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渊洁:上个时代最优秀的童话作者
我上本科的时候,正是J.K.罗琳的哈利波特横空出世的时候。几乎所有的评论和粉丝都被她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所震惊,这个戴着眼镜的小男孩很快流行了起来,书,同人,玩具……然后又被强大的好莱坞拍成了电影,席卷全球,作者J.K.罗琳也从只能去咖啡馆蹭暖气的单亲母亲变成了世界上最富的作家之一云云。总之,哈利波特变成了一个产业,一个可持续赚钱的产业。
我也觉得哈利波特确实好,从作者的想象世界到她创造的那些独特的词语。但是对我来说,我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我并不为哈里波特而疯狂。对我来说,我疯狂过的童话——中国童话,就只有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那还是我小学二年级的暑假——应该是1988年,妈妈出差回来给我带回了一本《鲁西西全传》。在那个书本匮乏、连好一点的书都要到省会去买的年代,这本童话立刻吸引我全部的注意力。我看过格林童话,看过安徒生童话,我也喜欢它们,可是它们总是外国的东西,和我们的生活隔着一层。而鲁西西——这个跟我一样大的女孩子,她的生活坏境简直就是我的翻版,而她的奇遇又是多么活色生香。我羡慕她有一个双胞胎的哥哥,羡慕她可以碰到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就发生在我们的教室里,我们的家里!我用了几个晚上就看完了第一遍,然后整个暑假都陶醉在这个幻想的世界里。从此我知道了这个名字——郑渊洁,和他笔下的一系列人物——鲁西西,皮皮鲁,舒克贝塔。郑渊洁系列的童话从此成了我整个童年幻想的来源:我希望有罐头小人来慰藉我孤独的童年生活,就像现在的小朋友希望有个家养小精灵一样;我固执地认为家里或者院子里一定也会有密室,就像鲁西西家里的那样。
一直到现在,我依然认为,郑渊洁的童话是上个时代最好的、也是几乎唯一的童话。他的写作思路和后来的商业模式是超前的;也许拜他小学毕业的学历所赐,他并没有被什么正统或主流的框框所束缚,这也许是他强大想象力的来源之一。好的童话总是诞生于民间,就像郁郁不得志的安徒生,失业记者罗琳,和小学毕业的郑渊洁。后来他办了《童话大王》,这本完全由他一个人的写作所支撑的月刊简直是前市场经济时代的一个奇迹,这个模式到现在仍然让人觉得新奇,而到现在也没有人打破这个记录。我订过好几年这本杂志,每月看上面的舒克贝塔连载,还让爸爸同事出差去北京的时候去专卖店给我买他们的贴纸和玩具——现在想起来,这是最早的周边产品雏形吧。当然,像郑渊洁日前在微博中所说的那样,我也是十万个小读者中的一个,给他写过信,盼望过他的回信,虽然内容已经在时间的流逝中被我的记忆湮灭了。
前两天,郑渊洁在微博上发了这样一条消息: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我大约收到十余万封小读者来信。我将这些信装满一套房子。我用读者给我的稿费买房子然后让读者的信住。昨天晚上,我随意拿出一封湖南湘潭叫章懿哲的小学生写给我的信贴在围脖上,我想找到他。在脖友的帮助下,不到一个小时,就找到了。我以后每天找一位。今天是谁?
消息里还带有这位小朋友当年的信的图片(看这里)。我无法描述我看到这些信的时候的感觉。好像我坐进了机器猫的任意门,打开了那个我再也回不去的时空,看到了当年的自己。这些小朋友们,就是郑州的我,徐州的我,湘潭的我。我们的笔触一样稚嫩,我们的心情一样激动,我们在读同一个人的故事,我们并不孤独。我们连信封上的8分邮票图案都一样,连劣质的薄薄的信纸都一样。如今那些信纸早已经发黄,而我们四散在天涯,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在买房家庭的压力下,在成年人的责任下。我含着眼泪看他们的故事,想起了我的那些信,想起了我的童年时光在时间和空间的折叠中影影重重。我第一次觉得互联网是个奇妙的东西,我可以给童年的偶像直接留言,直接对话;我给郑渊洁的微博留了言,希望我能被找到,虽然我只是十万分之一,但也有十万分之一的可能,不是吗?
