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感想

最近整理以前写的东西时,找出了这篇自己过去写的文章。算不上完全是自己的感想,很多翻译自本书的序言,因为觉得写得很有道理。
《南方与北方》讲述的是一个设定在19世纪中期的故事。女主人个玛格丽特从英国南方搬到了北方的工业城市米尔顿。这两个地方的生活完全不同。南方生活安逸,这里有幽静的田园,人际关系和谐。而北方的米尔顿是一个工业化的城市,肮脏嘈杂,到处是忙碌的工人。在与米尔顿人的交往中,玛格丽特逐渐融入了北方的生活。
小说设定在19世纪,很好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现状。18世纪末,英国经济的主要依靠农业,国家权力掌握在地主、贵族手中。但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英国社会数千年的阶级结构也不再稳定。原本荒凉的北方,以那里的能源作为燃料,通过科技发明、大规模机器化生产,经济迅速发展,而那里的财富和权力也转移到了拥有新生产技术的厂主手中。于是南方代表了过去——一代代地主继承着向农奴收租和对他们福利负责的职能。北方代表了未来。他们的领导者是中产阶级企业家。他们自力更生,通过对供求精明的计算积累起资产。对他们来说,工人不再是以往那些工人了——世代居住在父辈留下的房子里,在困难时期富贵人家小姐太太的一点慈善就能安慰他们。对这些新的北方领导者来说,工人只不过是无名的劳动者,可以和其他商品一样,根据市场变化买进卖出。慈善只是白给,是对经济的一个危险干预。工人和雇主之间的关系只是金钱和劳动的交换。于是第一代的北方城市工人发现他们处于一种前途未卜的境地。当生意不好时,他们就被解雇,没有任何方法来避免他们和他们的家人饿死。这正是19世纪中期英国的状况。《南方与北方》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
除了社会背景,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也对小说的诞生有重要影响。作者伊丽莎白•加斯凯尔自己就经历了从南方迁往北方的过程。写这部小说时,她正住在北方。她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好处和痛苦。许多当地的企业家是他们家的朋友,她与那些有远见的厂主很熟悉。因此,伊丽莎白•加斯凯尔写这部小说就不同于狄更斯的《艰难时世》从住在伦敦的角度写北方。同时伊丽莎白•加斯凯尔自己也很有文学修养,很有自己的想法。她了解那个时代大多数的文学人物,访问过国内外的许多城市。她与法国、德国、意大利的朋友通信,支持过意大利的独立斗争。《南方与北方》正反映了她的部分思想。
小说细致精确地描绘了早期工业革命时期的生活状况,包含了阶级冲突、宗教怀疑、海军叛乱的诸多内容。小说的开头似乎显得有些没有条理,从伊狄斯的婚礼、玛格丽特拒绝亨利•伦诺克斯的求婚,到玛格丽特一家因为父亲的宗教怀疑迁居米尔顿,再到玛格丽特遇见桑顿先生和希金斯,而后又突然提起哥哥弗雷德里克的遭遇。情节的不确定性和作者当时写作情况有关,但也在另一程度上反映了工业时代带来的社会的不确定性。
小说的一个主题就是阶级冲突。小说中两个重要人物约翰•桑顿和希金斯,分别是厂主和工人的代表。作为厂主的桑顿先生精明强悍、矜持傲慢。在小说的15章Masters and Men中,他以自己的经历说明,成为厂主是因为他们更有远见,而并非如雇工那样目光短浅和自我放纵(improvident and self-indulgent)。他在面对工人的罢工威胁时毫不妥协。但他的观念中又有着自相矛盾,一方面崇尚专制,一方面又坚持工人的独立性。而作为工人的希金斯,他有着反抗厂主压迫和剥削的觉悟。他组织工会,联合工人进行罢工。在他的意识中已经有了要用文明的方式反抗厂主,以此向厂主证明工人同样有智慧和头脑的想法。