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受困于资源的第三帝国?

纵贯曼斯坦因回忆录的一条主线,是他和希特勒关于德军战略方向与策略的争论。
曼斯坦因主张在大规模的机动战中,歼灭苏军的有生力量,无论是在进攻阶段,还是防御阶段,都不应拘泥于一城一地的得失(听上去很像毛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的策略)。
而希特勒始终强调战略物资的供应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北方瑞典的铁矿,南线罗马尼亚的油田(占领与死守克里木半岛,就是为了让罗马尼亚油田处于苏军轰炸机的作战半径之外),南线乌克兰的锰矿与煤矿,以及粮食和马,乃至高加索的油田。为了控制这些资源产地,他放弃了古德里安在中线战场的一路猛进,止步于莫斯科外围,分兵加强北线列宁格勒和南线基辅(古德里安)至克里木(曼斯坦因)的进攻节奏。在后期防守阶段,始终不肯接受曼斯坦因的建议,收缩南部乌克兰的战线,死守打消耗战,最终东线全线溃败。
我的问题是,乌克兰等地的战略资源,对于第三帝国到底有多重要? 是否没有这些资源,希特勒的战争机器就真的完全无法运转?曼斯坦因的先消灭苏军主力,然后自然而然占有资源的策略,能行得通吗?曼斯坦因称,他也无法确定到底谁的战略更正确,毕竟他只是前线的将军,而不能纵览经济与军事的全局。
不知道有没有专门研究第三帝国战争经济的著作?有知晓的豆油请赐教。
曼斯坦因主张在大规模的机动战中,歼灭苏军的有生力量,无论是在进攻阶段,还是防御阶段,都不应拘泥于一城一地的得失(听上去很像毛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的策略)。
而希特勒始终强调战略物资的供应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北方瑞典的铁矿,南线罗马尼亚的油田(占领与死守克里木半岛,就是为了让罗马尼亚油田处于苏军轰炸机的作战半径之外),南线乌克兰的锰矿与煤矿,以及粮食和马,乃至高加索的油田。为了控制这些资源产地,他放弃了古德里安在中线战场的一路猛进,止步于莫斯科外围,分兵加强北线列宁格勒和南线基辅(古德里安)至克里木(曼斯坦因)的进攻节奏。在后期防守阶段,始终不肯接受曼斯坦因的建议,收缩南部乌克兰的战线,死守打消耗战,最终东线全线溃败。
我的问题是,乌克兰等地的战略资源,对于第三帝国到底有多重要? 是否没有这些资源,希特勒的战争机器就真的完全无法运转?曼斯坦因的先消灭苏军主力,然后自然而然占有资源的策略,能行得通吗?曼斯坦因称,他也无法确定到底谁的战略更正确,毕竟他只是前线的将军,而不能纵览经济与军事的全局。
不知道有没有专门研究第三帝国战争经济的著作?有知晓的豆油请赐教。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