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之变,人心之变

“我只能这样草草结束我的库车之旅,我的文字只能写到这一步。还会有人来到库车,写出另外的一本书。这都不是我所期待的。我希望听到这座老城自己的声音,那些沉默的嘴,迟早会说话。我希望一个地方,最终被它自己说出来,我宁愿做一个虔诚的倾听者,而不是代言人。”
在《库车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1版1印,定价34元)的结尾,刘亮程如是说。四年后,刘亮程又推出了《库车行》的“升级版”——《驴车上的龟兹》(春风文艺出版社2007年1月1版1印,定价18元),增补了一篇《正在失传的手艺》(八千余字),其余十六篇仅顺序有所调整。多的那篇文字,语言一般,不过透露了他正在创作以龟兹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凿空》。
说句题外话。某日,我阅读周振鹤先生的《逸言殊语(增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1版1印,定价30元),得知“库车”在当地读为“苦洽”,其故名“龟兹”应读为“丘慈”——不禁汗然。2006年初夏,我去乌鲁木齐参加第十六届全国书市,几经周折,终得面见刘亮程,如数家珍般历数自己购阅的他的作品,由于我一直是按普通话发音来念这俩词的,现在看来,显然读错,让他见笑了。那天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上写下一句话:“无论谁种的麦子熟了,谷香都会弥漫在空气里。”
言归正传。走出“一个人的村庄”,刘亮程被库车所吸引,以至于数次探访,虔诚地倾听,真诚地记录。毫无疑问,《凿空》和《库车行》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需参照来读。二者的对应,犹如《虚土》(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1版1印,定价24元)之于《一个人的村庄》(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1版1印,定价14元)。《凿空》里点到为止的风物,多在《库车行》里可见详细的叙述,如《最后的铁匠》、《木塔里甫的割礼》、《五千个买买提》、《最小的生意》等等。自然,《凿空》也有发展和延伸,仅就库车风物来说,刘亮程经由主人公的言行,将驴和坎土曼研究表述到了极致,让我叹为观止。有时候会想,刘亮程倒是个名副其实的驴师傅、坎土曼师傅呢。他抓住了库车的这两个“纲”,借风物之变来写人心之变,十分精准。
《凿空》是一部长篇小说,共有十一章四十九节,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一部散文集。《凿空》不以情节的曲折取胜,而是重在描述世态人情,其细密的观察和思考令人叹服。刘亮程记人叙事时,往往旁逸斜出,痴迷于风物的描绘(比如列举坎土曼和铁锨的异同),这是当下的小说所极力避免的,不过深得我心——在我看来,当刘亮程流畅地记人叙事时,反而索然无味。这些段落单列出来,便是一篇篇美文,散落于其间的妙语,让读者唇齿留香。且抄两句:
“坎土曼的命就是人的命啊。一把坎土曼磨坏的时候,人的一截子命也磨掉了。再厉害的人,一辈子用坏十几把坎土曼,自己也就不行了。”
“人的行为被工具限制,而不是理智。”
“人要走的时候,朝哪都是路。”
“每当人身边消失一个生命,人的世界就泯灭一次。”
当然,《凿空》发展和延伸的,不仅仅是库车风物。刘亮程引入“西气东输”等社会背景,一贯的注重修辞的性灵写作之外,更多的笔墨是在民生之困,值得珍视:历任领导为了说得出口的政绩和说不出口的私利,指导农民种植经济作物,三天两头地折腾,最终又都不了了之,艾疆那博物馆似的果园,是展览,更是控诉;世代劳作生息的土地下发现的石油,似乎与这里的人毫无关系,其税款带来的,不过是大而无当的城镇广场、装修豪华的政府高楼、县里领导的高级轿车,即便是流言中挖管沟的活儿,也不过是无知者的一厢情愿,空让坎土曼们激动不已,改变身段,徒添笑柄;……
在《凿空》里,刘亮程爱用“原”字,不知是不是库车特色?此外,他选用了很多库车特有的语词,并作解释: “萨朗”即“傻子”,“麻扎”即“墓地”,“洋岗子”即“妻子”,“海买斯”即“全部”,“胡大”即“真主”,“巴依”即“地主”,“阿娜”即“阿姨”……不过也有遗憾,“乃玛子”等语词便无注解,“胡大”在第62页便已出现,直到第143页才顾得上解说。《凿空》的笔误:第51页言及艾疆有两个孩子,第52页又说有三个孩子,联系上下文,后者为误;第238页“四人邦”应为“四人帮”;第257页定稿时间“2010年11月”或为“2010年1月”?