但希金斯领导的工会自身既崇尚民主,又对会员有强制性的做法也是一种矛盾。这样的阶级双方不断斗争着。伊丽莎白•加斯凯尔给小说设定的情节是,阶级双方由固执己见转变到协商一致,最终桑顿先生同意工人们修建食堂。这样的情节传达出伊丽莎白•加斯凯尔的想法:阶级矛盾的改善可以通过阶级双方的对话、沟通。这虽然是一个美好的想法,但从更长远的社会发展角度看,这种思想还是有局限性。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阶级矛盾不可能在个人层面上得到解决,阶级调和不可能根本解决阶级矛盾。
小说的另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不断成长。或者说小说本身正是关于女主角成长的。这与阶级冲突这一主题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这一主题反映了伊丽莎白•加斯凯尔对女性权利和社会作用的思考。小说一开头伊狄斯裹在印度纱巾中与玛格丽特在赫尔斯顿林间漫步的对比就暗示了拥有许多闲暇时光、慵懒的生活不是玛格丽特想要的。随后,玛格丽特在米尔顿的遭遇又培养出了她的宽容和能干。后来,玛格丽特父母和教父的去世进一步增强了她的独立性。回到赫尔斯顿,当她希望看到永恒不变的乡村生活时,她却失望地发现,一切都变了。这也使她最终意识到自己难得的独立性,使她明白在以赫尔斯顿或者伊狄斯、伦诺克斯为代表的南方生活中她是找不到未来的。独立性正是玛格丽特最突出的品质。她有着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她在叛乱时保护桑顿先生,在哥哥弗雷德里克有危险时不顾自己被桑顿先生误解而说谎救他。伊丽莎白•加斯凯尔也极力赞扬这种品质。
小说最后的婚姻可以看作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和平。但是桑顿和玛格丽特的婚姻并不代表着阶级矛盾的解决。最需要缓和的关系是雇主和工人之间的关系。虽然玛格丽特同情工人阶级,但她不能被看成是代表了他们,她只是给了他们向雇主申诉的机会。这场婚姻也不能代表南北关系的调和,因为玛格丽特已经不能代表南方了。这场婚姻象征的是男性与女性思维方式的一种融合。桑顿那种与伦诺克斯的软弱形成鲜明对比的,富有进取心和独立性的品质,影响了玛格丽特,使她变得得更有活力和勇气。而玛格丽特的与桑顿夫人的自负相对比的,关爱他人的女性气质,也使桑顿变得更加仁慈博爱。不过,这场婚姻不能上升到其他高度。就和狄更斯的《艰难时世》比较。虽然它们都关注阶级关系下的人际关系,都以最终的家庭和解为结局,看似都反映了更大的社会现实;但是,如果说《艰难时世》是一种比喻,以家庭和睦代表社会和谐,那么《南方与北方》是一种借代,个人的解决不能代表社会问题的解决。它只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只是有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
伊丽莎白•加斯凯尔最终要告诉读者的是:只要工业社会统治阶级仍持有坚持己见、决不妥协的想法,我们就还应该继续关注这个社会中的无辜的受害者,正如书中鲍彻的孩子。只要妇女还是如同装饰一般,像书中的伊狄斯一样,不具有独立性,她们的影响力仍不能发挥。只要社会和个人还是被完全的孤立开,社会问题就几乎没有希望解决,因为社会和个人是错综复杂地联系着的。同时,伊丽莎白•加斯凯尔在书中提倡女性进步,不是因为了当时女性权力的缺失,而是因为只有让女性融入社会生活中才能使社会更完善,以避免单一角度思考带来的错误。在这一点上,伊丽莎白•加斯凯尔无疑有着深刻的想法。国外一位评论家的话或许非常恰当:在《简爱》中简说妇女需要实践来找寻她们的幸福,需要社会给她们努力的空间。在《南方与北方》中,伊丽莎白•加斯凯尔告诉我们,社会这片空间需要她的女主人公的努力,正如她也需要这片空间。
