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评述

孟子的“王道”是建立在“内圣”的基础上,他追求“内圣”致“王道”。他描述的圣人是一个道德上的理想体,他却又时时刻刻给这个理想体安置现实的哲学根基。
实行王道的理念:施仁政——以仁易暴而王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保民而王,莫能御之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民之归仁也,由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孟子王道核心理念是仁政。孟子通过仁政和暴政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仁者无敌。
王道实施的措施一:返本
孟子的“返本”思想颇有点类似于老庄,都强调尊重自然,但是跟老庄本质上的“无”还是相悖反的,孟子强调的是合乎规律地利用自然(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并且逐步从物质上的丰盛过渡到精神的丰盛。王道在合乎自然和人性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完成(无恒产者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无恒产,因无恒心)。
王道实施的措施二:推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吾人之幼,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与民同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后不王者,未之有也。
人性论: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豚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嗜也;耳之于声也,有同听也;目之于色也,有同美也。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
孟子其实是通过人性论给自己的“仁政”思想奠基。
不能与不为
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悌而已。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
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孟子通过不为跟不能的论述强调实现王道不是“不能”的问题,而是统治者“不为”。
此外,在孟子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和还政于民的思想。例如他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在那个时代能够提出易位君主的主张是很难能可贵的。“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国人皆曰可杀……”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还政于民的一些想法。
但是孟子又强调爱而有别: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朱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君子:
君子不可以货取。
古之君子,过而改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君子所以异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吾一日三省吾身)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孟子对于君子气节和责任意识的担当的强调对后世的士大夫影响深远。
礼:
孟子对于礼的态度超越了形式上的礼而达到了义理的旨趣。如: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於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利义:
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於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 比之,奚翅色重?
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他并没有把“利”和“义”直接对立起来,同时还肯定了“利”和“义”本身具有的相对尺度,赞同“以义获利”的主张对于知识分子的生存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实行王道的理念:施仁政——以仁易暴而王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保民而王,莫能御之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民之归仁也,由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孟子王道核心理念是仁政。孟子通过仁政和暴政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仁者无敌。
王道实施的措施一:返本
孟子的“返本”思想颇有点类似于老庄,都强调尊重自然,但是跟老庄本质上的“无”还是相悖反的,孟子强调的是合乎规律地利用自然(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并且逐步从物质上的丰盛过渡到精神的丰盛。王道在合乎自然和人性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完成(无恒产者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无恒产,因无恒心)。
王道实施的措施二:推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吾人之幼,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与民同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后不王者,未之有也。
人性论: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豚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嗜也;耳之于声也,有同听也;目之于色也,有同美也。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
孟子其实是通过人性论给自己的“仁政”思想奠基。
不能与不为
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悌而已。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
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孟子通过不为跟不能的论述强调实现王道不是“不能”的问题,而是统治者“不为”。
此外,在孟子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和还政于民的思想。例如他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在那个时代能够提出易位君主的主张是很难能可贵的。“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国人皆曰可杀……”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还政于民的一些想法。
但是孟子又强调爱而有别: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朱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君子:
君子不可以货取。
古之君子,过而改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君子所以异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吾一日三省吾身)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孟子对于君子气节和责任意识的担当的强调对后世的士大夫影响深远。
礼:
孟子对于礼的态度超越了形式上的礼而达到了义理的旨趣。如: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於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利义:
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於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 比之,奚翅色重?
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他并没有把“利”和“义”直接对立起来,同时还肯定了“利”和“义”本身具有的相对尺度,赞同“以义获利”的主张对于知识分子的生存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