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好的时代,谁能阻挡我们的自由
阅读了他的作品之后,关于幸福论,开始重新对我一个人的人生产生思考。我欣赏他的思想,到目前为止,他的理论如同金刚经一样充满了人生的智慧,让我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其一,关于痛苦和无聊的论述。人生如钟摆,总在痛苦和无聊中左右徘徊。而我,可以忍受痛苦,却不愿意将生命浪费于无聊。不再赘述。
其二,也是我感受最深的,关于孤独。在成长的过程中,我大概是从初一开始尝试独处,并且在高一开始后习惯的独处。我时常在一个人的时候感到欢愉以及与自己相处的高效率和快乐。随心所欲是一件好事,且让我有很多的自由去安排自己的时间。即使是看娱乐节目,我也有自己的体会,和观察人生百态的收获。叔本华认为人在独处的时候,最能感受到自己,不会享受孤独的人也就不会享受自由。此话太得我心。天才们大多孤独。生活中见过的强人们大多独往独来,也不是厌恶社交,不过是觉得无所谓而已。于我自己,与人一起除了满足我还无法摆脱的作为人这种社交动物偶尔需要的友谊,并没有什么其他了。这些日子,我和自己相处,日子也过的有声有色,并不需要和别人倾谈来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且有更多的时间去浏览一些重要的东西和完成个人的一些工作和学习。
其三,关于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感。叔本华可以说从青年时代就开始为了他的思想体系努力,搜集素材,不断验证。好吧,其实这和我的理想不谋而合。我一直在努力行走,想去体验,不追求幸福,只追求内心的平静(这又和他关于幸福的否定论命题重合了)。我一直认为人生这个烦恼的命题需要我们努力把它变得精彩。环境再丰富,如果只是一个单调的人,一切都还是平庸。所以我游览的纽约和上海都闪烁着迷人的光彩。叔本华说最幸福的人是可以同时平衡现实世界和美好的精神世界的。我一直被人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并死不悔改,今后也不打算悔改。如果一个世界它来自你的内心,且永远美好如娇兰流星粉,为何要走出来呢。我渐渐开始明白其实并不会有人真正在意你活在哪个空间。我希望我不要忘记我最初的目的,目前看来我还是有可能被某些琐事牵绊住,要格外小心,不可焦躁。
其四,关于庸人的论述。这确实是一个充满了庸人的世界。太多嘈杂,太多肤浅,太多喧哗,太多奢华。如果用金钱堆砌就可以摆脱无聊。世界上大概多很多哲学家了。可惜的是,人们不过用金钱去购买某种快感。我曾在酒吧被男男女女的热情弄得懵懂,因为我始终不认为那有什么趣味,而同去的已经工作的姐姐则说等你工作了你会想来解压。但我现在很确定我不会通过那种方法来解压。因为一场幻梦醒来只不过更清晰认识到自己的无力和愚蠢,一切都无法改变。我以前对世界总有太多要求,直到后来明白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到达我的要求,一些人因为天生资质的限制,永远也不可能懂得伟大和悲悯,温柔和慈悲。我也曾经很诧异于社交才能和智力的完全不统一,而我自己无数次被人认为古怪以至于交不到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叔本华对此的注释则是,越是拥有杰出的社交能力的人,越发可悲的不会拥有卓越的智慧,反而那些各种颠覆的人,往往拥有超人的智慧,因为社交能力需要别人对这个人的认同,这个世界大多数的人还都是庸碌无为的,要得到他们的认同必须也要平庸。这让我想起以前陈虎平老师讲述的金字塔理论,在社会的每个阶层都有一些人,底层最多,塔尖最少,当你发现你与大家都一样的时候,你就杯具了。只是有的时候,我们出于某种从众心理,也不得不屈服于社会对人关于leadership和social的定义,对于真正出色的人,扮演这些角色不会太难,却无疑不会舒心。对于大多数人,leader和social是优点是他们一生的追求和高度,但对有大智慧的人,不过是立足在这个愚昧世界的小小技能而已,他们不愿意也不屑去培养。这也是为何有很多伟大的独裁者吧。好吧我要承认除了小学时代我从来不觉得leadership是什么了不起的才能,可直到如今大学还在喋喋不休的强调,希望简历中展示这一点。真正可以展示出来的已经不是领导的艺术,关于如何看透和玩弄人心,或者说如何去理解绝大部分人的思维和需求,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羽化而登仙,遗世而独立,这才是境界。好吧,我又一次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已经说好要平心静气接受一切的。
