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权利与权利者的批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本书编辑的目的是让读者能够思考并开始理解人们是如何看懂电视并从电视中获得乐趣的,它力图揭示电视是如何以不同的形式提供娱乐、叙述故事、吸引观众的构造虚幻及非虚幻世界的。要打破人们表面理解的“电视没有值得研究的东西”的僵局,该论文集的另一个目的是让伴随我们日常生活诸方面的电视音频和视频变得具有“批判意义上的陌生性”,以便于弄清电视自身所蕴含的意义。该论文集的编辑是根据批评方法的“研究跨电视类型的思想方法”,而不是根据节目类型,这样的方法,即便是有新的节目类型出现,一样适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文学、电影和其他文化领域出现了一些新近的、令人激动的研究方法,而且某些方法已经开始有效地用于电视研究,《话语频道》将其收编,并基于每种方法的研究提供一个研究范例。所有的批评方法都把电视看作众多复杂符号系统的一支,通过这些符号系统我们感知和认识世界。
第一章是符号学、结构主义与电视。符号学和结构主义通过普遍考察人类的象征符号和交流能力,使我们能够看到不同研究领域的内在联系,它特别适合于电视研究。当代电视批评的语汇大都源自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符号学的语汇能帮助我们判定并描述是什么使电视成为一个有明显特征的传播媒介,而且让我们看清,电视媒介如何以来其他符号系统与外界交流。这章介绍了这些理论方法的基本术语,提供结构主义对儿童电视节目的一个研究个案。后又介绍后现代主义的概念,继而考察所谓后现代的理论怎么样批判并发展了符号学和结构主义。在其推荐阅读书目中讲到,到目前为止,符号学家们对于电影的研究远比电视研究来得深入,并有Charles Eckert明晰的电影个案研究使用了结构主义方法,并试图将结构主义与历史的、马克思主义的和心理分析的方法结合起来。
第二章是叙述理论与电视。当今美国社会,电视成了首席故事讲述者。在电视节目中,叙述不仅是占绝对优势的文本,而且叙述结构在很大程度上甚至是那些非叙述性电视节目必须经过的门户或网络。我们在电视上所目睹的世界就是被电视话语规则规定了的世界,所以我们很有必要认真考察这些规则。电视的叙述应该包括三部分:故事部分、话语部分及节目表。节目表是一个电视台所代表的更大话语框架,也就是说电视文本所播出的时段如何影响了它的故事和话语。电视就像所有其他形式的叙述一样,就是利用了观众从时间序列推断出因果关系的那种永远无法泯灭的习惯。电视叙述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所有的电视文本都被固定在了电视节目时间表的总体话语框架之内,每个电视文本都须适应中间被打断的情形。作者将电视节目表看作某种话语。电视媒体的故事在讲述人的角色。
第三章是观众导向批评理论与电视。“读者反应的批评”、“接受理论”、“读者导向的批评”等只是名称不同,实质上都是研究读者在理解文学作品并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所起作用。本章旨在讨论收看电视的体验。电视并非只是一连串的故事,电视是表演的传媒。要弄清电视话语和说话形式是如何吸引观众,电视与文学和电影究竟有何不同。观众看懂电视并从看电视中获得乐趣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看电视这一行为的一些特点。电视对于我们私有生活空间的渗透,电视与我们日常生活种种习惯和仪式的那些不为人注意的关联,最终使电视收看成为我们与他人关系的一部分,使我们与他人分享我们自己的私有空间。
第四章是文学类型研究与电视。本章着重分析“类型”一词在文学、电影和电视中的不同含义。文学的分类都很宽泛,像戏剧、诗歌、悲剧和喜剧这样的文学类型,横跨浩翰作品和多元文化,涵盖历史数百年。而电影和电视却是具有文化特点的,受到时间的限制。就电影类型理论发展状况来看,类型观念用于美国电影和电视是最有效的。文学的类型,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比电影和电视类型更加“理论化”一些而电影和电视类型往往具有“历史特点”。类型的观念发端于电影作为工业产品的理念。类型观念为电影和电视工业所提供的是一种协调方法,以控制任何文化产品内部所固有的相似和差别造成的不协调状况。本章以情景喜剧这一基本节目形式为例,运用类型理论进行电视分析。
