃在人生活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但也是因为吃却给我们生活的环境以及我们的邻居带来了大麻烦。当城市占有了地球上的大部分资源,乡村作为城市的陪衬渐渐隐去;当肉类包装与冷冻“保鲜”技术使廉价肉类成为可能,城市人对肉类的消费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多;超市与餐厅包揽了城市人的吃,消解了吃的仪式感,也阻断了人通过食物而与土地发生的关连。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我们已经离开土地太远也太久,当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面对盘子里的美食,并不会想到它与土地有什么关连,它又经过怎样的周折掉进我们的盘子里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食物定义了人,但并非什么都可以拿来当作食物。数字有时候会显得枯燥,但最说明问题也最触目惊心的往往也是数字:对鱼翅的消费在过去20年中已使全球90%的鲨鱼消失,而吃燕窝的习惯则打扰了金丝燕们的生活,仅香港一地一年消费的燕窝约120吨,让大约1700万对燕子惨遭丧家之痛。除了数字呈现之外,书中还有基于事实的分析。比如“拒食野生动物”的条目是两本书共有的,不同的是,在《101件小事》中这个条目下增加了新的内容:“有人为自己进食野生动物找到的理由是:它们是人工饲养的。这是欺骗!应知,人类驯化运动的种类是有限的,许多野生动物无法在人工条件下饲养成活或繁衍增殖,偶有笼舍条件下的生殖并不代表人工养殖的规模化,从投入产出比例的经济性上,如蛇的饲养,人们也不会饲养周期长、投入高、产出少的这类动物,饲养场是个幌子,急功近利地野外捕捉和收购才是事实。”
如果你以为鱼翅燕窝野生动物毕竟离寻常百姓的生活还是有点远,又或者我把注意力太多地聚焦在吃的问题上,好吧,现在让我们把眼光转向更小的小事上:“提倡使用手绢”,因为这样一个无意识的小习惯,却可能给环境造成极深远的影响——每天会有约27万棵树变作人类所用的纸巾被丢弃;“小件衣服尽量手洗”,我国洗衣机的耗水量在家居生活用水中已占到了四分之一左右,而小件衣物手洗则既可以减少洗衣机的耗水量与耗电量,洗得更干净,还可以和水多一些亲密接触;“不用时关闭饮水机”,既可以节电,还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00千克/年。像这样一些小小事,在很多时候可能只是举手之劳,做与不做也全在自己的一念之间的选择,但假如一件事对自己有益,也对我们生存的环境有益,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有一天看电视,看到两个小明星你有来言我有去语地相谈甚欢,话题围绕“低碳生活”展开。一个说:“如今低碳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很多人也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低碳生活”;另一个接着说:“我们上一辈的人虽然可能并不知道什么是低碳,但也开始进行着低碳实践”。听着如此“纯真”的对话,当时很想对那两个小朋友说,“低碳生活”不是低碳概念之后才有的生活方式,而且既然是生活方式,低碳也不该只是某时某地的某种“时尚”而已。但转念再想,其实低碳也好,环保也好,简朴生活也好,说到底只是叫法的差异,而叫法何如并没有什么要紧,重要的是意识到有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是值得提倡的,并且会自觉地将它体现到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去。像《小事》一书的序言中所说,“近年,随着‘全球变暖’加剧,‘低碳生活’备受关注。本书所列做法绝大部分同样也是‘低碳生活’的做法。用什么说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了保护环境,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一个人的力量也许是微薄的,但是通过自己的绿色实践也许会感染周围更多人的共同参与;一件小事的影响可能也是细小的,但是通过绿色习惯的养成,也将擦亮我们的感知的眼睛,去发现更多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小事。
“10年之间,世事变亦不变。变的是生活的细节、环境恶化的程度以及我们的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变的是,每一个人从小事做起、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对保护环境这件大事的重要。”——变与不变的句式原是我在看到《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1件小事》之后想用的,没成想被此书的编者先用了去,既然没抢到先,索性在这里直接搬了来用,再续上一句我想说的话作为尾巴:10年之间,包括我在内的读者都与《小事》一起走过成长的日子,世事变化,不变的是绿色的情怀;事不在大小,绿无论深浅,只要想为环境也为自己做点什么,那么行动将是我们最好的表达。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