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皇帝的新装还是真理的明镜?

在西西弗囫囵吞枣的把书一口气看完了,不可谓不痛快。
在打开这本书之前,请你注意!如果你是怀着逮出妖魔化中国的心理抠作者字眼的话,请止步!
作者作为一个来中国传教的美国人,在中国生活了50余年。可以说在一个离他的上帝大老远,而且放眼望不到一个同胞的地方渡过了大半生。书中谈到的种种中国气质,过了几百年来看还是一样犀利,尤其一些关键性问题到现在都没有解决没有突破。
与之类似的书,会很自然的想到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在其中,他对中国人的种种陋习做了更尖刻更详细的批判。可以深切感受到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恨铁不成钢的情感。但对于思考来说,过多感情的参与并不见得是件好事。明恩溥作为一个旁观者,则是既隔岸观火又身在其中。
明恩溥提到的一个关键词:开化。很好。我一直觉得,中国不缺少文化,真正缺的是开化。一种动态的变革,一场真正的头脑风暴。不管从洋务派开始办学堂,五四运动高举“德先生赛先生”到现在,知识常识就在那里。只要你想,触手可及。说到这,又不得不提到日本。这位我们身边亦敌亦友的伙伴,从开始一样的贫困落后到现在的发达强国。他们的发展轨迹很多人知道,也很多人不清楚。《中国人的气质》这本书在纽约出版两年后就引入日本,当时几乎人手一本。鲁迅同样是非常推崇这本书,希望中国人都读一读,但直到80年代,才真正有了翻译本。而且我搜了搜豆瓣,最新的版本都没有添加进来,知道或者读过这部书的人更是寥寥。
想当年福泽谕吉的《劝学篇》在日本人手一册,他是如此的强调教育与个人的自立。可以说日本的开化在明治维新就基本完成了。可怕呀!
即使现在的京津沪有多么繁华发达,中国还有那么多贫困的地方,还有那么多大字不识几个的文盲苦苦挣扎在生存线上。或许你会说,不管是实用主义、冷漠麻木,这种种都是因为中国人的生存状况造成的。所以我们倾向于逃避问题绕过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自然,我们也不会去关心自己,不会向自己的内心深处去探寻:我们到底是什么人?我们到底有多么美丽和丑陋?
你到底要皇帝的新装还是真理的明镜?这不只是一个国家的问题?对于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在打开这本书之前,请你注意!如果你是怀着逮出妖魔化中国的心理抠作者字眼的话,请止步!
作者作为一个来中国传教的美国人,在中国生活了50余年。可以说在一个离他的上帝大老远,而且放眼望不到一个同胞的地方渡过了大半生。书中谈到的种种中国气质,过了几百年来看还是一样犀利,尤其一些关键性问题到现在都没有解决没有突破。
与之类似的书,会很自然的想到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在其中,他对中国人的种种陋习做了更尖刻更详细的批判。可以深切感受到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恨铁不成钢的情感。但对于思考来说,过多感情的参与并不见得是件好事。明恩溥作为一个旁观者,则是既隔岸观火又身在其中。
明恩溥提到的一个关键词:开化。很好。我一直觉得,中国不缺少文化,真正缺的是开化。一种动态的变革,一场真正的头脑风暴。不管从洋务派开始办学堂,五四运动高举“德先生赛先生”到现在,知识常识就在那里。只要你想,触手可及。说到这,又不得不提到日本。这位我们身边亦敌亦友的伙伴,从开始一样的贫困落后到现在的发达强国。他们的发展轨迹很多人知道,也很多人不清楚。《中国人的气质》这本书在纽约出版两年后就引入日本,当时几乎人手一本。鲁迅同样是非常推崇这本书,希望中国人都读一读,但直到80年代,才真正有了翻译本。而且我搜了搜豆瓣,最新的版本都没有添加进来,知道或者读过这部书的人更是寥寥。
想当年福泽谕吉的《劝学篇》在日本人手一册,他是如此的强调教育与个人的自立。可以说日本的开化在明治维新就基本完成了。可怕呀!
即使现在的京津沪有多么繁华发达,中国还有那么多贫困的地方,还有那么多大字不识几个的文盲苦苦挣扎在生存线上。或许你会说,不管是实用主义、冷漠麻木,这种种都是因为中国人的生存状况造成的。所以我们倾向于逃避问题绕过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自然,我们也不会去关心自己,不会向自己的内心深处去探寻:我们到底是什么人?我们到底有多么美丽和丑陋?
你到底要皇帝的新装还是真理的明镜?这不只是一个国家的问题?对于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