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之门

第一次读劳伦斯的作品,和此之前的印象很不相同。那部知名度最高的作品《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几乎就是情欲表达的代名词。然而真正读了他的文字,才知道是误解,很高兴发现又一个能合得来的人。一直有个如同窥视癖的阅读习惯,总会下意识从文字背后窥探写作者的心灵。文学的魅力,在于它是心灵的产物,而不是思维、理智的产物,因而也是最难掩饰一个人的本质,如果没有心,或心灵缺乏深度,不管技巧多高明,文笔多华丽,都不能掩饰它的贫乏。相反,若是真实的存在,从心中喷涌出真实的生命洪流,有心灵的强大与深邃,哪怕是偏激,哪怕是刻意用别扭矫饰来掩盖,也是无法掩没它的光辉。只是,在病态忧郁居多的文学作品里,遇见这样坦诚、毫不掩饰的强烈的文字,确实机会不多。
“神的儿子们看到了人的女子美貌,就随意挑选,娶来为妻。……那时候有伟人在地上,后来神的儿子们和人的女子们交合生子,那就是上古英武有名的人。”
以家族史形式表现的《虹》写得非常有纯净美感,又极具力度,一种根源于自然的强大天性的力度。也许真正的作家确实是能具有以双性写作的能力。《虹》的三代史,几乎是完全以母系血脉传承顺序来写。除了第一代以汤姆·布兰文的出发点,此后两代分别从汤姆的长女安娜和安娜的长女厄休拉的视角展开。对劳伦斯产生强烈的好奇,在于他很真实写出了女性意识,不是“女人”,而是作为与男性平衡,甚至是更强大的“女性的人”。在劳伦斯笔下,女性之所以会给人以更强大于男性的力量,是因为女性比男性更接近自然,更接近于根源之力。她们往往是凭天性察觉到生命永恒之源的联系,远比那些受社会角色束缚的男人们更接近神灵,从而唤醒自身的力量,那力量之强大令男人们为之畏惧。然而,这种畏惧,与其说是针对性别的天然差异,不如说是被文明异化、物化的扭曲人性对自然之力的恐惧,同时,也是对自身力量在异性身上投影的恐惧,因为他们无法识别出自己,却害怕被这股力量所吞噬、毁灭,进而逃避。原本,男人们按照文明的标准定义了两性关系的范本,这种范本是建立在父系文明的统治关系基础之上,却遭遇了自然之力的强烈反抗,不仅体现在他们桀骜不驯的异性伴侣身上,也体现在他们面对自身本性的不知所措、恐惧。因此总是看到两性关系充斥着有如绷满弦的、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息,仿佛不是征服就是被征服,不是毁灭就是被毁灭,似乎一直要到一方完全屈服于另一方,亦或是关系的破裂、断绝,恢复到个体,战争才会宣告结束。但这紧张的关系真的是不可缓和吗?在自然界的原初,两性关系应当是一种更和谐,更柔和,更紧密的联系,如同兄弟与姐妹,不应是互相征服,而是互相接纳。劳伦斯一直试图找出这种被物化的人际关系破坏之前的平衡,在这种试图背后,可以感觉到他深深的愤慨,对这个摧毁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物化文明的愤慨。
在创世的大洪水过后,耶和华以虹为记证与残存的人类立约,约誓再不以洪水泛毁一切血肉之物。宗教,原本是产生于人对自然、永恒的探索,原本是人与自然羁绊的见证形式,但是在过度发展的文明中,反而成了阻隔。人与自然隔绝,与自己的兄弟与姐妹隔绝,终于也与自身隔绝。人在层层的社会关系中定义出新的自我角色,自以为是,蔑视自然,甚至将本性看做一种需要被克制、克服的东西。克制的对立面被认为是放纵,是罪恶。当巨大的自然意志降临之时,他们不知所措,试图对抗、控制这股力量,却总是跌跌撞撞,狼狈不堪。在他们终于放弃反抗选择屈从之后,却意外地获得了主宰。当一个人不再恐惧失去自己,将自己完全奉献出来时候,反却获得了支配者的地位。当两个人同时拥有这种坦诚,两个人将互为支配者,也互为被支配者,并且在这种关系中享受到愉悦。
这时,他们才会明白,他们所畏惧的,正是他们所渴望的。一切已经丢失,一切却都已找到。他们重新认出了自己。在洪荒之初,他们曾是兄弟与姐妹,在世界的尽头,他们又并肩成为男神与女神,共同观看星辰的殒灭。
这是原初的理想,也可能是永远不能达成的梦想。
人的成长,就如同天使堕落为凡人。孩子是最强大的,因为他不需要向自然追问,他就是自然本身。一个孩子的身上体现着自然所有的意志。孩子的感情是蒙昧,在他们自以为是的意识中,并不曾发现降临在他们身上的神明。当他们获得成长,当他们的真正自我成形时,成为一个“人”之时,他们反而逐渐失去了力量。人的身体和生命,被社会、组织、机构,各种庞大的机器所奴役,而人本身则被定义为职位的零件。即使意识到这可怕的局面,也只会一边愤恨地指责它,一边又对它恋恋不舍。他们嘲笑热情,嘲笑一切不成熟,他们已经再没有勇气,却要尽量让一切东西去适应那个古老的、一成不变的理念。
