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克尔凯郭尔

晚上操场散步,忽然想起克尔凯郭尔的几句话:
“How to believe decides how to live”
“从童年起,我就已经成为精神。”
“人活着不是为了拖动锁链,而是为了张开双翼。”
“我是一棵孤立的枞树,独自地自我封闭着,指向天空,却不投下一丝阴影,只有斑鸠在我的枝上筑巢。” “我两眼沉湎于一切事物,探寻一切事物,然而我却饥饿了。”
“我只有一个朋友,那就是回音。为什么它是我的朋友?因为我爱自己的悲哀,回音不会把我它从我这里夺走。我只有一个知己,那就是黑夜的宁静。为什么它是我的知己?因为它保持着沉默。”
“信仰正是个人内在的无限激情与客观的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如果我能在客观上把握上帝,我就不信仰了;但是恰恰因为我不能够在客观上把握上帝,所以我必须信仰.”
晚风很凉爽,没有月光,仔细品味着这些话,说不出的滋味。
克尔凯郭尔作为存在主义的鼻祖,在他不算太短暂的一生中始终摆脱不掉人如何生存的问题,他做出了他的解释。尽管这些都作为所谓神学对人类生存命运的阐发,克尔凯郭尔却用他的整个生命真切体验着存在的信仰与失落,绝望与悲哀。
《致死的疾病》,克尔凯郭尔认为人的绝望是不接受自己不想要的自我、最终“失去自我”,认为这也就是基督教所讲的原罪。绝望的人不一定知道自己绝望、也不一定感到痛苦。最低层次的绝望在无知的人,一心只知世俗物事;这类人没有自我意识,不认识自我的永恒性,更不知道自己陷于绝望。另一些人意识到自己为渴望得到某些世俗物事而绝望,但仍没有自我永恒性的意识。另一些人开始意识到自我、永恒性,也意识到自己为世俗物事而绝望的软弱,为此他们也就不愿接受这个自己,结果陷入另一种绝望。再进一步,一些人决定接受软弱,听天由命,承认自己的永恒性。进而,他们要愿意接受当前的这个自己。他们可能选择靠著“信心的一跃”重获希望,脱离绝望;可是他们也可能选择视绝望为最终真理,将自己置于永恒的绝望中。于是,人在不同存在层次也就有不同的绝望。感性的人为世俗物事而绝望,理性的人也就为拒绝自我或选择视绝望为最终真理而绝望。信仰是脱离绝望的唯一方式,选择信仰也就是实现自我的唯一法门。
他认为每个人对所处环境都有巨大的责任,虽然世界不断在演进却仍不能把人解放出来。而所谓“本真的存在”是指有自由意志的个人,会向善或向恶作决定。而在决定的时候,因为人是有限的,所以焦虑和失望的产生是可预期的。在“本真的存在”里,人需要亲身地切实地决定和参与,不能只同意停留在头脑中的抽象真理。他认为单单谈信仰正统是不够的,必须有个人的决志。所作出的决定是为了实现一个人的自己,这是与堕落同时发生的问题。堕落之后有另一种焦虑,会产生内疚,内疚带来焦虑,焦虑的极限就是失望。当人的精神与物质相冲突时,由于人的精神有限,人体验到在他自己之中的冲突,于是有那种想要摆脱自己的想法,可是却又有不能借由自杀来摆脱自己的想法。
