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逼的周国平

这本《人与永恒》07年3月3日买来了以后大约读过三次或者说三个阶段。买来的时候初读,两年后二读,昨天晚上算三读了。每次翻开周国平的文字就两个感觉:意识的倾卸,意识的不安。昨天晚上小读了三四十分钟,终于敢确定,原来周国平一直在装逼(至少写这本随笔的时候是)。
装逼并不等于做坏事。装逼是北方方言,泛指违反本性故作姿态或者即便无法做到,也要做出姿态的一种行为(资料来源:互联网)。我说周国平装逼也并不是说他道德缺失什么的,只是觉得他的文字有过度概括的倾向,此谓装逼。
以这本随笔为例,过度概括有三点:翻到目录可以看到这本随笔涉及“人”“自然和生命”“爱”等26个主题,以1987年的周国平,来论述这么多主题是不是太犯难了?
第二个过度概括是语句的组织上,以随便截取的几段话为例。“只有朴素的东西才能真正打动心灵。浮夸的东西只会扰乱心灵。”“女人的聪明在于能欣赏男人的聪明。男人是孤独的,在孤独中创造文化。女人是合群的,在和群众传播文化。”“近了,会厌倦。远了,会陌生。不要走近我,也不要离我远去......” 周国平在想表达一种情感的时候总是喜欢拿一种跟这种情感相反的情感来做对比。朴素&浮夸;男人&女人;孤独&合群;近了&远了。 这种对比的修辞读起来也许会非常顺口,但太顺了却会造成很多假象。我感受到了朴素的美,为什么非得说浮夸丑? 男人再孤独也是社会性动物,女人再合群也想拥有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远了近了,大概是我自己的问题吧,我想。
第三个过度概括属于气质上的,这属于自己经验所得。在写随笔的时候用到的是直觉,周国平自己好像也经常这么说。直觉让我直接知觉到对象的存在,但是我不能感受她抚摸她。所以在读周国平文字的时候经常会有这种感觉“意识的倾卸”,刹那间我把对象直接把握住了,但这种把握却让我的内心隐隐感受到了某种不安,因为这过程中没能参杂进一点情感。没有情感有没有办法判断。
基于这三个层次的过度概括,我觉得那个时候的周国平是很装逼的。当然人家写随笔是写给自己看的,本来就不打算发表,对自己装逼又有何不可? 更进一层,作为曾经的他的读者,我觉得装逼或许会让别人对我不爽,但事实是有几个人愿意在这方面装逼? 观念上装逼几乎没有人会来欣赏你,更不可能拿来把妹,这样的装逼与真正的装逼精神不见得相符吧。另外,装逼是有夸大的成分,但这个过程总是一个学习的开端,能有几个人在一开始就能很好的把握住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呢?
结束:
只是以后我不会是周国平的读者了,我觉得现在的我已经超越1987年那个他的感受了。
装逼并不等于做坏事。装逼是北方方言,泛指违反本性故作姿态或者即便无法做到,也要做出姿态的一种行为(资料来源:互联网)。我说周国平装逼也并不是说他道德缺失什么的,只是觉得他的文字有过度概括的倾向,此谓装逼。
以这本随笔为例,过度概括有三点:翻到目录可以看到这本随笔涉及“人”“自然和生命”“爱”等26个主题,以1987年的周国平,来论述这么多主题是不是太犯难了?
第二个过度概括是语句的组织上,以随便截取的几段话为例。“只有朴素的东西才能真正打动心灵。浮夸的东西只会扰乱心灵。”“女人的聪明在于能欣赏男人的聪明。男人是孤独的,在孤独中创造文化。女人是合群的,在和群众传播文化。”“近了,会厌倦。远了,会陌生。不要走近我,也不要离我远去......” 周国平在想表达一种情感的时候总是喜欢拿一种跟这种情感相反的情感来做对比。朴素&浮夸;男人&女人;孤独&合群;近了&远了。 这种对比的修辞读起来也许会非常顺口,但太顺了却会造成很多假象。我感受到了朴素的美,为什么非得说浮夸丑? 男人再孤独也是社会性动物,女人再合群也想拥有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远了近了,大概是我自己的问题吧,我想。
第三个过度概括属于气质上的,这属于自己经验所得。在写随笔的时候用到的是直觉,周国平自己好像也经常这么说。直觉让我直接知觉到对象的存在,但是我不能感受她抚摸她。所以在读周国平文字的时候经常会有这种感觉“意识的倾卸”,刹那间我把对象直接把握住了,但这种把握却让我的内心隐隐感受到了某种不安,因为这过程中没能参杂进一点情感。没有情感有没有办法判断。
基于这三个层次的过度概括,我觉得那个时候的周国平是很装逼的。当然人家写随笔是写给自己看的,本来就不打算发表,对自己装逼又有何不可? 更进一层,作为曾经的他的读者,我觉得装逼或许会让别人对我不爽,但事实是有几个人愿意在这方面装逼? 观念上装逼几乎没有人会来欣赏你,更不可能拿来把妹,这样的装逼与真正的装逼精神不见得相符吧。另外,装逼是有夸大的成分,但这个过程总是一个学习的开端,能有几个人在一开始就能很好的把握住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呢?
结束:
只是以后我不会是周国平的读者了,我觉得现在的我已经超越1987年那个他的感受了。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