第五章是意识形态研究方法与电视。意识形态批评理论源于马克思注意的文化批评理论。它所关心的是文化活动和文化艺术品(电视)是如何为其使用者(电视观众)生产某种特别的知识和立场的。这些知识和立场将观众与电视工业的经济和阶级利益联系起来,并且让观众接受这些利益,而电视工业本身又是更广大的文化工业的一部分。意识形态批判的目的是把文化理解为某种社会表现形式。本章介绍了一些基本的马克思主义有关意识形态和文化的思想,并借助这些思想来知道电视的分析。在今天,意识形态批评更为重要,这是因为有线电视的扩展和电视网及其他广播节目形式的出现,进一步壮大了电视观众的队伍,并且使观众群碎片化。电视在为观众提供更大范围的节目,但同时又在重复很多已经存在的内容。与此同时,电视的这些特点又使得意识形态分析工程变为非常复杂的任务。
第六章是心理分析、电影、电视。这一章讨论了心理分析的批评原则,这些原则由电影研究发展而来,但电影与电视在很多关键方面又相去甚远,所以心理分析理论用于电影,需要做些调整。他所举的例子是肥皂剧——这个被很多人视为“最适合电视的精粹形式”。首先介绍了作为文化理论的心理分析,为了更好地分析不同的电视观众是如何被构建、被吸引的。其次介绍了心理分析和电影研究。最后,分析了心理分析与电视以及电视收看如何能为我们提供另一种快乐!电视混淆虚构故事和非虚构故事两种类别,把娱乐套嵌在它的中心,把视觉打碎,使其成为多元的实现。它破坏了原初认同,却又扩大了次级认同,不知不觉间为观众灌输了不断消费的欲望。在电视中存在一个复杂的运作网,它要求更为强大的心理机制。
第七章是女性主义与电视。本章先说明电视研究发展的背景,分别简述了女性主义和电视之后,再合二为一。重点讨论美国的电视研究,同时与英国电视研究加以比较。80年代初期,相当大的一批女性电影学者开始从事对电视中女性表现的研究。四种女性主义研究包括,家庭女性主义、自由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电视理论批判受到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极大影响,特别受到劳拉•莫尔维和克莱尔•约翰斯顿理论思想的影响。家庭女性主义是要向象征性制度索要平等的使用权,女性对父权制度构建的“女性特质”起了干预和稳定的作用;自由女性主义的电视批评,大量以来对电视内容的分析,她们分析电视节目,侧重这些节目中男性角色的种类多少和出现频率;激进女性主义是以差异为借口而拒绝男性的象征秩序,对肥皂剧的女性主义批判是代表;后结构主义的女性主义分析象征系统,包括分析电影和电视的综合系统,通过这些分析我们相互交流并决定我们的生活,目的就是要弄清这样一个过程和原因——为什么我们学会成长为文化称作“女人”的人,而不是成为文化称作“男人”的人。对音乐电视的女性主义分析值得思考。
第八章是英国文化研究与电视。英国的文化研究是建立在某些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念之上的,意义及意义生成(这两者加在一起构成文化)是与社会结构完全不可分割的,而且也只能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历史的背景下进行解释。文化研究中的文化,是政治的意义,所以它与意识形态极为相关。性别文化、社会系统角度分析电视,尖锐而犀利。玛当娜一直是通俗文化中的重要现象,也是本章的一个核心案例。她的成功归功于电视和她的音乐电视。她使一些女孩开始意识到自己成为女人的潜在能量。所以她是另男性害怕的强大女人玛当娜,她所反抗的是其主体性中的父权思想。文化分析的两种方法是:一、主导意识形态注入文本和解读主体的结构方式;二、揭示文本特点的方式。“文化研究并不打算把玛当娜简单地作为意义和意识形态的使者来理解,也不会把她看作商业化和赚取利润的代理人,虽然她显然与两者都沾边。通过强调她的多重话音性,文化研究揭示了她作为斗争场所的意义,在这个场所之上,形形色色的社会关系与主导社会秩序形成关系。