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全碑秀美

在诸多汉碑中,《曹全碑》以典雅著称。其用笔刚中带柔,圆笔多于方笔,含蓄之中露锋,可谓奇妙;体势之扁,甚于同属东汉时期碑刻的《华山碑》、《礼器碑》、《史晨碑》等。字姿开张舒展,在看似平正的形态中又有险绝。以章法论,布局纵行横列,井然有序。它有着东汉隶书常见的格式,即字距宽,行距窄。从韵律方面看,此碑中夸张的写法,有明显规律可循的波挑、波磔,自然地不断反复出现,犹如乐曲中的强音,与其他较短而有粗细变化的点线配合,形成了舒缓又波涛微荡的节奏。
《曹全碑》与东汉时期的《石门颂》、《封龙山颂》一样都以圆笔书写,但三者风格却有明显不同。《石门颂》纵逸雄放,《封龙山颂》伟博挺拔,而《曹全碑》另有风味。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它的波挑柔软、舒展,加之字呈扁形,中宫收拢,这样,细长的横画和柔软的波挑便舒展出姿态丰富的秀美来。其二是《曹全碑》运笔轻盈,虽瘦而丰腴,再加上字距疏空,因此宛如体态窈窕、婀娜多姿的少女。如果说《石门颂》像诗中的《大风歌》,那么《曹全碑》则更接近于《古诗十九首》。
一般都是从东汉碑刻入手,因为东汉隶书法度严谨,隶法成熟完美。但是,东汉碑刻众多,风格多样,我们通常只能选择一种碑刻去深入学习,待立稳根基后,再广泛地涉猎其他碑刻。汉《曹全碑》平正秀丽,字体清晰,法度严谨,是我们学习隶书的较好范本。
《曹全碑》全称《汉阳令曹全纪功碑》。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立。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字20行,行45字。内容为记述曹全生平事迹。明万历初年在陕西省阳县旧城莘里村出土,原石现存西安碑林。
《曹全碑》秀润之中内含筋骨,有篆书中锋用笔之意。其结体收放疏密关系对比强烈,因字变化,一任自然,用笔爽朗之中见浑圆,章法疏朗,结字纵逸之中见团聚,如春松之秀发,似雏鹰之振翮。此碑秀美而不失骨力,比较难于临写,学此碑的人虽然多,但书写时能够摆脱俗气的人很少。初学者容易用笔熟而无骨,意态媚而流俗,当纵时放不开,当敛时收不住,结体失去情趣,用笔流于柔弱
从《曹全碑》碑阳上的碑文可知此碑主人曹全的生平。此君讳名曰全,字景完,敦煌郡效谷县人氏。他的先祖是周朝的姬姓,当年周武王灭殷商得王位后,封其弟叔振铎于曹国,这正是曹姓的由来。秦末汉初之际,又有曹参辅佐刘姓王室。汉武帝扩大疆土,将曹氏子孙迁至雍州之郊,分别安置在扶风、定安、陇西、敦煌等地。曹氏在这些地方开枝散叶,雄踞一方。曹全的高祖父、曾祖父都被推举为孝廉,还做过长史、县令、都尉。其祖父曹凤曾任扶风 糜侯国之相等职。其父曹X少年时就在州郡一带很有名气,可惜英年早逝。
曹全从小就十分好学,无书不读,并能融会贯通。他又怀有孝贤之心,赡养叔祖母,孝敬继母,于是乡里人都说:“重视亲情到了以此为乐的地步,这正是曹景完!”到他为官从政时,清廉程度简直可以与伯夷、叔齐相提并论,耿直不让于史鱼。他多次任郡里的重要职务,都能做到除奸纠恶,使贪暴之人洗心革面。建宁二年(169),曹全领兵讨伐疏勒国国王和德。在军队中,他为士兵吮毒;攻城时,他计谋如泉涌,最终将和德活捉并处死。凯旋之时,各诸侯国都派使者来送礼,他让人将这些物品全部登记造册。曹全在担任扶风郡槐里县县令时,因胞弟病故,便辞官归家了。隐居七年后,才重新出来做官,此后也一直吏政清明,体恤民情。他的下属王敞等人心念曹全德政之美,于是在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立此《曹全碑》。
晋卫恒的《四体书势》中的隶势,摘抄