对于非基督徒,克尔凯郭尔的思想仍可以撼动人的心,去重新思考与醒悟人存在的意义。然而对于非基督徒似乎是非常可怜的事,存在主义若缺乏基督的信仰与救恩,人类将沦落到绝望的地步。人若不是蒙着眼睛过完自己的人生,就是要面对存在的绝望。
我们不难发现,整个二十世纪,就是人面对存在的绝望的时代。人的这种精神状态注定了人类在二十世纪所遭遇一切苦难与精神折磨的必然性。人类背弃了信仰和承诺,人类将走到存在的对立面。
于是,他讲了这样几个小故事:
在一家戏剧院,碰巧后台起火了。小丑出来对观众讲话。他们认为这是一个笑话,并鼓起掌来。他又告诉他们,他们依然欢闹不止。我想,这是世界将被毁灭的方式——在才子们和小丑们普遍的欢闹声当中,谁相信这全然不是玩笑。
当一只蜘蛛把自己从一个固定的点往下抛进自己结的网中时,它看见自己面前是一个空荡荡的空间,它在其中找不到任何立足点,而它却劳累过度,我却被自己身后的一个结果推动着。这种生活周而复始,令人惊骇,无可忍受。
所有的哲人都是悲哀的,他们窥探到了只有上帝才懂得的人类精神的秘密,所以他们必定精神上受苦。孔子死前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克尔凯郭尔说:“我以抑郁为生。我的悲哀是我的城堡。” 他毫不掩饰自己批判的锋芒:“别人咒骂这个时代为罪恶的时代,我说这是无情的时代。没有一点热情,人们的思想薄得象花边一般弱,时代正象花边女工,可怜得令人不忍正视。”“你的信仰决定着你的存在。”从反面去理解:没有信仰的人生是自我放逐的人生,你从来没有成熟过,你始终缺乏归属感。在这样一个时代,人活得没有生气,活得软弱无力。人湮没在烦乱之中。没有一种精神再让人平静安宁幸福下来。
或许,克尔凯郭尔的仅仅是一种推测,一种学说,他在不幸地遭遇这个世界的悲哀,而并非所有人都会有如此遭遇,当然更不会也或许没有必要对一些问题做出如此真诚的痛苦的思考。或许,做人的普遍意义是回归平凡为人为好。
“只有两类生命观,对应于人类的两重本性:动物和灵魂。根据其中的—种.人的天职就是活着,享受生活,惟此为大。另外一种观点是:生的意义只是死。”
这或许就是我们恐惧与颤栗的意义。
默默品味着这句话,夜很深了,蓦然发觉,操场早已经只剩下我自己了。
“How to believe decides how to live”
“从童年起,我就已经成为精神。”
“人活着不是为了拖动锁链,而是为了张开双翼。”
“我是一棵孤立的枞树,独自地自我封闭着,指向天空,却不投下一丝阴影,只有斑鸠在我的枝上筑巢。” “我两眼沉湎于一切事物,探寻一切事物,然而我却饥饿了。”
“我只有一个朋友,那就是回音。为什么它是我的朋友?因为我爱自己的悲哀,回音不会把我它从我这里夺走。我只有一个知己,那就是黑夜的宁静。为什么它是我的知己?因为它保持着沉默。”
“信仰正是个人内在的无限激情与客观的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如果我能在客观上把握上帝,我就不信仰了;但是恰恰因为我不能够在客观上把握上帝,所以我必须信仰.”