她的意义和意义中的政治性,都不能用她究竟‘是’什么来评价,而应该用人们在特定社会语境中如何理解她的观点来评价。” 电视文本是意义的潜在场所。而玛当娜作为英国的文本,和美国的梦露文本是有所差异的。心理分析、女性主义和文化研究中玛当娜现象都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第九章是后现代主义与电视。电视通常被支撑位后现代文化的精粹,后现代主义也通常因为囿于“电视文化”而被人们指责。后现代主体是多重和矛盾主体的概念,受到外力的影响同时又对外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重新思考通俗文化的问题,重新思考通俗文化,特别是电视文化,对其观众究竟产生什么影响的问题。许多电视节目、电影、流行歌曲以及其他一些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已经是绝妙“巧工”形式的产物,并且,对这些表现形式可以有多种形式的理解。《双峰》作为后现代理论所综合考察的典型案例,该节目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能够体现出电视后现代主义的多面含义。它的发展和流通的环境条件,却象征性地体现了后现代文化,代表了众多因素的集合体,而正是诸多因素才让后现代电视沾染了特定的历史色彩。重要的是,它的发展,反映出娱乐工业目前在预测观众群体方法上的一个根本变化。观众不再被视作千篇一律的大众,而是由年龄、性别、种族和地域划分的微观文化融合体。要想吸引大众,需要整合一系列相互联系并具有吸引力的电视内容,针对若干分散但又极可能相互关联的观众群体。
在总结部分,作者认为,人们太过于关注各种理论之间的联系。这些理论方法之间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区别。他的文章将各家理论对比来观察,从而指出各家理论的长短,并且说明每家理论是如何以其独特的方式把电视作为研究对象的。
电视具有很强的交叉性、动态性和应用性,不如电影等纯粹。从技术、大众媒介、经济工具、产业市场等视角,分析媒介文化、媒介影响、媒介权利等等电视研究理论问题,就能更好地理解电视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什么时候发生的?谁在影响着电视?它在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传播?
(本文原创,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第一章是符号学、结构主义与电视。符号学和结构主义通过普遍考察人类的象征符号和交流能力,使我们能够看到不同研究领域的内在联系,它特别适合于电视研究。当代电视批评的语汇大都源自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符号学的语汇能帮助我们判定并描述是什么使电视成为一个有明显特征的传播媒介,而且让我们看清,电视媒介如何以来其他符号系统与外界交流。这章介绍了这些理论方法的基本术语,提供结构主义对儿童电视节目的一个研究个案。后又介绍后现代主义的概念,继而考察所谓后现代的理论怎么样批判并发展了符号学和结构主义。在其推荐阅读书目中讲到,到目前为止,符号学家们对于电影的研究远比电视研究来得深入,并有Charles Eckert明晰的电影个案研究使用了结构主义方法,并试图将结构主义与历史的、马克思主义的和心理分析的方法结合起来。
第二章是叙述理论与电视。当今美国社会,电视成了首席故事讲述者。在电视节目中,叙述不仅是占绝对优势的文本,而且叙述结构在很大程度上甚至是那些非叙述性电视节目必须经过的门户或网络。我们在电视上所目睹的世界就是被电视话语规则规定了的世界,所以我们很有必要认真考察这些规则。电视的叙述应该包括三部分:故事部分、话语部分及节目表。节目表是一个电视台所代表的更大话语框架,也就是说电视文本所播出的时段如何影响了它的故事和话语。电视就像所有其他形式的叙述一样,就是利用了观众从时间序列推断出因果关系的那种永远无法泯灭的习惯。电视叙述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所有的电视文本都被固定在了电视节目时间表的总体话语框架之内,每个电视文本都须适应中间被打断的情形。作者将电视节目表看作某种话语。电视媒体的故事在讲述人的角色。