郑渊洁还是没有赶上好时候。其实就算他出现在现在,也很有可能没有赶上好时候。中国的儿童产业远不如英美那样成熟,J.K.罗琳可以凭借哈利波特一举成为富翁,而郑渊洁仍然只能靠稿费生活。我一直在想,如果郑渊洁生在英国,皮皮鲁与鲁西西也被拍成电影,那全世界小朋友的童话世界里,是不是又会多几个美好的形象。他们的故事不会比哈利波特难看,因为他们就发生在我们的生活里。而现在,我们的小朋友只有喜羊羊和灰太狼。郑渊洁的时代过去了;但在我们的时代里,他以一个个人作家之力,给中国的儿童带来的心理慰藉和想象世界,使我们至今对他心存感激。
我也觉得哈利波特确实好,从作者的想象世界到她创造的那些独特的词语。但是对我来说,我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我并不为哈里波特而疯狂。对我来说,我疯狂过的童话——中国童话,就只有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那还是我小学二年级的暑假——应该是1988年,妈妈出差回来给我带回了一本《鲁西西全传》。在那个书本匮乏、连好一点的书都要到省会去买的年代,这本童话立刻吸引我全部的注意力。我看过格林童话,看过安徒生童话,我也喜欢它们,可是它们总是外国的东西,和我们的生活隔着一层。而鲁西西——这个跟我一样大的女孩子,她的生活坏境简直就是我的翻版,而她的奇遇又是多么活色生香。我羡慕她有一个双胞胎的哥哥,羡慕她可以碰到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就发生在我们的教室里,我们的家里!我用了几个晚上就看完了第一遍,然后整个暑假都陶醉在这个幻想的世界里。从此我知道了这个名字——郑渊洁,和他笔下的一系列人物——鲁西西,皮皮鲁,舒克贝塔。郑渊洁系列的童话从此成了我整个童年幻想的来源:我希望有罐头小人来慰藉我孤独的童年生活,就像现在的小朋友希望有个家养小精灵一样;我固执地认为家里或者院子里一定也会有密室,就像鲁西西家里的那样。
一直到现在,我依然认为,郑渊洁的童话是上个时代最好的、也是几乎唯一的童话。他的写作思路和后来的商业模式是超前的;也许拜他小学毕业的学历所赐,他并没有被什么正统或主流的框框所束缚,这也许是他强大想象力的来源之一。好的童话总是诞生于民间,就像郁郁不得志的安徒生,失业记者罗琳,和小学毕业的郑渊洁。后来他办了《童话大王》,这本完全由他一个人的写作所支撑的月刊简直是前市场经济时代的一个奇迹,这个模式到现在仍然让人觉得新奇,而到现在也没有人打破这个记录。我订过好几年这本杂志,每月看上面的舒克贝塔连载,还让爸爸同事出差去北京的时候去专卖店给我买他们的贴纸和玩具——现在想起来,这是最早的周边产品雏形吧。当然,像郑渊洁日前在微博中所说的那样,我也是十万个小读者中的一个,给他写过信,盼望过他的回信,虽然内容已经在时间的流逝中被我的记忆湮灭了。
前两天,郑渊洁在微博上发了这样一条消息: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我大约收到十余万封小读者来信。我将这些信装满一套房子。我用读者给我的稿费买房子然后让读者的信住。昨天晚上,我随意拿出一封湖南湘潭叫章懿哲的小学生写给我的信贴在围脖上,我想找到他。在脖友的帮助下,不到一个小时,就找到了。我以后每天找一位。今天是谁?
消息里还带有这位小朋友当年的信的图片(看这里)。我无法描述我看到这些信的时候的感觉。好像我坐进了机器猫的任意门,打开了那个我再也回不去的时空,看到了当年的自己。这些小朋友们,就是郑州的我,徐州的我,湘潭的我。我们的笔触一样稚嫩,我们的心情一样激动,我们在读同一个人的故事,我们并不孤独。我们连信封上的8分邮票图案都一样,连劣质的薄薄的信纸都一样。如今那些信纸早已经发黄,而我们四散在天涯,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在买房家庭的压力下,在成年人的责任下。我含着眼泪看他们的故事,想起了我的那些信,想起了我的童年时光在时间和空间的折叠中影影重重。我第一次觉得互联网是个奇妙的东西,我可以给童年的偶像直接留言,直接对话;我给郑渊洁的微博留了言,希望我能被找到,虽然我只是十万分之一,但也有十万分之一的可能,不是吗?
郑渊洁还是没有赶上好时候。其实就算他出现在现在,也很有可能没有赶上好时候。中国的儿童产业远不如英美那样成熟,J.K.罗琳可以凭借哈利波特一举成为富翁,而郑渊洁仍然只能靠稿费生活。我一直在想,如果郑渊洁生在英国,皮皮鲁与鲁西西也被拍成电影,那全世界小朋友的童话世界里,是不是又会多几个美好的形象。他们的故事不会比哈利波特难看,因为他们就发生在我们的生活里。而现在,我们的小朋友只有喜羊羊和灰太狼。郑渊洁的时代过去了;但在我们的时代里,他以一个个人作家之力,给中国的儿童带来的心理慰藉和想象世界,使我们至今对他心存感激。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