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呐喊

这个威权时代,犬儒横行。兆山会哭鬼,秋雨去含泪。文人的媚骨毕现。自古识字忧患始,本当以气节立言行事,大多却成了柔弱无骨,匍匐于地的可怜虫。可是,还是有那么一些知识分子,在尽力守护传统,维护此道的尊严。
近读雷颐的《历史何以至此》,处处发现一个知识分子的良苦用心。虽无振臂高呼,却借着沧海历史的一角,如照妖镜般,照出现实的荒诞和混乱。现实重复着历史,结局已然。书中尾篇《何以至此》,文末单句成行,戛然而止:何以至此?
这是作者的天问。而全书,就是这个天问的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自1840年鸦片战争始,至1949年定鼎终。前后才一百年,迄今也只一百多年,却是中国历史上最错综复杂的一段历史。内外交困,战乱频仍,各路英雄风云际会,各种运动风起云涌。要厘清这段历史,着实不易。我们接受的近现代史教育,近代史是“丧权辱国”的代名词,现代史则是抗战史、党同伐异史。愚民教育使我们对历史,除了历史的“虚无”外,譬如现在被人传为笑谈的“蛋炒饭死”,更多的是片段,精心编撰摘取的片段。没有细节,没有理性和情感兼具的人,有的只是事件,只是“英雄和草莽”、“爱国贼和卖国贼”。我喜欢关注历史细节的书,以前有吴方的《斜阳系缆》,现在是这一本。
你知道促成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的容闳,容纯甫,可谁又知,孙中山起事前拟推举容闳为大总统,因后者婉拒,才作罢;你知道卖国李鸿章、张之洞,可谁又知,当慈禧以一己之私断然对外宣战时,他们却以敏锐深邃的全局观,运用极其高超的政治手腕,“违抗上命”促成“东南互保”,虽然最后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火烧万园之园圆明园,但却保护了南方的大片富庶之地,使生灵和新兴现代工业不糟兵燹涂炭。只读官之正史,只受国之教愚,这些你怎么会知道?
蔡元培也是书中浓墨重彩的一个人物。其中开篇即语:蔡之大名,非“北大校长”,而是“校长北大”。对比现实北大,此话恰切的让人叹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教授治校”,“教育乃天下公器”,蔡校长的语录至今仍可奉为圭臬。可放眼当今中国大学,未曾有践行者。信息发达的当下,有几人知道今天的北大校长是谁?北大百年,早已只是中国一所北方的大学而已。
书中还有当代史中一些荒诞不经的事,现在的我们读来非常隔膜,只觉好笑,却不能体会那个特定环境下的高压与辛酸。书中所举一例,即是姜昆的名段《照相》,谁都想当然的认为这是艺术的夸张,有谁知,它真真切切、原原本本的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上演过。
位卑遑论忧国。营营者,唯小民俗事而已。掩卷叹息,作此文。
近读雷颐的《历史何以至此》,处处发现一个知识分子的良苦用心。虽无振臂高呼,却借着沧海历史的一角,如照妖镜般,照出现实的荒诞和混乱。现实重复着历史,结局已然。书中尾篇《何以至此》,文末单句成行,戛然而止:何以至此?
这是作者的天问。而全书,就是这个天问的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自1840年鸦片战争始,至1949年定鼎终。前后才一百年,迄今也只一百多年,却是中国历史上最错综复杂的一段历史。内外交困,战乱频仍,各路英雄风云际会,各种运动风起云涌。要厘清这段历史,着实不易。我们接受的近现代史教育,近代史是“丧权辱国”的代名词,现代史则是抗战史、党同伐异史。愚民教育使我们对历史,除了历史的“虚无”外,譬如现在被人传为笑谈的“蛋炒饭死”,更多的是片段,精心编撰摘取的片段。没有细节,没有理性和情感兼具的人,有的只是事件,只是“英雄和草莽”、“爱国贼和卖国贼”。我喜欢关注历史细节的书,以前有吴方的《斜阳系缆》,现在是这一本。
你知道促成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的容闳,容纯甫,可谁又知,孙中山起事前拟推举容闳为大总统,因后者婉拒,才作罢;你知道卖国李鸿章、张之洞,可谁又知,当慈禧以一己之私断然对外宣战时,他们却以敏锐深邃的全局观,运用极其高超的政治手腕,“违抗上命”促成“东南互保”,虽然最后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火烧万园之园圆明园,但却保护了南方的大片富庶之地,使生灵和新兴现代工业不糟兵燹涂炭。只读官之正史,只受国之教愚,这些你怎么会知道?
蔡元培也是书中浓墨重彩的一个人物。其中开篇即语:蔡之大名,非“北大校长”,而是“校长北大”。对比现实北大,此话恰切的让人叹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教授治校”,“教育乃天下公器”,蔡校长的语录至今仍可奉为圭臬。可放眼当今中国大学,未曾有践行者。信息发达的当下,有几人知道今天的北大校长是谁?北大百年,早已只是中国一所北方的大学而已。
书中还有当代史中一些荒诞不经的事,现在的我们读来非常隔膜,只觉好笑,却不能体会那个特定环境下的高压与辛酸。书中所举一例,即是姜昆的名段《照相》,谁都想当然的认为这是艺术的夸张,有谁知,它真真切切、原原本本的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上演过。
位卑遑论忧国。营营者,唯小民俗事而已。掩卷叹息,作此文。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