第三章是观众导向批评理论与电视。“读者反应的批评”、“接受理论”、“读者导向的批评”等只是名称不同,实质上都是研究读者在理解文学作品并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所起作用。本章旨在讨论收看电视的体验。电视并非只是一连串的故事,电视是表演的传媒。要弄清电视话语和说话形式是如何吸引观众,电视与文学和电影究竟有何不同。观众看懂电视并从看电视中获得乐趣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看电视这一行为的一些特点。电视对于我们私有生活空间的渗透,电视与我们日常生活种种习惯和仪式的那些不为人注意的关联,最终使电视收看成为我们与他人关系的一部分,使我们与他人分享我们自己的私有空间。
第四章是文学类型研究与电视。本章着重分析“类型”一词在文学、电影和电视中的不同含义。文学的分类都很宽泛,像戏剧、诗歌、悲剧和喜剧这样的文学类型,横跨浩翰作品和多元文化,涵盖历史数百年。而电影和电视却是具有文化特点的,受到时间的限制。就电影类型理论发展状况来看,类型观念用于美国电影和电视是最有效的。文学的类型,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比电影和电视类型更加“理论化”一些而电影和电视类型往往具有“历史特点”。类型的观念发端于电影作为工业产品的理念。类型观念为电影和电视工业所提供的是一种协调方法,以控制任何文化产品内部所固有的相似和差别造成的不协调状况。本章以情景喜剧这一基本节目形式为例,运用类型理论进行电视分析。
第五章是意识形态研究方法与电视。意识形态批评理论源于马克思注意的文化批评理论。它所关心的是文化活动和文化艺术品(电视)是如何为其使用者(电视观众)生产某种特别的知识和立场的。这些知识和立场将观众与电视工业的经济和阶级利益联系起来,并且让观众接受这些利益,而电视工业本身又是更广大的文化工业的一部分。意识形态批判的目的是把文化理解为某种社会表现形式。本章介绍了一些基本的马克思主义有关意识形态和文化的思想,并借助这些思想来知道电视的分析。在今天,意识形态批评更为重要,这是因为有线电视的扩展和电视网及其他广播节目形式的出现,进一步壮大了电视观众的队伍,并且使观众群碎片化。电视在为观众提供更大范围的节目,但同时又在重复很多已经存在的内容。与此同时,电视的这些特点又使得意识形态分析工程变为非常复杂的任务。
第六章是心理分析、电影、电视。这一章讨论了心理分析的批评原则,这些原则由电影研究发展而来,但电影与电视在很多关键方面又相去甚远,所以心理分析理论用于电影,需要做些调整。他所举的例子是肥皂剧——这个被很多人视为“最适合电视的精粹形式”。首先介绍了作为文化理论的心理分析,为了更好地分析不同的电视观众是如何被构建、被吸引的。其次介绍了心理分析和电影研究。最后,分析了心理分析与电视以及电视收看如何能为我们提供另一种快乐!电视混淆虚构故事和非虚构故事两种类别,把娱乐套嵌在它的中心,把视觉打碎,使其成为多元的实现。它破坏了原初认同,却又扩大了次级认同,不知不觉间为观众灌输了不断消费的欲望。在电视中存在一个复杂的运作网,它要求更为强大的心理机制。
第七章是女性主义与电视。本章先说明电视研究发展的背景,分别简述了女性主义和电视之后,再合二为一。重点讨论美国的电视研究,同时与英国电视研究加以比较。80年代初期,相当大的一批女性电影学者开始从事对电视中女性表现的研究。四种女性主义研究包括,家庭女性主义、自由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电视理论批判受到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极大影响,特别受到劳拉•莫尔维和克莱尔•约翰斯顿理论思想的影响。家庭女性主义是要向象征性制度索要平等的使用权,女性对父权制度构建的“女性特质”起了干预和稳定的作用;自由女性主义的电视批评,大量以来对电视内容的分析,她们分析电视节目,侧重这些节目中男性角色的种类多少和出现频率;激进女性主义是以差异为借口而拒绝男性的象征秩序,对肥皂剧的女性主义批判是代表;后结构主义的女性主义分析象征系统,包括分析电影和电视的综合系统,通过这些分析我们相互交流并决定我们的生活,目的就是要弄清这样一个过程和原因——为什么我们学会成长为文化称作“女人”的人,而不是成为文化称作“男人”的人。对音乐电视的女性主义分析值得思考。
