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句感悟

陈伯达这个人,应该是有才的,虽然书里没明讲,但看他出文的速度以及前期从业生涯,文笔还是很行的,当然思想不一定很通。(从红旗开始时候的定性,就能看出来,陈还是乐于做一些学术性工作的。所以主席一直把他定位为一个笔棍子,而不是一个重要政治助手。比如历史上几件重要的事情陈居然完全不知情。)不过,可惜的是作者在这里着墨不多,很希望能从文人的角度多谈谈陈伯达。比如谈谈他的阅读。
陈伯达这个人,本身没什么错,或者讲其实是个思想的傀儡,他的名言就是跟对人。但是跟对人,不一定能跟的上思想。看陈伯达历史的起伏就在于没有跟得上主席的思想演变。比如从庐山会议前的反左到急转反右,陈伯达是完全出乎意料的。从张春桥的发家就看的出,张春桥从柯那里听到的只言片语居然就能踩中毛的思路,而毛身边的陈却毫没有察觉,不能不说陈跟的久了有些迟钝了。
看陈的一辈子,基本上以文为生,没有什么亲信,没有什么势力,也正因为此,最容易被抛出。主席的一句话就能让人们对待党内的大理论家象对待瘟疫一样闪避不及。呜呼哀哉。陈伯达的衰荣完全就在于主席的一句话,而他能做的只有紧紧挥动笔杆子,把主席欲讲未讲的话充分发挥一份,得到主席的一点奖励。
呵呵,也许是自己有一些同感。
陈伯达这个人,本身没什么错,或者讲其实是个思想的傀儡,他的名言就是跟对人。但是跟对人,不一定能跟的上思想。看陈伯达历史的起伏就在于没有跟得上主席的思想演变。比如从庐山会议前的反左到急转反右,陈伯达是完全出乎意料的。从张春桥的发家就看的出,张春桥从柯那里听到的只言片语居然就能踩中毛的思路,而毛身边的陈却毫没有察觉,不能不说陈跟的久了有些迟钝了。
看陈的一辈子,基本上以文为生,没有什么亲信,没有什么势力,也正因为此,最容易被抛出。主席的一句话就能让人们对待党内的大理论家象对待瘟疫一样闪避不及。呜呼哀哉。陈伯达的衰荣完全就在于主席的一句话,而他能做的只有紧紧挥动笔杆子,把主席欲讲未讲的话充分发挥一份,得到主席的一点奖励。
呵呵,也许是自己有一些同感。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