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心动魄的一本书!

惊心动魄的一本书!!(本书颇有点罗嗦,不过也许,这是作者观点的见证,人们已经失去了读长篇大论的能力)
作者一上来就用实验数据来证明了,synapses 是用进废退的。经常锻炼使用的大脑功能会越发加强,不经常使用的慢慢退化消失。
网络,电脑,有着太多的distraction,每秒钟都在竞争抓取注意力,结果就是分散无比,“主要”在做的事情,根本也没有做好。
越来越好用,越来越fool proof的软件,帮助记住要做的事情,不再需要把这些任务都放脑子里,帮助记任何snippets of information,人脑子也就不需要记忆整体上的信息了,结果就是人也失去了记忆和在背景里面处理,消化,长期记忆这些完整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the shallows,肤浅的一代。
那么人脑深度长期的记忆,比起电脑的“永久长期海量”记忆,有什么优势呢?人的记忆不是机械的,彼此独立分离的,而是可以在后台作用,彼此联系,彼此作用,最后产生出新东西的。至少目前为止,科技还没有发到到产生出让储存的信息自己产生出关联,并且produce something entirely new的电脑。以后也许是会有的。
任何新工具的产生,随着其带来的方便和高效,也带来人对这件事情变得out of touch(走路观光,比开车观光看见的内容细节明显要多;亲手种植,比机械化大量生产,要更熟悉土地和植物的性状;手工艺人手工来做布料衣服arts and crafts,也对这些布料触觉感觉更加敏锐)。当然人们必须平衡损失的能力,和得到的效率这两件事。没有这些“新”发明,人再in touch with nature,基本的温饱都得不到满足又有啥用?然后反之得,如果温饱啥都满足挺好的了,也需要有意的来衡量,后面继续损失的这些能力,是否值得。
Google的野心:作者对google希望收集和方便的展示全世界的全部信息这一野心有各种的concern。个人比较赞同的一点是,popular searches crowded out the more "niche" ideas. 因为每次总是显示被搜索最多的条目,因此那些一开始稍微被搜索的少的条目,后来会越来越少。在科研领域,偶尔看见一些计划外的,原来以为没有太重要的信息对激发新灵感很有帮助。当然了,克服这个毛病应该不难,要想人为的加入零星的less searched 条目来浏览,可以作为search option啊。
作者讲了很多的studies讲brain neural functions,看起来听起来都有点容易走神,郁闷(果然,又是一个验证!)
实验证明记忆,理解,长期记忆能力,在外界distraction增加的时候明显的降低了。而人们在没有information overload的环境里面深度思考理解和集中精力的能力都明显增加。作者指的实验是在恬静的田园环境vs喧闹的城市环境下的“集中精力能力”对比。我对这点有点疑惑。如果城市的嘈杂真的对人的这项如此重要的brain function 有如此重大的负面影响,那为什么新发明新创造基本还是发源于大城市呢?也许跟城市能提供的其他便利相比,information overload and distraction的害处还是次要的。在人相对集中的地方,interaction的机会增加,那些un-pre-planned activities 机会增加,人能接触到海量更多的信息,也许大部份是有害的,破坏focus能力的。Say, per person per unit time, 99% of the 1M information snippets are harmful, while 0.1% are useful and can be absorbed instead of tuned out, and the rest is neutral. Then one potentially gains 1K useful information snippets in a big city "hectic" environment. In contrast, a person living in the serene countryside, receives about 1K snippets in the same time unit, then unless all of them are useful, one'd lose a lot of useful information.
