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拉格”之殇
早知《古拉格群岛》大名,最近终于读完了群众出版社这套三册,共计近2000页的大部头作品。看2000多页的作品,如今已经考验人的耐心,何况这是一套满纸荒唐事,满篇辛酸泪的控诉与呼喊。尽管这不是一部小说,也不是一部完全的个人回忆录,但是阅读的过程中,我能深深感受到作者索尔仁尼琴的投入,书中常见那种类似一个人站在悲剧发生地仰天长叹的氛围,“想想吧......”,“看看吧......”,类似这种角度的控诉与反思,都将读者带入到一段风雨如晦,令人发指的历史。你也可以感受到索尔仁尼琴对那段历史深深的痛恨,因为他个人也曾深陷其中,遭受迫害,不过同时,这又不是一次对斯大林“私仇”的宣泄,作者结合更多个体的经历,体制的剖析与对比,历史文化的变迁,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景式的“古拉格群岛”众生相,也引发读者对造成这一悲剧的本质进行未尽的挖掘与思考。
阅读《古拉格群岛》,给我最深印象的在于,索尔仁尼琴以翔实的描写带给我的全方位的震撼。作者的角度是多维的,有按照逻辑顺序的角度,即按照一个人投入到惩戒体制的经历,从被侦查、抓捕到押解、运输,再到“劳动”、苦役,进而到释放、流放,每个阶段的叙述都详尽而全面,给人以洞穿十八层地狱的历练之感,读后难免倒抽一个凉气,“我要是投入到其中任何一个阶段,恐怕早已痛不欲生。”;同时,还有按照角色的角度,有内线,有叛徒,有警察,有狱卒,有劳动营附近的平民,有拿起冲锋枪的孩子,当然,还有受害者,而受害者角色又有划分:政治犯、刑事犯、眼线、“思想纯真分子”,或者按照民族可以分为:俄罗斯人、哈萨克人、车臣人等等,或者按照性别分为男人和女人,如此种种对个体的角色划分再相互交叉排列组合,已经足以制造一个变化多端的世界,而在“古拉格”,这样的变化带来的是一个更加险恶的世界,令人唏嘘,“我要是投入到其中任何一个角色,恐怕无法生存”。而其中最令人感触的,莫过于很多人的角色多重性,如加害者和受害者的双重性,在不断的政治运动中,今天的飞扬跋扈者,在明天被其他人踩在脚下,已成规律,而在本书中,这样的讽刺更是屡见不鲜;此外,还有今昔对比的维度,索尔仁尼琴在书中,常常拿苏联执政者信誓旦旦的承诺与描绘和血泪斑斑的现实对比,常常拿被认为满是镇压与死亡沙俄时代与现实的当代的加倍残酷对比,这样的对比引发的反差,充满了讽刺与有力的控诉。
索尔仁尼琴最令人尊敬的剖析维度还是在于,其从表象向情感与内心的深入挖掘,这不是一部俄罗斯的伤痕文学,也不是一个受害者的泄愤,索尔仁尼琴充满内省精神的剖析着包括自己在内的各色人物的内心轨迹。反省自己曾经的幻想、胆怯、懦弱和犬儒,反省整个民族与社会的丑陋与劣根,在书中,这场悲剧实际上不是所谓的斯大林的残暴那么简单,而是一场加害者与受害者自觉与不自觉的“共谋”。比如,加害者们挖空心思想着如何将人不引起动静的抓走,而受害者也不做声的默默承受,目击者也静静的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直到一天,这样的灾难以同样的方式降临在自己头上。面对强权,个体总是弱小,因为弱小而常常胆怯,于是,加害者或许也感受这样的残酷而动有恻隐之心,但是也不得不向瑟瑟发抖的人们踩上一脚。而受害者与其他民众也知道,放任恶行,最终可能带来“最后他们要杀我了,已经没有人为我说话了,因为能够说话的人都被他们杀光了”的结果,但是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下,个体的天然反应仍然是自保式的避免自己说话而牵扯其中。甚至,这样的体系下,还形成了令人痛心的“自作恶”自动化系统,多少看起来平凡的个体,突然会显得面容可憎,残忍无比,而书中关于孩子们在体系下加倍残忍的描述更令人胆寒。于是,各个角色,为整个社会不断编织一个难以挣脱的囚衣,越来越大,越来越紧,令人窒息,将个体不断卷入体制的怪兽的腹中,填饱它,让它畸形和庞大,也越来越营养不良的坍塌。是的,最灰暗的日子终将过去,但是这样的代价已经过于沉重。正是索尔仁尼琴的反思与深刻,作为最有力的线索将本书海量的素材牵引起来,一旦缺了这条线索,这样丰富的素材下的本书很可能就会成为一部平平的资料汇编集,而非这样结构完整的巨著;而一旦缺了这条线索,这个体的多样化的遭遇可能也只会带给读者猎奇式的体验,而非这样具有冲击力的反思与再思考。
