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往幸福

如果不是因为别人推荐,我想我绝对不会去阅读《折翼天使》这本小说。书的装帧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上海译文出版的图书。在我印象中,上海译文乃至整个世纪出版集团的书籍,现在已经很少用这种塑胶皮做封面了,这种封面是人民文学的风格;而作为一部外国作品,简单的拿一个电影画面做封面图在译文出版的书中也很少见,这是译林出版社的风格;再加上粉红色的基色,让人怎么都觉得这本书有点山寨。更为重要的是,这本小说是再版,之前的名字叫《处女自杀》,说真的很有卖点,而改为《折翼天使》后,本来这个并无问题的词汇在去年却被网上的脑残文体完全毁掉了,让人不禁以为书中的女孩上辈子是不是手凉。
不过好在我并没有错过这部非同寻常的好书。作者在不长的篇幅内却展现出了相当不俗的文笔以及老成的叙述手法,以至于让我无法相信这只是一部处女作。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又去查了一下小说的作者,发现作家的另一部作品《中性》是我在大学期间向往很久,但一直因为篇幅过长而不敢阅读的小说之一。
小说的开篇就非常有力度——“李斯本家的最后一个女儿在清晨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种表述方式直接让我想到了《百年孤独》那种完全没有征兆的倒叙式的开头。我觉得小说的第一章是全书写的最好的部分,作者在开篇就给读者设计了一个悬念,引诱读者向下探索,而在其后的行文中又不断地提及一些涉及到这些悬念的元素,可偏偏只达到了那种不疼不痒的程度,反而让读者心中的疑问越来越大。小说在写到塞西莉亚彻底死去,才真正开始抽丝剥茧地去解开一团,完整的让读者看到故事的全貌。
读完整个故事,我发现与小说的内容简介不完全一样。简介中说的是五个女孩在一年内先后自杀,而故事本身是一个女孩先自杀,一年后其他四个姐妹集体自杀。虽说也有先后顺序,但是先后自杀这样的表达总有点不准确,更加增添了小说的诡谲色彩,这样的介绍更适合一部悬疑或犯罪小说。而在书中,作者显然没有把故事写的那么黑暗,在很多关键的情节出作者都采用了含蓄和隐喻的表述,但却不影响读者的理解,我觉得这是非常优秀的表述手段。
在看完简介正式阅读小说之前,我把作者的风格想象成是麦克尤恩在《最初的仪式,最后的爱情》中的那种黑暗风格,但是读完全文以后我觉得作者在文字上却有点普鲁斯特的风格。语句的表述、词汇的使用、事物的描写让我想到的《追忆似水年华》,当然两者有质的区别,但是在文字上给我的感觉有几分相似。至于故事的风格则有点像日本文学,因为日本文学对于家庭悲剧的创作是最为到位的,而《折翼天使》本身就是一出家庭悲剧,同时还具有不少东方的感觉。
对于书中五姐妹的自杀缘由,读者在阅读小说中一定都会有自己的答案,而作家自己也在小说用借书中人物之口给出了他的答案。我在这里并不想去探究这些原因。因为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一定能带给不同的读者不同理解的,读者把自己的结论藏在心里就可以了。
我觉得书中最让我看重的地方就是作家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类似于书中涉及到的社会和家庭问题,在那个时代的美国可能比较典型,但这些问题在每个时期的中国却都是异常普遍,中国人虽然也能够意识到这些问题,但是要么是在新闻里面有气无力的说几声,要么是创作几部调侃性质的动画片、短剧,但却很少有人用艺术的手段通过一部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这种因孩子和父母的矛盾、沟通问题而产生的社会问题本身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可我国却仅仅看到了表面现象,最多喊一喊“减负”之类的口号,却并没有什么触及到实质的。
阅读书中五姐妹的生活,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小时候的生活,我想几乎每一个中国人小时候都会有类似的生活情况。父母的偏执和自以为是、沟通的匮乏无力等等让我在小说中看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但是大部分人却都在这样的情况下走过来了,因此我们会怀疑书中的人物是不是过于脆弱。当然这有作家艺术化的提炼,当然塞西莉亚的遗言也说的好:你从来没做过十三岁的女孩。