《南方与北方》讲述的是一个设定在19世纪中期的故事。女主人个玛格丽特从英国南方搬到了北方的工业城市米尔顿。这两个地方的生活完全不同。南方生活安逸,这里有幽静的田园,人际关系和谐。而北方的米尔顿是一个工业化的城市,肮脏嘈杂,到处是忙碌的工人。在与米尔顿人的交往中,玛格丽特逐渐融入了北方的生活。
小说设定在19世纪,很好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现状。18世纪末,英国经济的主要依靠农业,国家权力掌握在地主、贵族手中。但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英国社会数千年的阶级结构也不再稳定。原本荒凉的北方,以那里的能源作为燃料,通过科技发明、大规模机器化生产,经济迅速发展,而那里的财富和权力也转移到了拥有新生产技术的厂主手中。于是南方代表了过去——一代代地主继承着向农奴收租和对他们福利负责的职能。北方代表了未来。他们的领导者是中产阶级企业家。他们自力更生,通过对供求精明的计算积累起资产。对他们来说,工人不再是以往那些工人了——世代居住在父辈留下的房子里,在困难时期富贵人家小姐太太的一点慈善就能安慰他们。对这些新的北方领导者来说,工人只不过是无名的劳动者,可以和其他商品一样,根据市场变化买进卖出。慈善只是白给,是对经济的一个危险干预。工人和雇主之间的关系只是金钱和劳动的交换。于是第一代的北方城市工人发现他们处于一种前途未卜的境地。当生意不好时,他们就被解雇,没有任何方法来避免他们和他们的家人饿死。这正是19世纪中期英国的状况。《南方与北方》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
除了社会背景,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也对小说的诞生有重要影响。作者伊丽莎白•加斯凯尔自己就经历了从南方迁往北方的过程。写这部小说时,她正住在北方。她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好处和痛苦。许多当地的企业家是他们家的朋友,她与那些有远见的厂主很熟悉。因此,伊丽莎白•加斯凯尔写这部小说就不同于狄更斯的《艰难时世》从住在伦敦的角度写北方。同时伊丽莎白•加斯凯尔自己也很有文学修养,很有自己的想法。她了解那个时代大多数的文学人物,访问过国内外的许多城市。她与法国、德国、意大利的朋友通信,支持过意大利的独立斗争。《南方与北方》正反映了她的部分思想。
小说细致精确地描绘了早期工业革命时期的生活状况,包含了阶级冲突、宗教怀疑、海军叛乱的诸多内容。小说的开头似乎显得有些没有条理,从伊狄斯的婚礼、玛格丽特拒绝亨利•伦诺克斯的求婚,到玛格丽特一家因为父亲的宗教怀疑迁居米尔顿,再到玛格丽特遇见桑顿先生和希金斯,而后又突然提起哥哥弗雷德里克的遭遇。情节的不确定性和作者当时写作情况有关,但也在另一程度上反映了工业时代带来的社会的不确定性。
小说的一个主题就是阶级冲突。小说中两个重要人物约翰•桑顿和希金斯,分别是厂主和工人的代表。作为厂主的桑顿先生精明强悍、矜持傲慢。在小说的15章Masters and Men中,他以自己的经历说明,成为厂主是因为他们更有远见,而并非如雇工那样目光短浅和自我放纵(improvident and self-indulgent)。他在面对工人的罢工威胁时毫不妥协。但他的观念中又有着自相矛盾,一方面崇尚专制,一方面又坚持工人的独立性。而作为工人的希金斯,他有着反抗厂主压迫和剥削的觉悟。他组织工会,联合工人进行罢工。在他的意识中已经有了要用文明的方式反抗厂主,以此向厂主证明工人同样有智慧和头脑的想法。但希金斯领导的工会自身既崇尚民主,又对会员有强制性的做法也是一种矛盾。这样的阶级双方不断斗争着。伊丽莎白•加斯凯尔给小说设定的情节是,阶级双方由固执己见转变到协商一致,最终桑顿先生同意工人们修建食堂。这样的情节传达出伊丽莎白•加斯凯尔的想法:阶级矛盾的改善可以通过阶级双方的对话、沟通。这虽然是一个美好的想法,但从更长远的社会发展角度看,这种思想还是有局限性。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阶级矛盾不可能在个人层面上得到解决,阶级调和不可能根本解决阶级矛盾。
