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评论(1)------截止至第五章

在不久本人在豆瓣的“我说”这一应用上写了这么一句话,为了和本书内容向一致,不如您去看链接--http://www.douban.com/note/136798992/在那个页面上可以通往“我的日记”,“我的日记”可以通往“我的页面”,然后再通往关注我的人以及我关注的人之链接。哇哦,如果有这么一个人,他的注意力就完全地发散了。
抽离这本书前五章利用各种高明手段,以及人类的超级功能---推理,想说的就是如下内容:我们从书本上的线性思考转为如今的碎片式思考,互联网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取而代之逐渐丧失的深度思考能力,换来的是对即时信息(很显著的例子:微博正在取代搜索引擎)的重视,我们更善于处理手头上的事物,到底对人类是好事还是坏事。
有这么一群人开始探讨承载信息的介质,是多么欣慰的一件事,因为在以前的一篇评论中我也触及到了(http://movie.douban.com/review/2959224/),很可惜没有深入下去,那就是这些媒介对人思维方式的影响。这本书很巧妙地绕开主题,而是通过神经学、时钟和地图、纸和印刷术对人思维的影响慢慢地将读者引向相信互联网确实影响了人类的思维和大脑神经细胞一样。这种推理没有明写,但它是吸引读者到他那一方去的强大磁石。本人是个怀疑论者,所以理所因当地怀疑了一番。
但是在这本书还没有说服我为止,我的确同意,互联网和经济节奏的影响将很多人的思维停留在浅滩上,比如在通过可以上网电脑看电子书,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超过三十分钟;而忙碌的时候,一张恶搞图片比一张达芬奇的名作更具有吸引力。我仍然秉持着工具论这一观点:互联网对智识成熟的人来说,只是一个强化行为的工具。为什么呢?容易分散精力的人面对到处都是超链接的页面会兴奋地强化分散精力这一行为;而强调效率的人却比较容易避开干扰信息,为最终目的服务。自然这一论断引出的就是,互联网对智识本不成熟的青少年的影响。我认为在没有引导的接触互联网的青少年中,思想停留在浅层次的人占据大多数。
当然,我们对互联网这种媒介已经无法选择,但可能引导它的方向,而这又取决于我们的价值评判标准:您更喜欢当歇洛克·福尔摩斯,还是迈克罗夫特·福尔摩斯?以及这个社会更加认同歇洛克·福尔摩斯,还是迈克罗夫特·福尔摩斯?
最后一段看不懂?那就请您再去分散您的注意力去百度或者google下吧~
抽离这本书前五章利用各种高明手段,以及人类的超级功能---推理,想说的就是如下内容:我们从书本上的线性思考转为如今的碎片式思考,互联网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取而代之逐渐丧失的深度思考能力,换来的是对即时信息(很显著的例子:微博正在取代搜索引擎)的重视,我们更善于处理手头上的事物,到底对人类是好事还是坏事。
有这么一群人开始探讨承载信息的介质,是多么欣慰的一件事,因为在以前的一篇评论中我也触及到了(http://movie.douban.com/review/2959224/),很可惜没有深入下去,那就是这些媒介对人思维方式的影响。这本书很巧妙地绕开主题,而是通过神经学、时钟和地图、纸和印刷术对人思维的影响慢慢地将读者引向相信互联网确实影响了人类的思维和大脑神经细胞一样。这种推理没有明写,但它是吸引读者到他那一方去的强大磁石。本人是个怀疑论者,所以理所因当地怀疑了一番。
但是在这本书还没有说服我为止,我的确同意,互联网和经济节奏的影响将很多人的思维停留在浅滩上,比如在通过可以上网电脑看电子书,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超过三十分钟;而忙碌的时候,一张恶搞图片比一张达芬奇的名作更具有吸引力。我仍然秉持着工具论这一观点:互联网对智识成熟的人来说,只是一个强化行为的工具。为什么呢?容易分散精力的人面对到处都是超链接的页面会兴奋地强化分散精力这一行为;而强调效率的人却比较容易避开干扰信息,为最终目的服务。自然这一论断引出的就是,互联网对智识本不成熟的青少年的影响。我认为在没有引导的接触互联网的青少年中,思想停留在浅层次的人占据大多数。
当然,我们对互联网这种媒介已经无法选择,但可能引导它的方向,而这又取决于我们的价值评判标准:您更喜欢当歇洛克·福尔摩斯,还是迈克罗夫特·福尔摩斯?以及这个社会更加认同歇洛克·福尔摩斯,还是迈克罗夫特·福尔摩斯?
最后一段看不懂?那就请您再去分散您的注意力去百度或者google下吧~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