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今读(读书报告)

李泽厚先生是研究中国古代美学的大家,在哲学,美学,文学领域也颇有造诣。“南方周末”曾经对李泽厚先生做过一次专访,文章以鲁迅先生开头,及至李泽厚先生,笔者以为写得很好,完全符合“凤头”之意,故借用于此。
——据说,鲁迅曾经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描摹包括自己这代人在内的4代知识分 子,可惜最后没有实现。而李泽厚曾经想写一部思想史论,记录中国近现代6代知识分子,研究这每一代人的时代使命、道德责任、现实功能和其间的传承、冲突 等。在他的构想中,康有为(第一代)、鲁迅(第二代)、毛泽东(第三代),可能是最为重要的3位。我们不得而知,他把自己归为第几代,对自己这代人的时代 使命、道德责任、现实功能,又如何认识和践行,因为这部思想史论最后并没有按预想的面目问世。
李泽厚先生的作品曾在上个世纪80年代隆盛于国内,甚至有人这样概括:80年代,邓丽君是爱情的启蒙老师,李泽厚是思想的启蒙老师。由此可见李泽厚先生的“流行”,这种事在一个真正的学者身上绝对是小概率事件。这也至少说明了李泽厚先生做学问高深但为人为文都是何等得平易近人。
这本《论语今读》是李泽厚先生于1989—1994年期间完成的, 为李泽厚先生的重要著作之一。先后对二十篇《论语》逐一读解。其书的体例分为译、注、记。译章尽可能最大程度地保持原貌,采用直译,对于专有词汇如“君 子”、“小人”则一律不译,而重要的词汇如“仁”“礼”“义”则有专章说明;注则参考朱熹的《论语集注》、刘宝楠的《论语正义》、陈树德的《论语集释》等 多家注,力求精简全面;记是作者的评论、札记和解说。或讲本文,或谈哲学、或发议论,无一定之规,明白透彻,文体活泼。
《今读》的内容有四部分:原文、译文、历代注释、作者自己的解读。言简意赅,清楚明白,有深度也有广度。
对儒学和孔子的研究现在几乎成为显学,电视台上娓娓善言的女教授,市面上名目繁多的解读分析,甚至端午节我去串亲戚的时候,家里叔叔辈的人都在向我们这些“孩子”推荐这样那样的心得... ...电视节目我看过了,书也拜读了,可确实没什么触动或者特别的感受,实在是不能理解这样的解读为什么这样红。也曾经和老师探讨过这个问题,老师的解释是:这是一个信仰稀缺的时代,人们太容易被这种古色古香,又闪烁的所谓思想光芒的东西所迷惑了。
现在再捧起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再一句一句地阅读下来,心灵仿佛也沉静也澄澈了。
儒学无疑是构成中国哲学的重要部分,《论语》于是自然而然成为了探究中国哲学或者中国人性格的一本最直观的材料。儒学在中国人的心中其实是有着一种类似宗教的作用的,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基督教于西方文明的那种影响,笔者以为,儒学优于宗教的地方恰恰就在这里:它包含哲理,却又极富实用性,很多时候甚至可以直接用来指导现实生活。
譬如“学而”中的这一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是《论语》中颇为脍炙人口的一段。“今读”中译为: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考虑,进了心没有?与朋友相交,有没有不信实的地方?所传授给别人的东西,自己实践过了没有?”