尽管“古拉格群岛”的悲剧令人痛彻心扉,但是索尔仁尼琴在书中依然抹上一丝人文的亮色,让我们体会到人们的坚韧与乐观,正如其中一章的标题:“铁板下的诗篇,岩石下的真理”,劳动营中的人们依然在以各种方式维护人类良知与道德的底线,进行着各种形式的反抗,坚持真理,坚守底线,活下去,这已经是向极权的一种示威。“统治者易人,群岛依然在”,这样的一章揭示了斯大林死后,体系的延展性与顽固性,也更说明了 “古拉格群岛”的困境,绝非某个人,某个集团那么简单,索尔仁尼琴以饱满的激情和克制的理性向我们揭示了这一幕幕阳光下的黑暗,引人思考,不单单只是为前苏联的历史。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2d22583db51822fe3c6d971c.html
阅读《古拉格群岛》,给我最深印象的在于,索尔仁尼琴以翔实的描写带给我的全方位的震撼。作者的角度是多维的,有按照逻辑顺序的角度,即按照一个人投入到惩戒体制的经历,从被侦查、抓捕到押解、运输,再到“劳动”、苦役,进而到释放、流放,每个阶段的叙述都详尽而全面,给人以洞穿十八层地狱的历练之感,读后难免倒抽一个凉气,“我要是投入到其中任何一个阶段,恐怕早已痛不欲生。”;同时,还有按照角色的角度,有内线,有叛徒,有警察,有狱卒,有劳动营附近的平民,有拿起冲锋枪的孩子,当然,还有受害者,而受害者角色又有划分:政治犯、刑事犯、眼线、“思想纯真分子”,或者按照民族可以分为:俄罗斯人、哈萨克人、车臣人等等,或者按照性别分为男人和女人,如此种种对个体的角色划分再相互交叉排列组合,已经足以制造一个变化多端的世界,而在“古拉格”,这样的变化带来的是一个更加险恶的世界,令人唏嘘,“我要是投入到其中任何一个角色,恐怕无法生存”。而其中最令人感触的,莫过于很多人的角色多重性,如加害者和受害者的双重性,在不断的政治运动中,今天的飞扬跋扈者,在明天被其他人踩在脚下,已成规律,而在本书中,这样的讽刺更是屡见不鲜;此外,还有今昔对比的维度,索尔仁尼琴在书中,常常拿苏联执政者信誓旦旦的承诺与描绘和血泪斑斑的现实对比,常常拿被认为满是镇压与死亡沙俄时代与现实的当代的加倍残酷对比,这样的对比引发的反差,充满了讽刺与有力的控诉。
索尔仁尼琴最令人尊敬的剖析维度还是在于,其从表象向情感与内心的深入挖掘,这不是一部俄罗斯的伤痕文学,也不是一个受害者的泄愤,索尔仁尼琴充满内省精神的剖析着包括自己在内的各色人物的内心轨迹。反省自己曾经的幻想、胆怯、懦弱和犬儒,反省整个民族与社会的丑陋与劣根,在书中,这场悲剧实际上不是所谓的斯大林的残暴那么简单,而是一场加害者与受害者自觉与不自觉的“共谋”。比如,加害者们挖空心思想着如何将人不引起动静的抓走,而受害者也不做声的默默承受,目击者也静静的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直到一天,这样的灾难以同样的方式降临在自己头上。面对强权,个体总是弱小,因为弱小而常常胆怯,于是,加害者或许也感受这样的残酷而动有恻隐之心,但是也不得不向瑟瑟发抖的人们踩上一脚。而受害者与其他民众也知道,放任恶行,最终可能带来“最后他们要杀我了,已经没有人为我说话了,因为能够说话的人都被他们杀光了”的结果,但是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下,个体的天然反应仍然是自保式的避免自己说话而牵扯其中。甚至,这样的体系下,还形成了令人痛心的“自作恶”自动化系统,多少看起来平凡的个体,突然会显得面容可憎,残忍无比,而书中关于孩子们在体系下加倍残忍的描述更令人胆寒。于是,各个角色,为整个社会不断编织一个难以挣脱的囚衣,越来越大,越来越紧,令人窒息,将个体不断卷入体制的怪兽的腹中,填饱它,让它畸形和庞大,也越来越营养不良的坍塌。是的,最灰暗的日子终将过去,但是这样的代价已经过于沉重。正是索尔仁尼琴的反思与深刻,作为最有力的线索将本书海量的素材牵引起来,一旦缺了这条线索,这样丰富的素材下的本书很可能就会成为一部平平的资料汇编集,而非这样结构完整的巨著;而一旦缺了这条线索,这个体的多样化的遭遇可能也只会带给读者猎奇式的体验,而非这样具有冲击力的反思与再思考。
尽管“古拉格群岛”的悲剧令人痛彻心扉,但是索尔仁尼琴在书中依然抹上一丝人文的亮色,让我们体会到人们的坚韧与乐观,正如其中一章的标题:“铁板下的诗篇,岩石下的真理”,劳动营中的人们依然在以各种方式维护人类良知与道德的底线,进行着各种形式的反抗,坚持真理,坚守底线,活下去,这已经是向极权的一种示威。“统治者易人,群岛依然在”,这样的一章揭示了斯大林死后,体系的延展性与顽固性,也更说明了 “古拉格群岛”的困境,绝非某个人,某个集团那么简单,索尔仁尼琴以饱满的激情和克制的理性向我们揭示了这一幕幕阳光下的黑暗,引人思考,不单单只是为前苏联的历史。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2d22583db51822fe3c6d971c.html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