虽然书中的很多地方我无法理解,就像书中的男孩没搜集了很多线索却思索不出答案一样。作者未必就像明了地传达出一个思想和答案,我觉得这种含蓄的表达、并不可以设置悬念但又不把话说尽的方式是优秀的手法。
自杀是一个最复杂的哲学问题,而死亡并非是一件坏事,就像我昨天看到的一幅照片一样——墓地前的道路指示牌上写着:幸福。
不过好在我并没有错过这部非同寻常的好书。作者在不长的篇幅内却展现出了相当不俗的文笔以及老成的叙述手法,以至于让我无法相信这只是一部处女作。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又去查了一下小说的作者,发现作家的另一部作品《中性》是我在大学期间向往很久,但一直因为篇幅过长而不敢阅读的小说之一。
小说的开篇就非常有力度——“李斯本家的最后一个女儿在清晨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种表述方式直接让我想到了《百年孤独》那种完全没有征兆的倒叙式的开头。我觉得小说的第一章是全书写的最好的部分,作者在开篇就给读者设计了一个悬念,引诱读者向下探索,而在其后的行文中又不断地提及一些涉及到这些悬念的元素,可偏偏只达到了那种不疼不痒的程度,反而让读者心中的疑问越来越大。小说在写到塞西莉亚彻底死去,才真正开始抽丝剥茧地去解开一团,完整的让读者看到故事的全貌。
读完整个故事,我发现与小说的内容简介不完全一样。简介中说的是五个女孩在一年内先后自杀,而故事本身是一个女孩先自杀,一年后其他四个姐妹集体自杀。虽说也有先后顺序,但是先后自杀这样的表达总有点不准确,更加增添了小说的诡谲色彩,这样的介绍更适合一部悬疑或犯罪小说。而在书中,作者显然没有把故事写的那么黑暗,在很多关键的情节出作者都采用了含蓄和隐喻的表述,但却不影响读者的理解,我觉得这是非常优秀的表述手段。
在看完简介正式阅读小说之前,我把作者的风格想象成是麦克尤恩在《最初的仪式,最后的爱情》中的那种黑暗风格,但是读完全文以后我觉得作者在文字上却有点普鲁斯特的风格。语句的表述、词汇的使用、事物的描写让我想到的《追忆似水年华》,当然两者有质的区别,但是在文字上给我的感觉有几分相似。至于故事的风格则有点像日本文学,因为日本文学对于家庭悲剧的创作是最为到位的,而《折翼天使》本身就是一出家庭悲剧,同时还具有不少东方的感觉。
对于书中五姐妹的自杀缘由,读者在阅读小说中一定都会有自己的答案,而作家自己也在小说用借书中人物之口给出了他的答案。我在这里并不想去探究这些原因。因为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一定能带给不同的读者不同理解的,读者把自己的结论藏在心里就可以了。
我觉得书中最让我看重的地方就是作家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类似于书中涉及到的社会和家庭问题,在那个时代的美国可能比较典型,但这些问题在每个时期的中国却都是异常普遍,中国人虽然也能够意识到这些问题,但是要么是在新闻里面有气无力的说几声,要么是创作几部调侃性质的动画片、短剧,但却很少有人用艺术的手段通过一部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这种因孩子和父母的矛盾、沟通问题而产生的社会问题本身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可我国却仅仅看到了表面现象,最多喊一喊“减负”之类的口号,却并没有什么触及到实质的。
阅读书中五姐妹的生活,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小时候的生活,我想几乎每一个中国人小时候都会有类似的生活情况。父母的偏执和自以为是、沟通的匮乏无力等等让我在小说中看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但是大部分人却都在这样的情况下走过来了,因此我们会怀疑书中的人物是不是过于脆弱。当然这有作家艺术化的提炼,当然塞西莉亚的遗言也说的好:你从来没做过十三岁的女孩。
虽然书中的很多地方我无法理解,就像书中的男孩没搜集了很多线索却思索不出答案一样。作者未必就像明了地传达出一个思想和答案,我觉得这种含蓄的表达、并不可以设置悬念但又不把话说尽的方式是优秀的手法。
自杀是一个最复杂的哲学问题,而死亡并非是一件坏事,就像我昨天看到的一幅照片一样——墓地前的道路指示牌上写着:幸福。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