唤若星阵,郁若云布,其大径寻,细不容发,随事从宜,靡有常制。或穹窿恢廓,或栉比铖列,或砥平绳直,或蜿蜒缪戾,或长邪角趣,或规旋矩折,修短相付,异体同势。奋笔轻举,离而不绝,纤波浓点,错落其间。若钟虚设张,庭燎飞烟,崭严嵯峨,高下属连。似崇台重宇,层云冠山。远而望之,若飞龙在天;近而察之,心乱目眩。奇姿谲诡,不可胜原,研桑所不能计,宰赐所不能言。
《曹全碑》与东汉时期的《石门颂》、《封龙山颂》一样都以圆笔书写,但三者风格却有明显不同。《石门颂》纵逸雄放,《封龙山颂》伟博挺拔,而《曹全碑》另有风味。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它的波挑柔软、舒展,加之字呈扁形,中宫收拢,这样,细长的横画和柔软的波挑便舒展出姿态丰富的秀美来。其二是《曹全碑》运笔轻盈,虽瘦而丰腴,再加上字距疏空,因此宛如体态窈窕、婀娜多姿的少女。如果说《石门颂》像诗中的《大风歌》,那么《曹全碑》则更接近于《古诗十九首》。
一般都是从东汉碑刻入手,因为东汉隶书法度严谨,隶法成熟完美。但是,东汉碑刻众多,风格多样,我们通常只能选择一种碑刻去深入学习,待立稳根基后,再广泛地涉猎其他碑刻。汉《曹全碑》平正秀丽,字体清晰,法度严谨,是我们学习隶书的较好范本。
《曹全碑》全称《汉阳令曹全纪功碑》。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立。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字20行,行45字。内容为记述曹全生平事迹。明万历初年在陕西省阳县旧城莘里村出土,原石现存西安碑林。
《曹全碑》秀润之中内含筋骨,有篆书中锋用笔之意。其结体收放疏密关系对比强烈,因字变化,一任自然,用笔爽朗之中见浑圆,章法疏朗,结字纵逸之中见团聚,如春松之秀发,似雏鹰之振翮。此碑秀美而不失骨力,比较难于临写,学此碑的人虽然多,但书写时能够摆脱俗气的人很少。初学者容易用笔熟而无骨,意态媚而流俗,当纵时放不开,当敛时收不住,结体失去情趣,用笔流于柔弱
从《曹全碑》碑阳上的碑文可知此碑主人曹全的生平。此君讳名曰全,字景完,敦煌郡效谷县人氏。他的先祖是周朝的姬姓,当年周武王灭殷商得王位后,封其弟叔振铎于曹国,这正是曹姓的由来。秦末汉初之际,又有曹参辅佐刘姓王室。汉武帝扩大疆土,将曹氏子孙迁至雍州之郊,分别安置在扶风、定安、陇西、敦煌等地。曹氏在这些地方开枝散叶,雄踞一方。曹全的高祖父、曾祖父都被推举为孝廉,还做过长史、县令、都尉。其祖父曹凤曾任扶风 糜侯国之相等职。其父曹X少年时就在州郡一带很有名气,可惜英年早逝。
曹全从小就十分好学,无书不读,并能融会贯通。他又怀有孝贤之心,赡养叔祖母,孝敬继母,于是乡里人都说:“重视亲情到了以此为乐的地步,这正是曹景完!”到他为官从政时,清廉程度简直可以与伯夷、叔齐相提并论,耿直不让于史鱼。他多次任郡里的重要职务,都能做到除奸纠恶,使贪暴之人洗心革面。建宁二年(169),曹全领兵讨伐疏勒国国王和德。在军队中,他为士兵吮毒;攻城时,他计谋如泉涌,最终将和德活捉并处死。凯旋之时,各诸侯国都派使者来送礼,他让人将这些物品全部登记造册。曹全在担任扶风郡槐里县县令时,因胞弟病故,便辞官归家了。隐居七年后,才重新出来做官,此后也一直吏政清明,体恤民情。他的下属王敞等人心念曹全德政之美,于是在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立此《曹全碑》。
晋卫恒的《四体书势》中的隶势,摘抄
唤若星阵,郁若云布,其大径寻,细不容发,随事从宜,靡有常制。或穹窿恢廓,或栉比铖列,或砥平绳直,或蜿蜒缪戾,或长邪角趣,或规旋矩折,修短相付,异体同势。奋笔轻举,离而不绝,纤波浓点,错落其间。若钟虚设张,庭燎飞烟,崭严嵯峨,高下属连。似崇台重宇,层云冠山。远而望之,若飞龙在天;近而察之,心乱目眩。奇姿谲诡,不可胜原,研桑所不能计,宰赐所不能言。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