当然了this particular instance aside如果能有办法设计出信息既不多到让人lose focus又能起到彼此inspire的作用就最好了。也许一个解法是住在郊区,过简单的生活,减少外界信息干扰,但是经常的也去与人交流,比如每个周末在城市里面做点啥。
的确,从每一个方面,我都感受到了作者描述的现象,以为自己在multi-tasking,其实每个task都只在效率低下的完成而自己还不知道。在电脑上,以为学习过的东西以为看过的内容,却没有怎么学会。
看一个网页,的确就是眼睛走F型,没有什么东西是仔细看进去了的。
不由得反省起自己,一向是以为自己可以在同样时间里面多做好多事情,有时候甚至觉得别人的“DOS”单线程系统太效率低下,做不了什么事情。
但是认识的人里面也有这样,一次只能处理我capacity 1/10的人,却可以比我更快的做出事情,出bug更少。我不停的追求更快更user friendly的软件,不停的在改我的emacs设置,但是我一边编程一边要看和回email,有时候上网随便点一下,从前听pure music,后来还听一下带说话的podcast,结果却比人家用最原始最“低效”的编程工具做的差。早就应该反省这个问题了。
我想翻译成action item,对我自己来说是这样
1。安静的环境很重要,做事的时候就关掉email reminder,电话,甚至关上办公室的门,门口挂个请勿打扰。
2。去掉facebook/renren/twitter之类的bookmark,最好只设置在另外一台不常用的电脑上,偶尔看看。不要没事乱去点。Gmail/yahoo mail checker都明显显的显示在浏览器上,统统去掉去掉。定时check一下就好了。人总以为自己特重要,1分钟不会email 天就踏了。其实多数人不过是普通人,一天2次撑死了。
3。给自己留出大块的,完整的时间来完全集中精神做事。有意的训练自己get deep的能力。完全的single tasking恐怕还是做不到。但是考虑“用进废退”说法,至少让集中注意做事,比如读书,学习,工作,写东西啥的,占生活的较大比例。而把multitasking用在生活其他场合,比如做饭的时候听听东西,吃饭的时候跟家人交谈什么的,还是可以的吧。灵活安排进度,30分钟做出4菜1汤上桌子吃饭的能力,还是不要丢失的好,如果只适合损失了集中精力编程的10% synapses,我也认了。
4。做事的时候用一个单独简单的notebook之类记下脑子里面冒出来的各种无关想法,快速写好,然后赶紧回去做事。
5。EverNote之类笔记软件,很担心会代替自己去尝试努力记忆这些信息。但是好像也没有办法丢弃不用。可能应该经常的翻看一下,熟悉一下,帮助大脑而不是代替大脑的记忆。
6。控制信息来源。想起来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里面说的,这本书是要讲有效effectiveness,而不是讲效率efficiency。忙碌的collect各种信息,却贪多嚼不烂,以为自己知道很多,可是不过是短期记忆,肤浅的理解,或者顶多囫囵吞枣,还不如slow down,仔细take in对自己最重要的那些信息,不要去贪心的接触太多。
7。关于电子书。电子书里面繁多的点来点去的功能破坏了书的linearity和flow。但是不看电子书也太现实,改成去掉所有功能,Lock上其他东西,只是看,而不要乱点就好了。慢慢训练应该还是可以做到。
8。经常的monitor,测试一下concentration恢复的情况,目前,2011年初,长时间的读书读pape不超过20分钟。编程,备课,解题偶尔可以2小时左右。希望经过今年的训练,年底能看上1-2小时的书。
作者一上来就用实验数据来证明了,synapses 是用进废退的。经常锻炼使用的大脑功能会越发加强,不经常使用的慢慢退化消失。
网络,电脑,有着太多的distraction,每秒钟都在竞争抓取注意力,结果就是分散无比,“主要”在做的事情,根本也没有做好。
越来越好用,越来越fool proof的软件,帮助记住要做的事情,不再需要把这些任务都放脑子里,帮助记任何snippets of information,人脑子也就不需要记忆整体上的信息了,结果就是人也失去了记忆和在背景里面处理,消化,长期记忆这些完整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the shallows,肤浅的一代。
那么人脑深度长期的记忆,比起电脑的“永久长期海量”记忆,有什么优势呢?人的记忆不是机械的,彼此独立分离的,而是可以在后台作用,彼此联系,彼此作用,最后产生出新东西的。至少目前为止,科技还没有发到到产生出让储存的信息自己产生出关联,并且produce something entirely new的电脑。以后也许是会有的。
任何新工具的产生,随着其带来的方便和高效,也带来人对这件事情变得out of touch(走路观光,比开车观光看见的内容细节明显要多;亲手种植,比机械化大量生产,要更熟悉土地和植物的性状;手工艺人手工来做布料衣服arts and crafts,也对这些布料触觉感觉更加敏锐)。当然人们必须平衡损失的能力,和得到的效率这两件事。没有这些“新”发明,人再in touch with nature,基本的温饱都得不到满足又有啥用?然后反之得,如果温饱啥都满足挺好的了,也需要有意的来衡量,后面继续损失的这些能力,是否值得。
Google的野心:作者对google希望收集和方便的展示全世界的全部信息这一野心有各种的concern。个人比较赞同的一点是,popular searches crowded out the more "niche" ideas. 因为每次总是显示被搜索最多的条目,因此那些一开始稍微被搜索的少的条目,后来会越来越少。在科研领域,偶尔看见一些计划外的,原来以为没有太重要的信息对激发新灵感很有帮助。当然了,克服这个毛病应该不难,要想人为的加入零星的less searched 条目来浏览,可以作为search option啊。
作者讲了很多的studies讲brain neural functions,看起来听起来都有点容易走神,郁闷(果然,又是一个验证!)
