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版与林版的一点对比

最近在看《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原文。
前阵子打印了赖明珠和林少华的《挪威的森林》的开头部分,对照着原文看,看得有点累。
总体感觉是,可能与台湾文学特色有关,赖明珠的有些语言表达欠锤炼,但是基本上符合村上春树的原著。或者说村上春树的写作方式正好是台湾通俗小说式的口语化,所以,赖明珠再啰嗦些也不至于太走样。
而相比之下,林少华的翻译,一是滥用成语,二是误译太多,三是个人创作的部分比较多,基本上已经把村上春树弄走样了。
懂行的或是研究日语以及日本文学的行家都会跟我说,看村上春树还是看原著的好。
我觉得,一个外文作品,明明有了中文译本,却还被认为是“要想看它还是去看原著的好“的话,那就是那个中文译本的失败。
随便选一些林少华的存在问题的译文。
“随便选”是因为,我个人认为,有问题的地方太多了,说每段有一个吧,那是冤枉林少华了,要说每页有一个吧,那肯定得漏掉一些。
对比的两个版本:
a.讲谈社03年出的村上春树的日文版
b.百度文库扒拉到的林少华版(因为是电子版,可能有错,望指正)
1.外来语的错译
原版P54:
「できればポットに入った熱いブラック・コーヒーと氷水を用意してください」
林版:
"方便的话,请准备一壶浓些的热咖啡和冰镇白水"
"熱いブラック・コーヒー"是指"热的黑咖啡"
ブラック・コーヒー就是black coffee。不加糖和奶的那种。
而不只是浓的咖啡。
当然,这个不是严重级别的外来语错译。
日本出的那本集结了有关村上作品翻译讨论会内容的书里,序言部分就提到了一个,因为日语里很多外来语是直接模仿外语的音译,所以其他国家的译者翻译起来颇费功夫,比如村上写“カフェオレとケーキ”,赖明珠翻的时候写的是“咖啡欧蕾(牛奶和咖啡各占一半的法式咖啡)和蛋糕”,而林少华翻译成“咖啡和汉堡包”。
ケーキ就是cake,这个我实在想不通,林少华先生为什么要把它翻成汉堡包?
2.滥用成语
P73:
……と老人はいかにも納得したように何度も肯いた。
林译:
“老人大彻大悟似的频频颔首”
可能是我的个人感觉,我觉得就是这种四字成语的大量出现,把村上作品弄得离它的基点越来越远了。
3.硬译
P75:
「料理がお上手なんですか?」と私は訊いた。
林译:
“‘擅长烹饪?‘我问。”
这里涉及一个日本人的语言习惯——省略主语。
其中一个原因是,对话双方都知情的情况下,主语会被自然省略。但是中文里这样的情况不那么多。
比如,日本人自我介绍时说“XXと申します。”
而不是“私はXXと申します。“
直译就是说“叫XX”,而不说“我叫XX”。他们把那个“我”省略掉。
上例也是。
对话背景是,我跟老头吃她孙女的做的三明治,老头说真好吃。然后我问了上面那句话。
直译是“做饭很拿手吗?”我问。
这里有两种可能:
一是我问老人,您做饭很拿手吗。
一是我问老人,您孙女做饭很拿手吗。
看下文可知,是后者。
这个在日语的语境下,看起来很自然,但是换成中文就不自然。如果想表达清楚,肯定要补上那些被省略掉的东西才行。
即:
“她做饭很拿手吗?”我问他。
4.错译
P71:
そのサンドウィッチは私の定めた基準線を軽くクリアしていた。
林译:
这次的三明治刚好触及我既定的标准线。
我觉得错的有些离谱。
村上的意思是,我对三明治很挑剔,但是这个三明治很好吃,轻松的过了我定的标准线。
而林的译文——“刚好触及标准线”表达的意思是,刚好达标,勉强及格。
目前刚看了百页不到,顺手挑了这几个小纰漏。大漏洞说起来比较麻烦,就不赘言了。
最后再说一点不满。
刚才提到的那本关于翻译讨论会的书里,附了林少华先生关于“村上文学在中国”的一个小报告。
第一句话就是“春树说啊……”
吓了我一跳。
怎么说呢,我觉得他有点拿跟村上的私人交情当令箭。
毕竟是公众场合,你跟村上私交再好也不要这么直呼其名。
这好歹是个国际性质的交流会,所有人都叫“村上春树”为“村上春树先生”或者“村上先生“,你来个“春树”。
就好像曹雪芹研究会上,有人一口一个“雪芹”的叫着一样。
当然我这个比喻有点不恰当。但大抵是这么个感觉。
东京大学的藤井省三教授对林少华先生的翻译有过一些指摘。
林少华本人对此似乎不大接受。
他有很多地方是明显的误译。这个是应该要承认的。
我觉得,做一个翻译,出错是情有可原,遇到批评意见虚心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才是应有的态度,这样也能更好的磨练自己的技术。