其五,是关于认同感。我们不得不承认,越高层次的人,越难遇到知音。而遇到之时的那种快乐,毫无疑问可以是与洞房花烛,金榜题名抗衡的。而这种美妙的体验,在我短暂的生命里出现过一次,仅有一次,在我十五岁的时候。我曾以为那是爱情,今天看来,更符合这个理论吧。
最后暂时想到要补充的是,我觉得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在关于虚空这个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如《圣经传道书》所说的,日光之下,并无新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如《金刚经》所说,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叔本华也传达了这种想法,尤其强调了在体验过人生之后,产生了巨大的幻灭感,对人生的一场空有了更深刻的意识。我依然记得每次和自己的朋友谈及我那悲哀的人生观的时候,她们脸上的惊恐表情。无论我如何平静的诉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微尘,我们不过在完成细胞组合体都可以完成的事情,这些事情以前那些别的物质的组合体都完成过,我们也一样可以做到,但是有什么意义呢,他们都说你怎么能这么想,你这样太悲观了。其实这不过是事实。这一切都没有意义。包括我写的这些。在过去,叔本华已经思考过,并写下了不朽的著作来论述这一切。他前半生不被人了解,晚年才成名,对天才,众生们愚昧的眼总会晚些发现。
不过我愿怀一颗悲悯心和平常心对众生。我不知道自己是叔本华所言的庸才,还是一个会思考的人。但我从此不再奢求社会的认可,“这是最好的时代,谁能阻挡我们的自由”。
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其一,关于痛苦和无聊的论述。人生如钟摆,总在痛苦和无聊中左右徘徊。而我,可以忍受痛苦,却不愿意将生命浪费于无聊。不再赘述。
其二,也是我感受最深的,关于孤独。在成长的过程中,我大概是从初一开始尝试独处,并且在高一开始后习惯的独处。我时常在一个人的时候感到欢愉以及与自己相处的高效率和快乐。随心所欲是一件好事,且让我有很多的自由去安排自己的时间。即使是看娱乐节目,我也有自己的体会,和观察人生百态的收获。叔本华认为人在独处的时候,最能感受到自己,不会享受孤独的人也就不会享受自由。此话太得我心。天才们大多孤独。生活中见过的强人们大多独往独来,也不是厌恶社交,不过是觉得无所谓而已。于我自己,与人一起除了满足我还无法摆脱的作为人这种社交动物偶尔需要的友谊,并没有什么其他了。这些日子,我和自己相处,日子也过的有声有色,并不需要和别人倾谈来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且有更多的时间去浏览一些重要的东西和完成个人的一些工作和学习。
其三,关于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感。叔本华可以说从青年时代就开始为了他的思想体系努力,搜集素材,不断验证。好吧,其实这和我的理想不谋而合。我一直在努力行走,想去体验,不追求幸福,只追求内心的平静(这又和他关于幸福的否定论命题重合了)。我一直认为人生这个烦恼的命题需要我们努力把它变得精彩。环境再丰富,如果只是一个单调的人,一切都还是平庸。所以我游览的纽约和上海都闪烁着迷人的光彩。叔本华说最幸福的人是可以同时平衡现实世界和美好的精神世界的。我一直被人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并死不悔改,今后也不打算悔改。如果一个世界它来自你的内心,且永远美好如娇兰流星粉,为何要走出来呢。我渐渐开始明白其实并不会有人真正在意你活在哪个空间。我希望我不要忘记我最初的目的,目前看来我还是有可能被某些琐事牵绊住,要格外小心,不可焦躁。
