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定八十?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们俗话常说,三岁定八十,就是说一个人前三岁的成长经历决定了他一生的性格发展。三岁定八十,我是不信的,幸好同样和我表示怀疑的还有弗洛伊德,没错,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心理学大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根据他的观点,我们的性别和社会方面发展得如何,主要取决于我们出生后的那六年的生活经验。所以说,三岁定不了八十,而是六岁定一生。
让我们看看婴幼儿时期是怎样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命运的。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婴儿在出生后第一年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出对自己、他人以及环境的信任感。他们需要依靠他人,需要感觉到自己是被他人关怀照顾的个体,需要认识到世界是安全的。他们会通过对别人对他们的拥抱、抚摸和爱来形成这种感觉。打比方说,一个婴儿睡醒没事干,向他家长发出要抱抱的信号时,如果家长能够及时地给予温暖的拥抱,这个婴儿就会感到满足和信任,他会认为这世界是友好而安全的。相反,一个对世界充满无知和陌生感的婴儿,在需要依靠身体上的接触来寻求安全感时,却得不到相应的回应,长期以往,这个可怜的小人儿就会怀疑和他人的相互关系,并会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不信任感。区别就是,一个从小就敞开心扉,对世界有足够的信赖,因此在成长过程中可能表现得开朗、乐观、富有探索和冒险精神。另一个怀疑论者则总在探索世界过程中表现得小心翼翼,谨慎,因从小就对社会有种恐惧心里而产生悲观、不自信和不信任的态度。这就是心理学家约翰.波比根据对婴幼儿行为和性格的研究而发展出的依恋理论。人们实验发现,婴儿得到的照料质量如何将会影响他们后来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所以,作为家长,给孩子更多的陪伴时间以及更多的身体接触,满足婴儿依恋的需求,这对孩子积极性格的培养很重要。当然,过犹不及,过分依恋就会变成依赖,这可不是一件让人乐意的事。
既然人的性格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生的初始阶段,那么,我们对自己的心智成长是否就无所作为呢?尽管佛洛伊德在心理学上很有权威,但是我们也大可不必因他的“六岁定一生”理论过分悲观。同样作为著名心理学家的艾里克森的观点给了我们希望,他认为,人们应该以更积极的观点来看待人的发展,尤其要注重健康和成长。他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自我的突显,也就是说,自我在与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交互作用中不断地得到发展。因此,即便到了八十岁,心理发生改变也是有可能的。
《心理学与个人成长》就是一本探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书,对关注自己心灵成长的读者来说,也大有裨益。婴儿心理与个人成长固然有重要关系,然而发展心理学关注的问题则更为广泛。正如该书中文版序所说,书中不仅涉及社会关注度很高的成长中的话题,例如压力与健康、人际交往、爱与性、以及职业生涯发展,更深入触碰到人们内心的孤独、存在的意义以及如何面对死亡与丧失。
人们总喜欢说心态决定成败,那么,是什么决定心态呢?倒过来说也许同样成立,成败决定心态。事实上,心态,或说一个的心理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年龄就是其中一方面。既然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征,知道人生各个时期的心理变化、核心品质和主要任务,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理解自己的心理,这能帮助我们以更好的心态来走好个人成长之路。至少,它能让我们体会到自己正在成长和发生变化。
我们都在追求健康,如果四肢健全、器官无损、心率正常的话,一名医生大多会对我们健康诊断无异。而心理学家会告诉我们,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健康是一种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一个过程、一个能量的有效渠道,是身体、心理和精神的整合,是你自己对爱的接受。看来,健康是如此复杂和深奥,但我们却不得不关注整体的健康。在发生地震、海啸的大灾难时,在发生富士康员工接连跳楼、穷凶极恶的歹毒在校园滥杀无辜的事件时,不健康的心理可能会造成社会的不健康。正如心理诊所数量远及不上诊疗医院,社会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关注似乎也仅更多地停留在那些已经发生严重异常,或已经变态的心理个体身上。但愿哪天,我们去看心理医生就如看感冒一样自如。我会很坦然地说,“嗨,医生,最近我心理可能有点问题,给我来点药片吧。”也但愿此刻你不会以为我患上了神经病。
