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理论史

在师门的学习中,先是被要求远离宏大的问题;之后又被要求去研究宏大的问题;在工作室的准备阶段,再次投入到具体问题之中;而现在,当我浏览自己已经开出的书单时,我发现每一本书都很宏大。不知道这种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过程是不是一直循环往复的,希望能像拧螺丝一样,把建筑学在脑子里不断拧紧。
克鲁夫特的著作如题,汇聚了从维特鲁威到现代的全部建筑理论历史——当然,那绝不是全部。这是史学的矛盾,也是史学最让人着迷的地方:著史者希望忠实的还原历史真相,并从中抹除个人痕迹,但他又不得不在繁杂的历史洪流中选择一条可描述的脉络——那脉络属于历史,却需由人理清。我们读到最多的当然是“英雄的建筑史”,当然,不要忘记王昀老师所痴迷的“没有英雄的建筑史”。克鲁夫特写的是英雄的建筑史,可想而知,在这部学贯古今的巨著中,为那么多大师排序,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
克鲁夫特最让我佩服的地方是:他敢提供书中所有观点的索引。那意味着在这部通史中任何细节,都将接受断代史的专项评判。“理论史”与“作品史”最大的区别在于:建筑作品可以经由个人体验和观点来得出评价,而对理论的总结和评价,则必须在理论作者的思想脉络前提下进行。这是为什么至今我们所能见到的名为“建筑史”的书层出不穷,且诸多经典的“建筑史”各有千秋,而关于理论的历史寥寥,除本书外,我能想到的佳作怕只有塔夫里的《建筑史理论》。
出于理论史以著述为基础的现实,该书的内容是从文艺复兴时代才开始丰富的,但我认为克鲁夫特对维特鲁威《建筑十书》的解读才是最精彩的。我们通常把“坚固”、“实用”、“美”作为维特鲁威的思想脉络,但其实这三要素是从阿尔伯蒂的《论建筑》出版后才得到重视的,克鲁夫特精确的还原了“美学六要素”在《建筑十书》中的核心地位,并从语源学角度对每一要素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而之后的历史脉络,几乎又都与“六要素”有着血肉难分的关联。在知识共享的时代,汇聚知识已经不再是奇迹,而人为的建立起近乎“天成”的知识构架,才是思想上的奇观。
举例分析似乎很难,如果一定要点评细节,那么书中打动我的片段之一是关于法兰西建筑学会中弗朗索瓦•布隆代尔与克劳德•佩罗之间的学术纷争,围绕着对于“Symmetry”一词的含义,“匀称”、“对称”及“均衡”几种近乎同义有存在微妙差别的解读相互纠缠,从理论阅读与思考的角度来看,这段论述是非常过瘾的。此外对于“decor”一词的理解,贯穿整部理论史的从“得体”到“装饰”的不断演变,也娓娓道来。基于著作的宏大与全面,上述不是重点,而仅仅是我个人粗暴裁取的样板而已,仅供未读的朋友管中窥豹之用。
另外,王贵祥先生的翻译也很精彩,“decor”若如其他《建筑十书》的译本被译作“合适”,则流于感官化且缺乏深度,王先生则译为“得体”,参详《园冶》中“巧而得体”之说,能派生出很多有价值的讨论,当然,他在《东西方的建筑空间》一书中已经将这类讨论展开并系统化了;还有,他将“style”译作“风格”,而将“styles”译作“时尚”,更是意味深长……
克鲁夫特的著作如题,汇聚了从维特鲁威到现代的全部建筑理论历史——当然,那绝不是全部。这是史学的矛盾,也是史学最让人着迷的地方:著史者希望忠实的还原历史真相,并从中抹除个人痕迹,但他又不得不在繁杂的历史洪流中选择一条可描述的脉络——那脉络属于历史,却需由人理清。我们读到最多的当然是“英雄的建筑史”,当然,不要忘记王昀老师所痴迷的“没有英雄的建筑史”。克鲁夫特写的是英雄的建筑史,可想而知,在这部学贯古今的巨著中,为那么多大师排序,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
克鲁夫特最让我佩服的地方是:他敢提供书中所有观点的索引。那意味着在这部通史中任何细节,都将接受断代史的专项评判。“理论史”与“作品史”最大的区别在于:建筑作品可以经由个人体验和观点来得出评价,而对理论的总结和评价,则必须在理论作者的思想脉络前提下进行。这是为什么至今我们所能见到的名为“建筑史”的书层出不穷,且诸多经典的“建筑史”各有千秋,而关于理论的历史寥寥,除本书外,我能想到的佳作怕只有塔夫里的《建筑史理论》。
出于理论史以著述为基础的现实,该书的内容是从文艺复兴时代才开始丰富的,但我认为克鲁夫特对维特鲁威《建筑十书》的解读才是最精彩的。我们通常把“坚固”、“实用”、“美”作为维特鲁威的思想脉络,但其实这三要素是从阿尔伯蒂的《论建筑》出版后才得到重视的,克鲁夫特精确的还原了“美学六要素”在《建筑十书》中的核心地位,并从语源学角度对每一要素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而之后的历史脉络,几乎又都与“六要素”有着血肉难分的关联。在知识共享的时代,汇聚知识已经不再是奇迹,而人为的建立起近乎“天成”的知识构架,才是思想上的奇观。
举例分析似乎很难,如果一定要点评细节,那么书中打动我的片段之一是关于法兰西建筑学会中弗朗索瓦•布隆代尔与克劳德•佩罗之间的学术纷争,围绕着对于“Symmetry”一词的含义,“匀称”、“对称”及“均衡”几种近乎同义有存在微妙差别的解读相互纠缠,从理论阅读与思考的角度来看,这段论述是非常过瘾的。此外对于“decor”一词的理解,贯穿整部理论史的从“得体”到“装饰”的不断演变,也娓娓道来。基于著作的宏大与全面,上述不是重点,而仅仅是我个人粗暴裁取的样板而已,仅供未读的朋友管中窥豹之用。
另外,王贵祥先生的翻译也很精彩,“decor”若如其他《建筑十书》的译本被译作“合适”,则流于感官化且缺乏深度,王先生则译为“得体”,参详《园冶》中“巧而得体”之说,能派生出很多有价值的讨论,当然,他在《东西方的建筑空间》一书中已经将这类讨论展开并系统化了;还有,他将“style”译作“风格”,而将“styles”译作“时尚”,更是意味深长……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