小说的另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不断成长。或者说小说本身正是关于女主角成长的。这与阶级冲突这一主题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这一主题反映了伊丽莎白•加斯凯尔对女性权利和社会作用的思考。小说一开头伊狄斯裹在印度纱巾中与玛格丽特在赫尔斯顿林间漫步的对比就暗示了拥有许多闲暇时光、慵懒的生活不是玛格丽特想要的。随后,玛格丽特在米尔顿的遭遇又培养出了她的宽容和能干。后来,玛格丽特父母和教父的去世进一步增强了她的独立性。回到赫尔斯顿,当她希望看到永恒不变的乡村生活时,她却失望地发现,一切都变了。这也使她最终意识到自己难得的独立性,使她明白在以赫尔斯顿或者伊狄斯、伦诺克斯为代表的南方生活中她是找不到未来的。独立性正是玛格丽特最突出的品质。她有着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她在叛乱时保护桑顿先生,在哥哥弗雷德里克有危险时不顾自己被桑顿先生误解而说谎救他。伊丽莎白•加斯凯尔也极力赞扬这种品质。
小说最后的婚姻可以看作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和平。但是桑顿和玛格丽特的婚姻并不代表着阶级矛盾的解决。最需要缓和的关系是雇主和工人之间的关系。虽然玛格丽特同情工人阶级,但她不能被看成是代表了他们,她只是给了他们向雇主申诉的机会。这场婚姻也不能代表南北关系的调和,因为玛格丽特已经不能代表南方了。这场婚姻象征的是男性与女性思维方式的一种融合。桑顿那种与伦诺克斯的软弱形成鲜明对比的,富有进取心和独立性的品质,影响了玛格丽特,使她变得得更有活力和勇气。而玛格丽特的与桑顿夫人的自负相对比的,关爱他人的女性气质,也使桑顿变得更加仁慈博爱。不过,这场婚姻不能上升到其他高度。就和狄更斯的《艰难时世》比较。虽然它们都关注阶级关系下的人际关系,都以最终的家庭和解为结局,看似都反映了更大的社会现实;但是,如果说《艰难时世》是一种比喻,以家庭和睦代表社会和谐,那么《南方与北方》是一种借代,个人的解决不能代表社会问题的解决。它只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只是有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
伊丽莎白•加斯凯尔最终要告诉读者的是:只要工业社会统治阶级仍持有坚持己见、决不妥协的想法,我们就还应该继续关注这个社会中的无辜的受害者,正如书中鲍彻的孩子。只要妇女还是如同装饰一般,像书中的伊狄斯一样,不具有独立性,她们的影响力仍不能发挥。只要社会和个人还是被完全的孤立开,社会问题就几乎没有希望解决,因为社会和个人是错综复杂地联系着的。同时,伊丽莎白•加斯凯尔在书中提倡女性进步,不是因为了当时女性权力的缺失,而是因为只有让女性融入社会生活中才能使社会更完善,以避免单一角度思考带来的错误。在这一点上,伊丽莎白•加斯凯尔无疑有着深刻的想法。国外一位评论家的话或许非常恰当:在《简爱》中简说妇女需要实践来找寻她们的幸福,需要社会给她们努力的空间。在《南方与北方》中,伊丽莎白•加斯凯尔告诉我们,社会这片空间需要她的女主人公的努力,正如她也需要这片空间。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