实验证明记忆,理解,长期记忆能力,在外界distraction增加的时候明显的降低了。而人们在没有information overload的环境里面深度思考理解和集中精力的能力都明显增加。作者指的实验是在恬静的田园环境vs喧闹的城市环境下的“集中精力能力”对比。我对这点有点疑惑。如果城市的嘈杂真的对人的这项如此重要的brain function 有如此重大的负面影响,那为什么新发明新创造基本还是发源于大城市呢?也许跟城市能提供的其他便利相比,information overload and distraction的害处还是次要的。在人相对集中的地方,interaction的机会增加,那些un-pre-planned activities 机会增加,人能接触到海量更多的信息,也许大部份是有害的,破坏focus能力的。Say, per person per unit time, 99% of the 1M information snippets are harmful, while 0.1% are useful and can be absorbed instead of tuned out, and the rest is neutral. Then one potentially gains 1K useful information snippets in a big city "hectic" environment. In contrast, a person living in the serene countryside, receives about 1K snippets in the same time unit, then unless all of them are useful, one'd lose a lot of useful information.
当然了this particular instance aside如果能有办法设计出信息既不多到让人lose focus又能起到彼此inspire的作用就最好了。也许一个解法是住在郊区,过简单的生活,减少外界信息干扰,但是经常的也去与人交流,比如每个周末在城市里面做点啥。
的确,从每一个方面,我都感受到了作者描述的现象,以为自己在multi-tasking,其实每个task都只在效率低下的完成而自己还不知道。在电脑上,以为学习过的东西以为看过的内容,却没有怎么学会。
看一个网页,的确就是眼睛走F型,没有什么东西是仔细看进去了的。
不由得反省起自己,一向是以为自己可以在同样时间里面多做好多事情,有时候甚至觉得别人的“DOS”单线程系统太效率低下,做不了什么事情。
但是认识的人里面也有这样,一次只能处理我capacity 1/10的人,却可以比我更快的做出事情,出bug更少。我不停的追求更快更user friendly的软件,不停的在改我的emacs设置,但是我一边编程一边要看和回email,有时候上网随便点一下,从前听pure music,后来还听一下带说话的podcast,结果却比人家用最原始最“低效”的编程工具做的差。早就应该反省这个问题了。
我想翻译成action item,对我自己来说是这样
1。安静的环境很重要,做事的时候就关掉email reminder,电话,甚至关上办公室的门,门口挂个请勿打扰。
2。去掉facebook/renren/twitter之类的bookmark,最好只设置在另外一台不常用的电脑上,偶尔看看。不要没事乱去点。Gmail/yahoo mail checker都明显显的显示在浏览器上,统统去掉去掉。定时check一下就好了。人总以为自己特重要,1分钟不会email 天就踏了。其实多数人不过是普通人,一天2次撑死了。
3。给自己留出大块的,完整的时间来完全集中精神做事。有意的训练自己get deep的能力。完全的single tasking恐怕还是做不到。但是考虑“用进废退”说法,至少让集中注意做事,比如读书,学习,工作,写东西啥的,占生活的较大比例。而把multitasking用在生活其他场合,比如做饭的时候听听东西,吃饭的时候跟家人交谈什么的,还是可以的吧。灵活安排进度,30分钟做出4菜1汤上桌子吃饭的能力,还是不要丢失的好,如果只适合损失了集中精力编程的10% synapses,我也认了。
4。做事的时候用一个单独简单的notebook之类记下脑子里面冒出来的各种无关想法,快速写好,然后赶紧回去做事。
5。EverNote之类笔记软件,很担心会代替自己去尝试努力记忆这些信息。但是好像也没有办法丢弃不用。可能应该经常的翻看一下,熟悉一下,帮助大脑而不是代替大脑的记忆。
6。控制信息来源。想起来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里面说的,这本书是要讲有效effectiveness,而不是讲效率efficiency。忙碌的collect各种信息,却贪多嚼不烂,以为自己知道很多,可是不过是短期记忆,肤浅的理解,或者顶多囫囵吞枣,还不如slow down,仔细take in对自己最重要的那些信息,不要去贪心的接触太多。
7。关于电子书。电子书里面繁多的点来点去的功能破坏了书的linearity和flow。但是不看电子书也太现实,改成去掉所有功能,Lock上其他东西,只是看,而不要乱点就好了。慢慢训练应该还是可以做到。
8。经常的monitor,测试一下concentration恢复的情况,目前,2011年初,长时间的读书读pape不超过20分钟。编程,备课,解题偶尔可以2小时左右。希望经过今年的训练,年底能看上1-2小时的书。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