爱情也是如此。爱情对于成熟的人,也变成了一种已经死去的理念。他们从不会跑到一个人身边去爱他,他们所要找的是那个理念,他们会说,“你正是我要找的那个人。”于是他们彼此拥抱。其实,他们所要找的只是实现他们理念的工具,而不是活生生的人。所以他们最终还是要失望,诅咒被生活所欺骗,亦或将欺骗承认为必然,接受,不再抗争。之前的人已然如此告诉过他们,之后,他们还将作为先见者再次告诉后人。
布兰文家族的那些姑娘们。安娜,厄休拉,原始的高贵野性在她们身上不曾泯灭,她们始终是自己的主人,热烈地追求天性,追求所爱的男子。男人们却害怕,他们习惯于羊羔或鸽子的爱,却不知如何面对真正的狮子和野马。羊羔不会懂得什么爱情,它们只能让别人来喜欢,它们只知道害怕,只会战栗着屈从于爱情,被动着变成别人所爱的东西。真正可怕的是具有毁灭性质的爱者。在一次次,光明与黑暗的婚礼中,追求最大的恐惧与最大的胜利。它可以经受一千次死亡,可当它再次复活时,仍将是一头狮子的心。
厄休拉:
“作为女性,她没办法创造出合乎她愿望的男性,只能接受神创造的男人。那个男人只能来自无限之中,她将为他的来临大声欢呼。她很高兴,她和一个男人的创造没有任何关系。她很高兴,这种能力只存在于她的生命赖以作为最后依据的那种更大的力量之中。那个男人将会从她自己所属的那永恒之中诞生出来。”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以自己的意志追求到最后,却只是服从于命运。然而即使是命运,也是有差异的。因为软弱、惰性与妥协而无意识屈从的命运,或是明晓了可为与不可为,诚然服膺于自然的意志,二者是迥然相异的。说到底,所谓的命运是从我们之中出来,并不是从外边向着我们走进。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对方,像尊重对方一样尊重自己。即使是截然不同的路,也可以互相信任,走到最后。想要得到的,只是这么简单的东西,却又如此困难。
我不认为劳伦斯是女权主义者,但是他的表达却比从女权主义立场发出的主张更鲜明有力。其实,女权也好,两性平等也好,最终追求的自然和谐关系,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而是包容、理解、接纳,在互补中寻求圆满。两性本可以更加亲密,婚姻本应是通过一扇门走向一个更远的空间,包含着各种束缚、限制、劳累,但又是完全的自由。对于男女而言,彼此都是对方的门。婚姻不曾毁灭爱情,它只会让潜藏的东西显露出来。对没有准备好的人来说,它意味着毁灭,但又也许,是它从来不曾存在过呢?
“神的儿子们看到了人的女子美貌,就随意挑选,娶来为妻。……那时候有伟人在地上,后来神的儿子们和人的女子们交合生子,那就是上古英武有名的人。”
以家族史形式表现的《虹》写得非常有纯净美感,又极具力度,一种根源于自然的强大天性的力度。也许真正的作家确实是能具有以双性写作的能力。《虹》的三代史,几乎是完全以母系血脉传承顺序来写。除了第一代以汤姆·布兰文的出发点,此后两代分别从汤姆的长女安娜和安娜的长女厄休拉的视角展开。对劳伦斯产生强烈的好奇,在于他很真实写出了女性意识,不是“女人”,而是作为与男性平衡,甚至是更强大的“女性的人”。在劳伦斯笔下,女性之所以会给人以更强大于男性的力量,是因为女性比男性更接近自然,更接近于根源之力。她们往往是凭天性察觉到生命永恒之源的联系,远比那些受社会角色束缚的男人们更接近神灵,从而唤醒自身的力量,那力量之强大令男人们为之畏惧。然而,这种畏惧,与其说是针对性别的天然差异,不如说是被文明异化、物化的扭曲人性对自然之力的恐惧,同时,也是对自身力量在异性身上投影的恐惧,因为他们无法识别出自己,却害怕被这股力量所吞噬、毁灭,进而逃避。原本,男人们按照文明的标准定义了两性关系的范本,这种范本是建立在父系文明的统治关系基础之上,却遭遇了自然之力的强烈反抗,不仅体现在他们桀骜不驯的异性伴侣身上,也体现在他们面对自身本性的不知所措、恐惧。因此总是看到两性关系充斥着有如绷满弦的、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息,仿佛不是征服就是被征服,不是毁灭就是被毁灭,似乎一直要到一方完全屈服于另一方,亦或是关系的破裂、断绝,恢复到个体,战争才会宣告结束。但这紧张的关系真的是不可缓和吗?在自然界的原初,两性关系应当是一种更和谐,更柔和,更紧密的联系,如同兄弟与姐妹,不应是互相征服,而是互相接纳。劳伦斯一直试图找出这种被物化的人际关系破坏之前的平衡,在这种试图背后,可以感觉到他深深的愤慨,对这个摧毁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物化文明的愤慨。