在《库车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1版1印,定价34元)的结尾,刘亮程如是说。四年后,刘亮程又推出了《库车行》的“升级版”——《驴车上的龟兹》(春风文艺出版社2007年1月1版1印,定价18元),增补了一篇《正在失传的手艺》(八千余字),其余十六篇仅顺序有所调整。多的那篇文字,语言一般,不过透露了他正在创作以龟兹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凿空》。
说句题外话。某日,我阅读周振鹤先生的《逸言殊语(增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1版1印,定价30元),得知“库车”在当地读为“苦洽”,其故名“龟兹”应读为“丘慈”——不禁汗然。2006年初夏,我去乌鲁木齐参加第十六届全国书市,几经周折,终得面见刘亮程,如数家珍般历数自己购阅的他的作品,由于我一直是按普通话发音来念这俩词的,现在看来,显然读错,让他见笑了。那天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上写下一句话:“无论谁种的麦子熟了,谷香都会弥漫在空气里。”
言归正传。走出“一个人的村庄”,刘亮程被库车所吸引,以至于数次探访,虔诚地倾听,真诚地记录。毫无疑问,《凿空》和《库车行》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需参照来读。二者的对应,犹如《虚土》(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1版1印,定价24元)之于《一个人的村庄》(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1版1印,定价14元)。《凿空》里点到为止的风物,多在《库车行》里可见详细的叙述,如《最后的铁匠》、《木塔里甫的割礼》、《五千个买买提》、《最小的生意》等等。自然,《凿空》也有发展和延伸,仅就库车风物来说,刘亮程经由主人公的言行,将驴和坎土曼研究表述到了极致,让我叹为观止。有时候会想,刘亮程倒是个名副其实的驴师傅、坎土曼师傅呢。他抓住了库车的这两个“纲”,借风物之变来写人心之变,十分精准。
《凿空》是一部长篇小说,共有十一章四十九节,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一部散文集。《凿空》不以情节的曲折取胜,而是重在描述世态人情,其细密的观察和思考令人叹服。刘亮程记人叙事时,往往旁逸斜出,痴迷于风物的描绘(比如列举坎土曼和铁锨的异同),这是当下的小说所极力避免的,不过深得我心——在我看来,当刘亮程流畅地记人叙事时,反而索然无味。这些段落单列出来,便是一篇篇美文,散落于其间的妙语,让读者唇齿留香。且抄两句:
“坎土曼的命就是人的命啊。一把坎土曼磨坏的时候,人的一截子命也磨掉了。再厉害的人,一辈子用坏十几把坎土曼,自己也就不行了。”
“人的行为被工具限制,而不是理智。”
“人要走的时候,朝哪都是路。”
“每当人身边消失一个生命,人的世界就泯灭一次。”
当然,《凿空》发展和延伸的,不仅仅是库车风物。刘亮程引入“西气东输”等社会背景,一贯的注重修辞的性灵写作之外,更多的笔墨是在民生之困,值得珍视:历任领导为了说得出口的政绩和说不出口的私利,指导农民种植经济作物,三天两头地折腾,最终又都不了了之,艾疆那博物馆似的果园,是展览,更是控诉;世代劳作生息的土地下发现的石油,似乎与这里的人毫无关系,其税款带来的,不过是大而无当的城镇广场、装修豪华的政府高楼、县里领导的高级轿车,即便是流言中挖管沟的活儿,也不过是无知者的一厢情愿,空让坎土曼们激动不已,改变身段,徒添笑柄;……
在《凿空》里,刘亮程爱用“原”字,不知是不是库车特色?此外,他选用了很多库车特有的语词,并作解释: “萨朗”即“傻子”,“麻扎”即“墓地”,“洋岗子”即“妻子”,“海买斯”即“全部”,“胡大”即“真主”,“巴依”即“地主”,“阿娜”即“阿姨”……不过也有遗憾,“乃玛子”等语词便无注解,“胡大”在第62页便已出现,直到第143页才顾得上解说。《凿空》的笔误:第51页言及艾疆有两个孩子,第52页又说有三个孩子,联系上下文,后者为误;第238页“四人邦”应为“四人帮”;第257页定稿时间“2010年11月”或为“2010年1月”?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