在其后的“记”中,李泽厚先生对这段话进行了解读。李泽厚先生的解读可以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普遍联系对应理解,李泽厚先生说人都是处在一个与他人共在的整体中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每个人都处在与他人或它物的联系之中,也正是因为如此,每个人的所作所为所产生的影响往往不止于行为者自身,或大或小,或既可或以后都会对其他人,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作为一个完整正直的人,尤其是儒家,强调人要修身养性,要持“君子”之道,要内圣之后外王,最终推动整个社会的一个良性发展。那么要实现这样的理想,首先就要从自身做起。即这段话所说到的“日三省吾身”。
而三省的内容置于今日,也丝毫没有过时。于笔者而言,这三省中的最后一省,——“传不习乎?”无疑是有着更为具体的指导意义,作为一名老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不经过反复的实践与验证是断然不可轻易出口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倘若未加验证传授的是不实之识,恐怕也就是误人子弟,枉为人师了。
在“为政第二”中有两句也使笔者印象颇深。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又是一句国人耳熟能详的“名言”,中学课本中就收录了这句,记得课本取的是本意,是讲学习态度,要温习学过的东西,从而更好的掌握新知识,能做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当然这只是对这句话最表层意思的学习,李泽厚先生在本句的“记”中写道:中国极端重视历史经验,记录各种经验,教训,以为未来殷鉴,乃此文明一大特征。中国史书之多,举世无匹。当然中国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且纸张印刷之术又适于此处,这也为中国的史书传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记录历史不是为了记录或者回忆,是为了从过去学习好指导将来,这一点也可以在前面写道的“吾日三省吾身”中得以体现:吾三省吾身,是对过去的一天中自己的言行思想进行回顾总结,其目的是梳理功过,今日过后的明日继续“功”而避免“过”。这句话也很生动地体现了儒学的一大特征, 那就是实用性。
记得曾看到一本书中有这样的说法,四大发明以及许许多多的实用技术皆发端于中国, 但这些技术之上的理论思想却发轫于西方。例如我国古代就有了地动仪指南针,但却没有发展出相应的地理学物理学。作者就认为这种现象就是由中国人的“实用理性”造成的。这样的观点也不无道理,但是实用自有实用的好处,譬如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飞速发展本身就验证了中国人性格中的这种“实用理性”的作用,正如邓小平曾说过的“白猫黑猫”理论,迅速地接受先进生产技术和应用科学,并迅速地于生产实践中加以应用,实现发展的目的,这一点上,我们无疑做得很好。但正如那位作者所发现的,这种实用理性也有它无法规避的副作用,那就是忽略思想上的同步更新。
现在资讯发达,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各种各样信息的冲击(在此处,笔者所指的信息是广义的信息),如果缺乏良好的信息处理机制,一个人很容易在海量的信息中迷失,进而失去理智做出一些违背社会道德的事情。譬如前一阵子多起的小学,幼儿园里的恶意行凶事件,富士康的连跳事件,网络上的69圣战... ...其实都可以归结到这里,在这个加速发展的社会里,一部分人无法应对生活的巨大飞速变化,就会产生对这种发展的不适应反应,这种反应如果得不到及时地处理就会演变为抵触情绪,再进一步发展就变为不满与仇恨,当这种不满或仇恨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必然导致过激的行为。
我们的社会生产力在朝着繁荣发达的方向一路狂奔,却把思想落在了后边。这使得我们看上去很美的发展显得危机重重。
显然,儒学的智慧并不局限于此,孔子似乎预料到了这种实用理性发展的副作用,于是《论语》中紧随其后,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句话。
