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者-公民-消费者

本来以为看不到这本书了,因为当当和卓越上都没有了。
没想到在上海居然让我偶然淘到了,嘿嘿,暗自窃喜,自己还是个很有书缘的人。
前段时间看到龙应台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文章:不会闹事的一代――给大学生。
现在20年过去了,不会闹事的更不会闹了,而曾经闹事不但自己不闹,他们的后代不闹,甚至更加变本加厉去压制那些想闹事的,这才是最大的讽刺和悲剧――他们最后变成了自己所反对的人。
我对于上个世纪60年代是非常痴迷的,那个时代真的是红旗飘飘,全球的革命小将们在力图打破旧世界,去创造一个新世界,而在这个砸烂一个旧世界的风雨变化中,各种文化浪潮汹涌而起,法国的新浪潮电影,美国的摇滚乐和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波普艺术的发展,苏联的载人飞行和美国的登月计划。各方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肯尼迪,马丁。路德。金,切。格瓦拉,胡志明,毛泽东。各种斗争接连不断,从古巴导弹危机,到越南战争,从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运动到古巴革命。我之所以着迷就是我的母亲,也是这个运动中的一员――她参加了中国的知青下乡,并结识了我父亲。因为我母亲过去的故事,让我步她的后尘,去云南参加助学工作,并改变了我的后半生-从此踏入NGO一行。
这本书,通过整理并按月份编纂了1968发生在世界各地的运动:越南战争,5月风暴,反战运动,布拉格之春,民权运动,女权运动等等事件,让我们得以对于上个世纪轰轰烈烈的革命和文化运动一瞥。
当龙女士发出大学生不会闹事的感叹时,让我们通过此书,可以看,到那会的青年人和大学生是如何积极投身闹事中,去参与,去表达,去斗争,去争取,乃至牺牲和流血。
垮掉的一代人是二战后的产物;二战结束后成长60年代在“世界是你们,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号召中,天真而又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改造自己和世界的洪流中。而60年代20年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和世界,也兴起了一场运动,但是方向却相反。60年代主要是左派思想主导着那场运动;80年代则是右派思想了,从经济上的自由经济主义,苏联的解体,对应美国的越南战争失败,这次是华约的破产,东欧发生了民主革命。在80年代,在华语世界,特别是音乐界,60年代出生的人借助音乐来表示反抗,1985年龙英台写出《不会闹事的一代――给大学生》,而黄舒俊在1988年,唱出《寻找抗议青年》时,来对60年进行的凭吊。我们只能仰望,膜拜,怀旧,却无力去超越,街舞取代了游行,IPHONE里面是MP3和好莱坞大片,而不是切,胡志明和毛泽东的头像;罗大佑早在1983年写的《未来主人翁》歌里描述的电脑少年,如今成为现实,我们的主人翁沉迷在网吧和网络游戏的杀戮中。
80后的20年,什么都没有了。既没有左,也没有右,大家都是一门心思投入到GDP中。消费主义成了新的旗帜,主导了一切文化运动。革命者和闹事者转变成了消费者。公民社会虽然在兴起,但是在物质主义的强大广告攻势前,公民运动也走得举步为艰,这点从西方社会投票率日益下降就可以得到证明。物质主义下的消费思想成功地绑架了年轻人的理想,轻易就缴了年轻人的械,钞票比选票更重要,奋斗不再是对生命、正义和公平的呐喊,而是进入了成功学的词汇库,年轻人从小被灌输成功学,人生的目标就是房子票子车子,“只有流行,没有音乐”,愚乐频道充斥着各种电视节目,革命和理想都成为消费品和消费符号,我们消费青春,消费追求,消费自己。
没想到在上海居然让我偶然淘到了,嘿嘿,暗自窃喜,自己还是个很有书缘的人。
前段时间看到龙应台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文章:不会闹事的一代――给大学生。
现在20年过去了,不会闹事的更不会闹了,而曾经闹事不但自己不闹,他们的后代不闹,甚至更加变本加厉去压制那些想闹事的,这才是最大的讽刺和悲剧――他们最后变成了自己所反对的人。
我对于上个世纪60年代是非常痴迷的,那个时代真的是红旗飘飘,全球的革命小将们在力图打破旧世界,去创造一个新世界,而在这个砸烂一个旧世界的风雨变化中,各种文化浪潮汹涌而起,法国的新浪潮电影,美国的摇滚乐和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波普艺术的发展,苏联的载人飞行和美国的登月计划。各方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肯尼迪,马丁。路德。金,切。格瓦拉,胡志明,毛泽东。各种斗争接连不断,从古巴导弹危机,到越南战争,从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运动到古巴革命。我之所以着迷就是我的母亲,也是这个运动中的一员――她参加了中国的知青下乡,并结识了我父亲。因为我母亲过去的故事,让我步她的后尘,去云南参加助学工作,并改变了我的后半生-从此踏入NGO一行。
这本书,通过整理并按月份编纂了1968发生在世界各地的运动:越南战争,5月风暴,反战运动,布拉格之春,民权运动,女权运动等等事件,让我们得以对于上个世纪轰轰烈烈的革命和文化运动一瞥。
当龙女士发出大学生不会闹事的感叹时,让我们通过此书,可以看,到那会的青年人和大学生是如何积极投身闹事中,去参与,去表达,去斗争,去争取,乃至牺牲和流血。
垮掉的一代人是二战后的产物;二战结束后成长60年代在“世界是你们,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号召中,天真而又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改造自己和世界的洪流中。而60年代20年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和世界,也兴起了一场运动,但是方向却相反。60年代主要是左派思想主导着那场运动;80年代则是右派思想了,从经济上的自由经济主义,苏联的解体,对应美国的越南战争失败,这次是华约的破产,东欧发生了民主革命。在80年代,在华语世界,特别是音乐界,60年代出生的人借助音乐来表示反抗,1985年龙英台写出《不会闹事的一代――给大学生》,而黄舒俊在1988年,唱出《寻找抗议青年》时,来对60年进行的凭吊。我们只能仰望,膜拜,怀旧,却无力去超越,街舞取代了游行,IPHONE里面是MP3和好莱坞大片,而不是切,胡志明和毛泽东的头像;罗大佑早在1983年写的《未来主人翁》歌里描述的电脑少年,如今成为现实,我们的主人翁沉迷在网吧和网络游戏的杀戮中。
80后的20年,什么都没有了。既没有左,也没有右,大家都是一门心思投入到GDP中。消费主义成了新的旗帜,主导了一切文化运动。革命者和闹事者转变成了消费者。公民社会虽然在兴起,但是在物质主义的强大广告攻势前,公民运动也走得举步为艰,这点从西方社会投票率日益下降就可以得到证明。物质主义下的消费思想成功地绑架了年轻人的理想,轻易就缴了年轻人的械,钞票比选票更重要,奋斗不再是对生命、正义和公平的呐喊,而是进入了成功学的词汇库,年轻人从小被灌输成功学,人生的目标就是房子票子车子,“只有流行,没有音乐”,愚乐频道充斥着各种电视节目,革命和理想都成为消费品和消费符号,我们消费青春,消费追求,消费自己。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