在创世的大洪水过后,耶和华以虹为记证与残存的人类立约,约誓再不以洪水泛毁一切血肉之物。宗教,原本是产生于人对自然、永恒的探索,原本是人与自然羁绊的见证形式,但是在过度发展的文明中,反而成了阻隔。人与自然隔绝,与自己的兄弟与姐妹隔绝,终于也与自身隔绝。人在层层的社会关系中定义出新的自我角色,自以为是,蔑视自然,甚至将本性看做一种需要被克制、克服的东西。克制的对立面被认为是放纵,是罪恶。当巨大的自然意志降临之时,他们不知所措,试图对抗、控制这股力量,却总是跌跌撞撞,狼狈不堪。在他们终于放弃反抗选择屈从之后,却意外地获得了主宰。当一个人不再恐惧失去自己,将自己完全奉献出来时候,反却获得了支配者的地位。当两个人同时拥有这种坦诚,两个人将互为支配者,也互为被支配者,并且在这种关系中享受到愉悦。
这时,他们才会明白,他们所畏惧的,正是他们所渴望的。一切已经丢失,一切却都已找到。他们重新认出了自己。在洪荒之初,他们曾是兄弟与姐妹,在世界的尽头,他们又并肩成为男神与女神,共同观看星辰的殒灭。
这是原初的理想,也可能是永远不能达成的梦想。
人的成长,就如同天使堕落为凡人。孩子是最强大的,因为他不需要向自然追问,他就是自然本身。一个孩子的身上体现着自然所有的意志。孩子的感情是蒙昧,在他们自以为是的意识中,并不曾发现降临在他们身上的神明。当他们获得成长,当他们的真正自我成形时,成为一个“人”之时,他们反而逐渐失去了力量。人的身体和生命,被社会、组织、机构,各种庞大的机器所奴役,而人本身则被定义为职位的零件。即使意识到这可怕的局面,也只会一边愤恨地指责它,一边又对它恋恋不舍。他们嘲笑热情,嘲笑一切不成熟,他们已经再没有勇气,却要尽量让一切东西去适应那个古老的、一成不变的理念。
爱情也是如此。爱情对于成熟的人,也变成了一种已经死去的理念。他们从不会跑到一个人身边去爱他,他们所要找的是那个理念,他们会说,“你正是我要找的那个人。”于是他们彼此拥抱。其实,他们所要找的只是实现他们理念的工具,而不是活生生的人。所以他们最终还是要失望,诅咒被生活所欺骗,亦或将欺骗承认为必然,接受,不再抗争。之前的人已然如此告诉过他们,之后,他们还将作为先见者再次告诉后人。
布兰文家族的那些姑娘们。安娜,厄休拉,原始的高贵野性在她们身上不曾泯灭,她们始终是自己的主人,热烈地追求天性,追求所爱的男子。男人们却害怕,他们习惯于羊羔或鸽子的爱,却不知如何面对真正的狮子和野马。羊羔不会懂得什么爱情,它们只能让别人来喜欢,它们只知道害怕,只会战栗着屈从于爱情,被动着变成别人所爱的东西。真正可怕的是具有毁灭性质的爱者。在一次次,光明与黑暗的婚礼中,追求最大的恐惧与最大的胜利。它可以经受一千次死亡,可当它再次复活时,仍将是一头狮子的心。
厄休拉:
“作为女性,她没办法创造出合乎她愿望的男性,只能接受神创造的男人。那个男人只能来自无限之中,她将为他的来临大声欢呼。她很高兴,她和一个男人的创造没有任何关系。她很高兴,这种能力只存在于她的生命赖以作为最后依据的那种更大的力量之中。那个男人将会从她自己所属的那永恒之中诞生出来。”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以自己的意志追求到最后,却只是服从于命运。然而即使是命运,也是有差异的。因为软弱、惰性与妥协而无意识屈从的命运,或是明晓了可为与不可为,诚然服膺于自然的意志,二者是迥然相异的。说到底,所谓的命运是从我们之中出来,并不是从外边向着我们走进。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对方,像尊重对方一样尊重自己。即使是截然不同的路,也可以互相信任,走到最后。想要得到的,只是这么简单的东西,却又如此困难。
我不认为劳伦斯是女权主义者,但是他的表达却比从女权主义立场发出的主张更鲜明有力。其实,女权也好,两性平等也好,最终追求的自然和谐关系,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而是包容、理解、接纳,在互补中寻求圆满。两性本可以更加亲密,婚姻本应是通过一扇门走向一个更远的空间,包含着各种束缚、限制、劳累,但又是完全的自由。对于男女而言,彼此都是对方的门。婚姻不曾毁灭爱情,它只会让潜藏的东西显露出来。对没有准备好的人来说,它意味着毁灭,但又也许,是它从来不曾存在过呢?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