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大脑正在成为一台过时的计算机?

6月写的英文版图书书介,中文版出的好快。
《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
作者:Nicholas Carr 尼古拉斯・卡尔
出版:W. W. Norton & Company
出版年:2010-06-07
怀疑论主义者苏格拉底,大概是历史上最早一位提出对技术要怀有戒惧之心的人。在《斐德罗篇》中,他哀悼书写技术的发明,这让人在心灵上“可能成为健忘的人”,他警告说,那些新的阅读者会盲目信任“外在的符号”,“而不再依靠内在的资源”。图书馆正在慢慢摧毁你的头脑。千载之下,与时俱进的论调,变成了Google、互联网正在摧毁我们的大脑,这也正是尼古拉斯・卡尔新书《肤浅:网络对我们大脑的改变》的论调。
尼古拉斯・卡尔是美国著名的新技术批判者,曾任《哈佛商业评论》主编,他此前的两部书(《The Big Switch》和《IT Doesn't Matter》)一直在鼓吹对网络的质疑号角,2008年他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Google让我们变愚蠢?》一文,持续引起广泛讨论。这种焦灼的担忧化为了这本新书,《肤浅》一书对人类认知的科学与历史做了最具可读性最强的科学综述,他带着悲哀之情说道:有证据表明,数字科技已经开始毁坏长期记忆的稳固性,而它正是真正的智慧的基础。
网络浏览与阅读方式的改变,将“效率”和“直接性”凌驾于其他之上,我们的大脑在“在这种飞行过程中重新对本身编程,改变它的运作方式”。以Google为代表的新贵正在创造一个完美的效率乌托邦,人类的大脑正在沦为一台过时的计算机,一个更快的处理器和更大的硬盘成为必要……这种技术对大脑带来一些积极改变(更好的手眼协调、模式识别、多任务处理技术等)的同时,形成了一种趋势:人类对速度和群体认可的重视超过了原创能力和创造性,网络正在不遗余力地孕育肤浅的大脑。
人类总是自信可以控制自己的技术工具,可从苏格拉底到斩钉截铁宣布“媒介即讯息”的麦克卢汉,他们都不太相信这一点。从文字到印刷术到打字机到互联网,每种新科技都在持续改变人类的认知。继承麦克卢汉思想的尼尔・波兹曼,在他媒介三部曲最后一本《技术垄断》中,把技术文化概括为工具使用文化、技术统治文化和技术垄断文化三个阶段,如今这个平坦的世界已经发展到技术垄断文化阶段:没有能力抵挡、筛选外在环境过度的信息刺激,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信息失控、信息泛滥与信息破碎委琐的时代。而虚拟现实技术的开创者、著名计算机科学家、《时代》周刊今年的全球百大影响人物杰伦・拉尼尔在新书《你不是一件器物》中对web 2.0提出更猛烈的炮轰,从维基百科的暴民政治到facebook的“模式化存在”,蜂巢式头脑取代了个体表达,他说,对如今的孩童来说,web 2.0削减了人类对自身的预期。
或者,这些担忧只是一种误解?在怀旧的阴霾笼罩下,准确预测未来大概是不可能做到的,你或许可以不用戒掉你的开心人人和微博。1916年,诗人TS•艾略特致信一位友人,谈及他最近使用打字机的经验:使用这种机器能“让你更清醒明晰,但我不确定它是否能激发出精妙的感悟。”几年后,艾略特把《荒原》的初稿送到庞德手上,这份初稿的一部分就是在打字机上写出来的。
延伸阅读:
《You Are Not a Gadget : A Manifesto》
作者:Jaron Lanier 杰伦・拉尼尔
出版:Knopf
出版年:2010-01-12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
作者:(美)尼尔・波斯曼,何道宽译
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7-10-1
《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
作者:Nicholas Carr 尼古拉斯・卡尔
出版:W. W. Norton & Company
出版年:2010-06-07
怀疑论主义者苏格拉底,大概是历史上最早一位提出对技术要怀有戒惧之心的人。在《斐德罗篇》中,他哀悼书写技术的发明,这让人在心灵上“可能成为健忘的人”,他警告说,那些新的阅读者会盲目信任“外在的符号”,“而不再依靠内在的资源”。图书馆正在慢慢摧毁你的头脑。千载之下,与时俱进的论调,变成了Google、互联网正在摧毁我们的大脑,这也正是尼古拉斯・卡尔新书《肤浅:网络对我们大脑的改变》的论调。
尼古拉斯・卡尔是美国著名的新技术批判者,曾任《哈佛商业评论》主编,他此前的两部书(《The Big Switch》和《IT Doesn't Matter》)一直在鼓吹对网络的质疑号角,2008年他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Google让我们变愚蠢?》一文,持续引起广泛讨论。这种焦灼的担忧化为了这本新书,《肤浅》一书对人类认知的科学与历史做了最具可读性最强的科学综述,他带着悲哀之情说道:有证据表明,数字科技已经开始毁坏长期记忆的稳固性,而它正是真正的智慧的基础。
网络浏览与阅读方式的改变,将“效率”和“直接性”凌驾于其他之上,我们的大脑在“在这种飞行过程中重新对本身编程,改变它的运作方式”。以Google为代表的新贵正在创造一个完美的效率乌托邦,人类的大脑正在沦为一台过时的计算机,一个更快的处理器和更大的硬盘成为必要……这种技术对大脑带来一些积极改变(更好的手眼协调、模式识别、多任务处理技术等)的同时,形成了一种趋势:人类对速度和群体认可的重视超过了原创能力和创造性,网络正在不遗余力地孕育肤浅的大脑。
人类总是自信可以控制自己的技术工具,可从苏格拉底到斩钉截铁宣布“媒介即讯息”的麦克卢汉,他们都不太相信这一点。从文字到印刷术到打字机到互联网,每种新科技都在持续改变人类的认知。继承麦克卢汉思想的尼尔・波兹曼,在他媒介三部曲最后一本《技术垄断》中,把技术文化概括为工具使用文化、技术统治文化和技术垄断文化三个阶段,如今这个平坦的世界已经发展到技术垄断文化阶段:没有能力抵挡、筛选外在环境过度的信息刺激,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信息失控、信息泛滥与信息破碎委琐的时代。而虚拟现实技术的开创者、著名计算机科学家、《时代》周刊今年的全球百大影响人物杰伦・拉尼尔在新书《你不是一件器物》中对web 2.0提出更猛烈的炮轰,从维基百科的暴民政治到facebook的“模式化存在”,蜂巢式头脑取代了个体表达,他说,对如今的孩童来说,web 2.0削减了人类对自身的预期。
或者,这些担忧只是一种误解?在怀旧的阴霾笼罩下,准确预测未来大概是不可能做到的,你或许可以不用戒掉你的开心人人和微博。1916年,诗人TS•艾略特致信一位友人,谈及他最近使用打字机的经验:使用这种机器能“让你更清醒明晰,但我不确定它是否能激发出精妙的感悟。”几年后,艾略特把《荒原》的初稿送到庞德手上,这份初稿的一部分就是在打字机上写出来的。
延伸阅读:
《You Are Not a Gadget : A Manifesto》
作者:Jaron Lanier 杰伦・拉尼尔
出版:Knopf
出版年:2010-01-12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
作者:(美)尼尔・波斯曼,何道宽译
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7-10-1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