心理和我们的生活和成长如此息息相关。我们也许在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学会了渊博的知识,我们好奇,所以对世界展开漫长的探索。而对自己心理灵的体验和认知,相信就是探索世界的起点。尽管不太愿意相信三岁定八十,但是尝试追寻儿时的梦想,尝试感受心灵最初的呼唤,或许可以探寻自己生命的真正意义和目标。
让我们看看婴幼儿时期是怎样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命运的。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婴儿在出生后第一年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出对自己、他人以及环境的信任感。他们需要依靠他人,需要感觉到自己是被他人关怀照顾的个体,需要认识到世界是安全的。他们会通过对别人对他们的拥抱、抚摸和爱来形成这种感觉。打比方说,一个婴儿睡醒没事干,向他家长发出要抱抱的信号时,如果家长能够及时地给予温暖的拥抱,这个婴儿就会感到满足和信任,他会认为这世界是友好而安全的。相反,一个对世界充满无知和陌生感的婴儿,在需要依靠身体上的接触来寻求安全感时,却得不到相应的回应,长期以往,这个可怜的小人儿就会怀疑和他人的相互关系,并会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不信任感。区别就是,一个从小就敞开心扉,对世界有足够的信赖,因此在成长过程中可能表现得开朗、乐观、富有探索和冒险精神。另一个怀疑论者则总在探索世界过程中表现得小心翼翼,谨慎,因从小就对社会有种恐惧心里而产生悲观、不自信和不信任的态度。这就是心理学家约翰.波比根据对婴幼儿行为和性格的研究而发展出的依恋理论。人们实验发现,婴儿得到的照料质量如何将会影响他们后来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所以,作为家长,给孩子更多的陪伴时间以及更多的身体接触,满足婴儿依恋的需求,这对孩子积极性格的培养很重要。当然,过犹不及,过分依恋就会变成依赖,这可不是一件让人乐意的事。
既然人的性格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生的初始阶段,那么,我们对自己的心智成长是否就无所作为呢?尽管佛洛伊德在心理学上很有权威,但是我们也大可不必因他的“六岁定一生”理论过分悲观。同样作为著名心理学家的艾里克森的观点给了我们希望,他认为,人们应该以更积极的观点来看待人的发展,尤其要注重健康和成长。他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自我的突显,也就是说,自我在与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交互作用中不断地得到发展。因此,即便到了八十岁,心理发生改变也是有可能的。
《心理学与个人成长》就是一本探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书,对关注自己心灵成长的读者来说,也大有裨益。婴儿心理与个人成长固然有重要关系,然而发展心理学关注的问题则更为广泛。正如该书中文版序所说,书中不仅涉及社会关注度很高的成长中的话题,例如压力与健康、人际交往、爱与性、以及职业生涯发展,更深入触碰到人们内心的孤独、存在的意义以及如何面对死亡与丧失。
人们总喜欢说心态决定成败,那么,是什么决定心态呢?倒过来说也许同样成立,成败决定心态。事实上,心态,或说一个的心理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年龄就是其中一方面。既然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征,知道人生各个时期的心理变化、核心品质和主要任务,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理解自己的心理,这能帮助我们以更好的心态来走好个人成长之路。至少,它能让我们体会到自己正在成长和发生变化。
我们都在追求健康,如果四肢健全、器官无损、心率正常的话,一名医生大多会对我们健康诊断无异。而心理学家会告诉我们,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健康是一种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一个过程、一个能量的有效渠道,是身体、心理和精神的整合,是你自己对爱的接受。看来,健康是如此复杂和深奥,但我们却不得不关注整体的健康。在发生地震、海啸的大灾难时,在发生富士康员工接连跳楼、穷凶极恶的歹毒在校园滥杀无辜的事件时,不健康的心理可能会造成社会的不健康。正如心理诊所数量远及不上诊疗医院,社会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关注似乎也仅更多地停留在那些已经发生严重异常,或已经变态的心理个体身上。但愿哪天,我们去看心理医生就如看感冒一样自如。我会很坦然地说,“嗨,医生,最近我心理可能有点问题,给我来点药片吧。”也但愿此刻你不会以为我患上了神经病。
心理和我们的生活和成长如此息息相关。我们也许在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学会了渊博的知识,我们好奇,所以对世界展开漫长的探索。而对自己心理灵的体验和认知,相信就是探索世界的起点。尽管不太愿意相信三岁定八十,但是尝试追寻儿时的梦想,尝试感受心灵最初的呼唤,或许可以探寻自己生命的真正意义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