其四,关于庸人的论述。这确实是一个充满了庸人的世界。太多嘈杂,太多肤浅,太多喧哗,太多奢华。如果用金钱堆砌就可以摆脱无聊。世界上大概多很多哲学家了。可惜的是,人们不过用金钱去购买某种快感。我曾在酒吧被男男女女的热情弄得懵懂,因为我始终不认为那有什么趣味,而同去的已经工作的姐姐则说等你工作了你会想来解压。但我现在很确定我不会通过那种方法来解压。因为一场幻梦醒来只不过更清晰认识到自己的无力和愚蠢,一切都无法改变。我以前对世界总有太多要求,直到后来明白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到达我的要求,一些人因为天生资质的限制,永远也不可能懂得伟大和悲悯,温柔和慈悲。我也曾经很诧异于社交才能和智力的完全不统一,而我自己无数次被人认为古怪以至于交不到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叔本华对此的注释则是,越是拥有杰出的社交能力的人,越发可悲的不会拥有卓越的智慧,反而那些各种颠覆的人,往往拥有超人的智慧,因为社交能力需要别人对这个人的认同,这个世界大多数的人还都是庸碌无为的,要得到他们的认同必须也要平庸。这让我想起以前陈虎平老师讲述的金字塔理论,在社会的每个阶层都有一些人,底层最多,塔尖最少,当你发现你与大家都一样的时候,你就杯具了。只是有的时候,我们出于某种从众心理,也不得不屈服于社会对人关于leadership和social的定义,对于真正出色的人,扮演这些角色不会太难,却无疑不会舒心。对于大多数人,leader和social是优点是他们一生的追求和高度,但对有大智慧的人,不过是立足在这个愚昧世界的小小技能而已,他们不愿意也不屑去培养。这也是为何有很多伟大的独裁者吧。好吧我要承认除了小学时代我从来不觉得leadership是什么了不起的才能,可直到如今大学还在喋喋不休的强调,希望简历中展示这一点。真正可以展示出来的已经不是领导的艺术,关于如何看透和玩弄人心,或者说如何去理解绝大部分人的思维和需求,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羽化而登仙,遗世而独立,这才是境界。好吧,我又一次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已经说好要平心静气接受一切的。
其五,是关于认同感。我们不得不承认,越高层次的人,越难遇到知音。而遇到之时的那种快乐,毫无疑问可以是与洞房花烛,金榜题名抗衡的。而这种美妙的体验,在我短暂的生命里出现过一次,仅有一次,在我十五岁的时候。我曾以为那是爱情,今天看来,更符合这个理论吧。
最后暂时想到要补充的是,我觉得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在关于虚空这个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如《圣经传道书》所说的,日光之下,并无新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如《金刚经》所说,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叔本华也传达了这种想法,尤其强调了在体验过人生之后,产生了巨大的幻灭感,对人生的一场空有了更深刻的意识。我依然记得每次和自己的朋友谈及我那悲哀的人生观的时候,她们脸上的惊恐表情。无论我如何平静的诉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微尘,我们不过在完成细胞组合体都可以完成的事情,这些事情以前那些别的物质的组合体都完成过,我们也一样可以做到,但是有什么意义呢,他们都说你怎么能这么想,你这样太悲观了。其实这不过是事实。这一切都没有意义。包括我写的这些。在过去,叔本华已经思考过,并写下了不朽的著作来论述这一切。他前半生不被人了解,晚年才成名,对天才,众生们愚昧的眼总会晚些发现。
不过我愿怀一颗悲悯心和平常心对众生。我不知道自己是叔本华所言的庸才,还是一个会思考的人。但我从此不再奢求社会的认可,“这是最好的时代,谁能阻挡我们的自由”。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