——子曰:君子不器。
这句极简,君子不是器具。这就探讨到了人性以及人的社会属性的问题。李泽厚先生在“记”中解到,这句话今天可以读作非robot,即人不要被异化,不要成为某种特定的工具和机械。“异化”这个概念来源于西方,是西方学界在反复思考讨论的一个问题,经济学,传播学,社会学,人类学无一例外。原因很简单,毕竟,人才是所有学科服务的最终点。写到此处,就不难得出解决实用理性副作用的处方了。
毛主席说这个世界上最可宝贵的始终是人,温故也好,知新也罢,目的始终是服务人类,而不是服务利益。
这段时间在总部培训,最常听到的告诫是要读书学习充实强大自己,而不是为了上几节课做些表面的花活儿。自己最大的感触也在于此,从进入新东方的第一天起,首先明确的是如何进行自我定位,怎样去认识自己。在这个基础上,积累沉淀学识,在上课之前,在丰富物质之前务必先强大自己的精神。 人活着,不是作为任何机器或机器的部件,不是作为某种自己创造出来而压迫,占领,控制自己的“异己”力量的奴隶。人应使自己的潜在才能,个性获得全面发展和实现。这才叫做“活”。而在追求这样的“活”的过程当中,一个人也必然实现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实现。
这种win-win的智慧无疑才是儒学的精髓所在。
——据说,鲁迅曾经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描摹包括自己这代人在内的4代知识分 子,可惜最后没有实现。而李泽厚曾经想写一部思想史论,记录中国近现代6代知识分子,研究这每一代人的时代使命、道德责任、现实功能和其间的传承、冲突 等。在他的构想中,康有为(第一代)、鲁迅(第二代)、毛泽东(第三代),可能是最为重要的3位。我们不得而知,他把自己归为第几代,对自己这代人的时代 使命、道德责任、现实功能,又如何认识和践行,因为这部思想史论最后并没有按预想的面目问世。
李泽厚先生的作品曾在上个世纪80年代隆盛于国内,甚至有人这样概括:80年代,邓丽君是爱情的启蒙老师,李泽厚是思想的启蒙老师。由此可见李泽厚先生的“流行”,这种事在一个真正的学者身上绝对是小概率事件。这也至少说明了李泽厚先生做学问高深但为人为文都是何等得平易近人。
这本《论语今读》是李泽厚先生于1989—1994年期间完成的, 为李泽厚先生的重要著作之一。先后对二十篇《论语》逐一读解。其书的体例分为译、注、记。译章尽可能最大程度地保持原貌,采用直译,对于专有词汇如“君 子”、“小人”则一律不译,而重要的词汇如“仁”“礼”“义”则有专章说明;注则参考朱熹的《论语集注》、刘宝楠的《论语正义》、陈树德的《论语集释》等 多家注,力求精简全面;记是作者的评论、札记和解说。或讲本文,或谈哲学、或发议论,无一定之规,明白透彻,文体活泼。
《今读》的内容有四部分:原文、译文、历代注释、作者自己的解读。言简意赅,清楚明白,有深度也有广度。
对儒学和孔子的研究现在几乎成为显学,电视台上娓娓善言的女教授,市面上名目繁多的解读分析,甚至端午节我去串亲戚的时候,家里叔叔辈的人都在向我们这些“孩子”推荐这样那样的心得... ...电视节目我看过了,书也拜读了,可确实没什么触动或者特别的感受,实在是不能理解这样的解读为什么这样红。也曾经和老师探讨过这个问题,老师的解释是:这是一个信仰稀缺的时代,人们太容易被这种古色古香,又闪烁的所谓思想光芒的东西所迷惑了。
现在再捧起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再一句一句地阅读下来,心灵仿佛也沉静也澄澈了。
儒学无疑是构成中国哲学的重要部分,《论语》于是自然而然成为了探究中国哲学或者中国人性格的一本最直观的材料。儒学在中国人的心中其实是有着一种类似宗教的作用的,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基督教于西方文明的那种影响,笔者以为,儒学优于宗教的地方恰恰就在这里:它包含哲理,却又极富实用性,很多时候甚至可以直接用来指导现实生活。
譬如“学而”中的这一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是《论语》中颇为脍炙人口的一段。“今读”中译为: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考虑,进了心没有?与朋友相交,有没有不信实的地方?所传授给别人的东西,自己实践过了没有?”