第八章是英国文化研究与电视。英国的文化研究是建立在某些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念之上的,意义及意义生成(这两者加在一起构成文化)是与社会结构完全不可分割的,而且也只能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历史的背景下进行解释。文化研究中的文化,是政治的意义,所以它与意识形态极为相关。性别文化、社会系统角度分析电视,尖锐而犀利。玛当娜一直是通俗文化中的重要现象,也是本章的一个核心案例。她的成功归功于电视和她的音乐电视。她使一些女孩开始意识到自己成为女人的潜在能量。所以她是另男性害怕的强大女人玛当娜,她所反抗的是其主体性中的父权思想。文化分析的两种方法是:一、主导意识形态注入文本和解读主体的结构方式;二、揭示文本特点的方式。“文化研究并不打算把玛当娜简单地作为意义和意识形态的使者来理解,也不会把她看作商业化和赚取利润的代理人,虽然她显然与两者都沾边。通过强调她的多重话音性,文化研究揭示了她作为斗争场所的意义,在这个场所之上,形形色色的社会关系与主导社会秩序形成关系。她的意义和意义中的政治性,都不能用她究竟‘是’什么来评价,而应该用人们在特定社会语境中如何理解她的观点来评价。” 电视文本是意义的潜在场所。而玛当娜作为英国的文本,和美国的梦露文本是有所差异的。心理分析、女性主义和文化研究中玛当娜现象都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第九章是后现代主义与电视。电视通常被支撑位后现代文化的精粹,后现代主义也通常因为囿于“电视文化”而被人们指责。后现代主体是多重和矛盾主体的概念,受到外力的影响同时又对外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重新思考通俗文化的问题,重新思考通俗文化,特别是电视文化,对其观众究竟产生什么影响的问题。许多电视节目、电影、流行歌曲以及其他一些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已经是绝妙“巧工”形式的产物,并且,对这些表现形式可以有多种形式的理解。《双峰》作为后现代理论所综合考察的典型案例,该节目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能够体现出电视后现代主义的多面含义。它的发展和流通的环境条件,却象征性地体现了后现代文化,代表了众多因素的集合体,而正是诸多因素才让后现代电视沾染了特定的历史色彩。重要的是,它的发展,反映出娱乐工业目前在预测观众群体方法上的一个根本变化。观众不再被视作千篇一律的大众,而是由年龄、性别、种族和地域划分的微观文化融合体。要想吸引大众,需要整合一系列相互联系并具有吸引力的电视内容,针对若干分散但又极可能相互关联的观众群体。
在总结部分,作者认为,人们太过于关注各种理论之间的联系。这些理论方法之间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区别。他的文章将各家理论对比来观察,从而指出各家理论的长短,并且说明每家理论是如何以其独特的方式把电视作为研究对象的。
电视具有很强的交叉性、动态性和应用性,不如电影等纯粹。从技术、大众媒介、经济工具、产业市场等视角,分析媒介文化、媒介影响、媒介权利等等电视研究理论问题,就能更好地理解电视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什么时候发生的?谁在影响着电视?它在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传播?
(本文原创,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