而林少华先生显然对自己的技术太有信心了,以至于觉得自己就是权威,别人说不得了。固步自封,似乎总不是什么好事情。
以上。
前阵子打印了赖明珠和林少华的《挪威的森林》的开头部分,对照着原文看,看得有点累。
总体感觉是,可能与台湾文学特色有关,赖明珠的有些语言表达欠锤炼,但是基本上符合村上春树的原著。或者说村上春树的写作方式正好是台湾通俗小说式的口语化,所以,赖明珠再啰嗦些也不至于太走样。
而相比之下,林少华的翻译,一是滥用成语,二是误译太多,三是个人创作的部分比较多,基本上已经把村上春树弄走样了。
懂行的或是研究日语以及日本文学的行家都会跟我说,看村上春树还是看原著的好。
我觉得,一个外文作品,明明有了中文译本,却还被认为是“要想看它还是去看原著的好“的话,那就是那个中文译本的失败。
随便选一些林少华的存在问题的译文。
“随便选”是因为,我个人认为,有问题的地方太多了,说每段有一个吧,那是冤枉林少华了,要说每页有一个吧,那肯定得漏掉一些。
对比的两个版本:
a.讲谈社03年出的村上春树的日文版
b.百度文库扒拉到的林少华版(因为是电子版,可能有错,望指正)
1.外来语的错译
原版P54:
「できればポットに入った熱いブラック・コーヒーと氷水を用意してください」
林版:
"方便的话,请准备一壶浓些的热咖啡和冰镇白水"
"熱いブラック・コーヒー"是指"热的黑咖啡"
ブラック・コーヒー就是black coffee。不加糖和奶的那种。
而不只是浓的咖啡。
当然,这个不是严重级别的外来语错译。
日本出的那本集结了有关村上作品翻译讨论会内容的书里,序言部分就提到了一个,因为日语里很多外来语是直接模仿外语的音译,所以其他国家的译者翻译起来颇费功夫,比如村上写“カフェオレとケーキ”,赖明珠翻的时候写的是“咖啡欧蕾(牛奶和咖啡各占一半的法式咖啡)和蛋糕”,而林少华翻译成“咖啡和汉堡包”。
ケーキ就是cake,这个我实在想不通,林少华先生为什么要把它翻成汉堡包?
2.滥用成语
P73:
……と老人はいかにも納得したように何度も肯いた。
林译:
“老人大彻大悟似的频频颔首”
可能是我的个人感觉,我觉得就是这种四字成语的大量出现,把村上作品弄得离它的基点越来越远了。
3.硬译
P75:
「料理がお上手なんですか?」と私は訊いた。
林译:
“‘擅长烹饪?‘我问。”
这里涉及一个日本人的语言习惯——省略主语。
其中一个原因是,对话双方都知情的情况下,主语会被自然省略。但是中文里这样的情况不那么多。
比如,日本人自我介绍时说“XXと申します。”
而不是“私はXXと申します。“
直译就是说“叫XX”,而不说“我叫XX”。他们把那个“我”省略掉。
上例也是。
对话背景是,我跟老头吃她孙女的做的三明治,老头说真好吃。然后我问了上面那句话。
直译是“做饭很拿手吗?”我问。
这里有两种可能:
一是我问老人,您做饭很拿手吗。
一是我问老人,您孙女做饭很拿手吗。
看下文可知,是后者。
这个在日语的语境下,看起来很自然,但是换成中文就不自然。如果想表达清楚,肯定要补上那些被省略掉的东西才行。
即:
“她做饭很拿手吗?”我问他。
4.错译
P71:
そのサンドウィッチは私の定めた基準線を軽くクリアしていた。
林译:
这次的三明治刚好触及我既定的标准线。
我觉得错的有些离谱。
村上的意思是,我对三明治很挑剔,但是这个三明治很好吃,轻松的过了我定的标准线。
而林的译文——“刚好触及标准线”表达的意思是,刚好达标,勉强及格。
目前刚看了百页不到,顺手挑了这几个小纰漏。大漏洞说起来比较麻烦,就不赘言了。
最后再说一点不满。
刚才提到的那本关于翻译讨论会的书里,附了林少华先生关于“村上文学在中国”的一个小报告。
第一句话就是“春树说啊……”
吓了我一跳。
怎么说呢,我觉得他有点拿跟村上的私人交情当令箭。
毕竟是公众场合,你跟村上私交再好也不要这么直呼其名。
这好歹是个国际性质的交流会,所有人都叫“村上春树”为“村上春树先生”或者“村上先生“,你来个“春树”。
就好像曹雪芹研究会上,有人一口一个“雪芹”的叫着一样。
当然我这个比喻有点不恰当。但大抵是这么个感觉。
东京大学的藤井省三教授对林少华先生的翻译有过一些指摘。
林少华本人对此似乎不大接受。
他有很多地方是明显的误译。这个是应该要承认的。
我觉得,做一个翻译,出错是情有可原,遇到批评意见虚心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才是应有的态度,这样也能更好的磨练自己的技术。
而林少华先生显然对自己的技术太有信心了,以至于觉得自己就是权威,别人说不得了。固步自封,似乎总不是什么好事情。
以上。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