晚风很凉爽,没有月光,仔细品味着这些话,说不出的滋味。
克尔凯郭尔作为存在主义的鼻祖,在他不算太短暂的一生中始终摆脱不掉人如何生存的问题,他做出了他的解释。尽管这些都作为所谓神学对人类生存命运的阐发,克尔凯郭尔却用他的整个生命真切体验着存在的信仰与失落,绝望与悲哀。
《致死的疾病》,克尔凯郭尔认为人的绝望是不接受自己不想要的自我、最终“失去自我”,认为这也就是基督教所讲的原罪。绝望的人不一定知道自己绝望、也不一定感到痛苦。最低层次的绝望在无知的人,一心只知世俗物事;这类人没有自我意识,不认识自我的永恒性,更不知道自己陷于绝望。另一些人意识到自己为渴望得到某些世俗物事而绝望,但仍没有自我永恒性的意识。另一些人开始意识到自我、永恒性,也意识到自己为世俗物事而绝望的软弱,为此他们也就不愿接受这个自己,结果陷入另一种绝望。再进一步,一些人决定接受软弱,听天由命,承认自己的永恒性。进而,他们要愿意接受当前的这个自己。他们可能选择靠著“信心的一跃”重获希望,脱离绝望;可是他们也可能选择视绝望为最终真理,将自己置于永恒的绝望中。于是,人在不同存在层次也就有不同的绝望。感性的人为世俗物事而绝望,理性的人也就为拒绝自我或选择视绝望为最终真理而绝望。信仰是脱离绝望的唯一方式,选择信仰也就是实现自我的唯一法门。
他认为每个人对所处环境都有巨大的责任,虽然世界不断在演进却仍不能把人解放出来。而所谓“本真的存在”是指有自由意志的个人,会向善或向恶作决定。而在决定的时候,因为人是有限的,所以焦虑和失望的产生是可预期的。在“本真的存在”里,人需要亲身地切实地决定和参与,不能只同意停留在头脑中的抽象真理。他认为单单谈信仰正统是不够的,必须有个人的决志。所作出的决定是为了实现一个人的自己,这是与堕落同时发生的问题。堕落之后有另一种焦虑,会产生内疚,内疚带来焦虑,焦虑的极限就是失望。当人的精神与物质相冲突时,由于人的精神有限,人体验到在他自己之中的冲突,于是有那种想要摆脱自己的想法,可是却又有不能借由自杀来摆脱自己的想法。
对于非基督徒,克尔凯郭尔的思想仍可以撼动人的心,去重新思考与醒悟人存在的意义。然而对于非基督徒似乎是非常可怜的事,存在主义若缺乏基督的信仰与救恩,人类将沦落到绝望的地步。人若不是蒙着眼睛过完自己的人生,就是要面对存在的绝望。
我们不难发现,整个二十世纪,就是人面对存在的绝望的时代。人的这种精神状态注定了人类在二十世纪所遭遇一切苦难与精神折磨的必然性。人类背弃了信仰和承诺,人类将走到存在的对立面。
于是,他讲了这样几个小故事:
在一家戏剧院,碰巧后台起火了。小丑出来对观众讲话。他们认为这是一个笑话,并鼓起掌来。他又告诉他们,他们依然欢闹不止。我想,这是世界将被毁灭的方式——在才子们和小丑们普遍的欢闹声当中,谁相信这全然不是玩笑。
当一只蜘蛛把自己从一个固定的点往下抛进自己结的网中时,它看见自己面前是一个空荡荡的空间,它在其中找不到任何立足点,而它却劳累过度,我却被自己身后的一个结果推动着。这种生活周而复始,令人惊骇,无可忍受。
所有的哲人都是悲哀的,他们窥探到了只有上帝才懂得的人类精神的秘密,所以他们必定精神上受苦。孔子死前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克尔凯郭尔说:“我以抑郁为生。我的悲哀是我的城堡。” 他毫不掩饰自己批判的锋芒:“别人咒骂这个时代为罪恶的时代,我说这是无情的时代。没有一点热情,人们的思想薄得象花边一般弱,时代正象花边女工,可怜得令人不忍正视。”“你的信仰决定着你的存在。”从反面去理解:没有信仰的人生是自我放逐的人生,你从来没有成熟过,你始终缺乏归属感。在这样一个时代,人活得没有生气,活得软弱无力。人湮没在烦乱之中。没有一种精神再让人平静安宁幸福下来。
或许,克尔凯郭尔的仅仅是一种推测,一种学说,他在不幸地遭遇这个世界的悲哀,而并非所有人都会有如此遭遇,当然更不会也或许没有必要对一些问题做出如此真诚的痛苦的思考。或许,做人的普遍意义是回归平凡为人为好。
“只有两类生命观,对应于人类的两重本性:动物和灵魂。根据其中的—种.人的天职就是活着,享受生活,惟此为大。另外一种观点是:生的意义只是死。”
这或许就是我们恐惧与颤栗的意义。
默默品味着这句话,夜很深了,蓦然发觉,操场早已经只剩下我自己了。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