在其后的“记”中,李泽厚先生对这段话进行了解读。李泽厚先生的解读可以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普遍联系对应理解,李泽厚先生说人都是处在一个与他人共在的整体中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每个人都处在与他人或它物的联系之中,也正是因为如此,每个人的所作所为所产生的影响往往不止于行为者自身,或大或小,或既可或以后都会对其他人,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作为一个完整正直的人,尤其是儒家,强调人要修身养性,要持“君子”之道,要内圣之后外王,最终推动整个社会的一个良性发展。那么要实现这样的理想,首先就要从自身做起。即这段话所说到的“日三省吾身”。
而三省的内容置于今日,也丝毫没有过时。于笔者而言,这三省中的最后一省,——“传不习乎?”无疑是有着更为具体的指导意义,作为一名老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不经过反复的实践与验证是断然不可轻易出口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倘若未加验证传授的是不实之识,恐怕也就是误人子弟,枉为人师了。
在“为政第二”中有两句也使笔者印象颇深。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又是一句国人耳熟能详的“名言”,中学课本中就收录了这句,记得课本取的是本意,是讲学习态度,要温习学过的东西,从而更好的掌握新知识,能做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当然这只是对这句话最表层意思的学习,李泽厚先生在本句的“记”中写道:中国极端重视历史经验,记录各种经验,教训,以为未来殷鉴,乃此文明一大特征。中国史书之多,举世无匹。当然中国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且纸张印刷之术又适于此处,这也为中国的史书传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记录历史不是为了记录或者回忆,是为了从过去学习好指导将来,这一点也可以在前面写道的“吾日三省吾身”中得以体现:吾三省吾身,是对过去的一天中自己的言行思想进行回顾总结,其目的是梳理功过,今日过后的明日继续“功”而避免“过”。这句话也很生动地体现了儒学的一大特征, 那就是实用性。
记得曾看到一本书中有这样的说法,四大发明以及许许多多的实用技术皆发端于中国, 但这些技术之上的理论思想却发轫于西方。例如我国古代就有了地动仪指南针,但却没有发展出相应的地理学物理学。作者就认为这种现象就是由中国人的“实用理性”造成的。这样的观点也不无道理,但是实用自有实用的好处,譬如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飞速发展本身就验证了中国人性格中的这种“实用理性”的作用,正如邓小平曾说过的“白猫黑猫”理论,迅速地接受先进生产技术和应用科学,并迅速地于生产实践中加以应用,实现发展的目的,这一点上,我们无疑做得很好。但正如那位作者所发现的,这种实用理性也有它无法规避的副作用,那就是忽略思想上的同步更新。
现在资讯发达,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各种各样信息的冲击(在此处,笔者所指的信息是广义的信息),如果缺乏良好的信息处理机制,一个人很容易在海量的信息中迷失,进而失去理智做出一些违背社会道德的事情。譬如前一阵子多起的小学,幼儿园里的恶意行凶事件,富士康的连跳事件,网络上的69圣战... ...其实都可以归结到这里,在这个加速发展的社会里,一部分人无法应对生活的巨大飞速变化,就会产生对这种发展的不适应反应,这种反应如果得不到及时地处理就会演变为抵触情绪,再进一步发展就变为不满与仇恨,当这种不满或仇恨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必然导致过激的行为。
我们的社会生产力在朝着繁荣发达的方向一路狂奔,却把思想落在了后边。这使得我们看上去很美的发展显得危机重重。
显然,儒学的智慧并不局限于此,孔子似乎预料到了这种实用理性发展的副作用,于是《论语》中紧随其后,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句话。
——子曰:君子不器。
这句极简,君子不是器具。这就探讨到了人性以及人的社会属性的问题。李泽厚先生在“记”中解到,这句话今天可以读作非robot,即人不要被异化,不要成为某种特定的工具和机械。“异化”这个概念来源于西方,是西方学界在反复思考讨论的一个问题,经济学,传播学,社会学,人类学无一例外。原因很简单,毕竟,人才是所有学科服务的最终点。写到此处,就不难得出解决实用理性副作用的处方了。
毛主席说这个世界上最可宝贵的始终是人,温故也好,知新也罢,目的始终是服务人类,而不是服务利益。
这段时间在总部培训,最常听到的告诫是要读书学习充实强大自己,而不是为了上几节课做些表面的花活儿。自己最大的感触也在于此,从进入新东方的第一天起,首先明确的是如何进行自我定位,怎样去认识自己。在这个基础上,积累沉淀学识,在上课之前,在丰富物质之前务必先强大自己的精神。 人活着,不是作为任何机器或机器的部件,不是作为某种自己创造出来而压迫,占领,控制自己的“异己”力量的奴隶。人应使自己的潜在才能,个性获得全面发展和实现。这才叫做“活”。而在追求这样的“活”的过程当中,一个人也必然实现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实现。
这种win-win的智慧无疑才是儒学的精髓所在。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