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心理学的灵魂 转i时代报

2010年8月30日 31:大 家 稿件来源:i时代报
http://newspaper.jfdaily.com/isdb/html/2010-08/30/content_403041.htm
近年国学热潮一波接一波,老子的《道德经》却甚少有人解出新意。事实上,自东汉王弼注释《道德经》以来,历来的文人学者几乎都循着“以文释文”的方向研究《道德经》,即便林语堂是第一个将《道德经》翻译成英文的人,仍是从另一个角度“以文释文”,而南怀瑾则注释了28章戛然而止。
“道可道非常道”究竟在说什么?短短5000字却艰涩难懂的《道德经》应该如何解读?近日,台湾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廖志祥的《廖志祥<道德经>课程实录》出版,对《道德经》的解读超越了常规的“以文释文”。廖志祥解读《道德经》特别在何处?他的学生、华师大心理学教授孙新兰也许最有发言权。孙新兰觉得,廖志祥对于《道德经》的阐述能帮助你找到心理学的灵魂。
常听你说有灵魂的心理学才是真正的心理学?
孙新兰:首先,灵魂是生命或是心灵最本源的东西,是心理学永远试图靠近的终点,然而这条路并不顺遂,很多心理学流派或多或少会涉及到这个概念,然而却无法真正抵达。心理学家荣格在做了多年的心理治疗师之后,说了一句话“40岁以后的问题都是灵魂的问题,无一例外”。
然而如何解决灵魂问题?如何满足这个需要?古今中外,心理学界一直在不断地探索。也可以说,整个心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追寻满足灵性需求之路的探索史。因为涉足到灵魂要求涉足者有丰富的底蕴,没有那底蕴,我们无法真的活在一种很幸福很自由的状态中。但是在我跟随廖志祥先生学习《道德经》之后,我发现了心理学抵达灵魂的最直接通道,《道德经》的阐述能帮助你找到心理学的灵魂。
植根于《道德经》基础上的心理学,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解决心理病患的问题的?
孙新兰:“用其光,复归其明”就是方式,也是廖先生所说的普通人通往幸福的方式。
恋爱问题、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劳资关系等问题换个角度来看,都是爱不满足的问题和生命没有价值的问题。
因生命是爱做的、是道来建构的,而道的本质就是爱。那种有纠结的痛苦的爱,就不是爱。我们要做的只是在真正的爱中,和另一个生命的灵魂相连接,让他被遮蔽的光散发出光华。
传统的心理学只是帮你调试当下的某个阶段,比如说你要结婚了,帮你调适,让你适应这一新情况。而公公婆婆来住了,小孩出生了,老公外遇了,都是全新的问题,需要再帮你调适。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问题,但一旦心理咨询师有了《道德经》的文化基础,你就会使求助者彻底脱离问题之源。
幸福是心理学的终极目标吗?
孙新兰:哈佛大学是全世界的最高学府,是人文风向标,这个时代的精英所追逐的就是这个时代的风向标。现在哈佛大学里,有一个热门到名都报不上的学科——幸福学,这充分说明追求幸福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迫切的需求。
幸福学不是心理学家提出来的,这就是心理学的讽刺和耻辱。传统心理学把适应社会作为目标,使那些存在情绪困扰的人通过各种方法回到适应的层面,以适应良好作为归宿。这也是治愈后的心理疾病患者在成为所谓的“正常人”之后,仍然常常感到不满足,而这也是越来越多的“正常人”发现自己或多或少地存在某些心理疾患的影子的原因。因为生命的归宿是幸福而不仅仅是适应。在没有找到幸福之前,生命总会躁动不安,经由各种问题只为了提醒我们抵达彼岸。所以,心理学的真正归宿不是适应,而是幸福。而心理学一旦真正触摸到灵魂,就找到了幸福之路。
http://newspaper.jfdaily.com/isdb/html/2010-08/30/content_403041.htm
近年国学热潮一波接一波,老子的《道德经》却甚少有人解出新意。事实上,自东汉王弼注释《道德经》以来,历来的文人学者几乎都循着“以文释文”的方向研究《道德经》,即便林语堂是第一个将《道德经》翻译成英文的人,仍是从另一个角度“以文释文”,而南怀瑾则注释了28章戛然而止。
“道可道非常道”究竟在说什么?短短5000字却艰涩难懂的《道德经》应该如何解读?近日,台湾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廖志祥的《廖志祥<道德经>课程实录》出版,对《道德经》的解读超越了常规的“以文释文”。廖志祥解读《道德经》特别在何处?他的学生、华师大心理学教授孙新兰也许最有发言权。孙新兰觉得,廖志祥对于《道德经》的阐述能帮助你找到心理学的灵魂。
常听你说有灵魂的心理学才是真正的心理学?
孙新兰:首先,灵魂是生命或是心灵最本源的东西,是心理学永远试图靠近的终点,然而这条路并不顺遂,很多心理学流派或多或少会涉及到这个概念,然而却无法真正抵达。心理学家荣格在做了多年的心理治疗师之后,说了一句话“40岁以后的问题都是灵魂的问题,无一例外”。
然而如何解决灵魂问题?如何满足这个需要?古今中外,心理学界一直在不断地探索。也可以说,整个心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追寻满足灵性需求之路的探索史。因为涉足到灵魂要求涉足者有丰富的底蕴,没有那底蕴,我们无法真的活在一种很幸福很自由的状态中。但是在我跟随廖志祥先生学习《道德经》之后,我发现了心理学抵达灵魂的最直接通道,《道德经》的阐述能帮助你找到心理学的灵魂。
植根于《道德经》基础上的心理学,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解决心理病患的问题的?
孙新兰:“用其光,复归其明”就是方式,也是廖先生所说的普通人通往幸福的方式。
恋爱问题、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劳资关系等问题换个角度来看,都是爱不满足的问题和生命没有价值的问题。
因生命是爱做的、是道来建构的,而道的本质就是爱。那种有纠结的痛苦的爱,就不是爱。我们要做的只是在真正的爱中,和另一个生命的灵魂相连接,让他被遮蔽的光散发出光华。
传统的心理学只是帮你调试当下的某个阶段,比如说你要结婚了,帮你调适,让你适应这一新情况。而公公婆婆来住了,小孩出生了,老公外遇了,都是全新的问题,需要再帮你调适。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问题,但一旦心理咨询师有了《道德经》的文化基础,你就会使求助者彻底脱离问题之源。
幸福是心理学的终极目标吗?
孙新兰:哈佛大学是全世界的最高学府,是人文风向标,这个时代的精英所追逐的就是这个时代的风向标。现在哈佛大学里,有一个热门到名都报不上的学科——幸福学,这充分说明追求幸福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迫切的需求。
幸福学不是心理学家提出来的,这就是心理学的讽刺和耻辱。传统心理学把适应社会作为目标,使那些存在情绪困扰的人通过各种方法回到适应的层面,以适应良好作为归宿。这也是治愈后的心理疾病患者在成为所谓的“正常人”之后,仍然常常感到不满足,而这也是越来越多的“正常人”发现自己或多或少地存在某些心理疾患的影子的原因。因为生命的归宿是幸福而不仅仅是适应。在没有找到幸福之前,生命总会躁动不安,经由各种问题只为了提醒我们抵达彼岸。所以,心理学的真正归宿不是适应,而是幸福。而心理学一旦真正触摸到灵魂,就找到了幸福之路。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