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不易言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因为一向喜欢民歌,童谣之类的文字,有一次摘下一篇《西湖景致六吊桥》:
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
柳浪闻莺听莺叫,三潭映月九曲桥。
雷峰塔,夕阳照,南屏晚钟当当敲。
花港观看五色鱼,苏堤亭下报春晓。
曲院风荷多雅景,双峰插云在洪春桥。
断桥残雪桥不断,平湖秋月月色好。
孤山赏梅放鹤亭,西泠桥边苏小小。
静寺看过游龙井,龙井回落到虎跑。
六和塔,十三层,湖心亭,水上漂。
飘过东来是钱王祠,飘过西来是岳王庙。
南面就是南高峰,北面就是北高峰。
昭庆寺外闹盈盈,飞来峰里空洞洞。
灵隐拜过如来佛,天竺再拜观世音。
这略带口语化歌谣,念来琅琅上口,很亲切,又异彩纷呈,把西湖景致道了个遍。只是不知道有没有配成乐使巷井儿童都会传唱。
西湖,毋庸多言,一个多美的名字,在任何人心中都是一处柔软的芳泽。袁石公所谓“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已然画出西湖三月。然而,我若去西湖走走,定要带上一本张宗子的《西湖梦寻》。
张岱生于绍兴,侨寓杭州,游冶于文人荟萃,丰饶富庶的江浙一带。年少繁华时期的精舍美婢,娈童鲜衣,美食烟火,骏马华灯,梨园歌舞,古董花鸟或许都以西湖作为依托,才更具情思,更显华美。
张岱对西湖太了解,太熟悉,一往情更深。而一支墨笔又多空灵隽秀,写下梦中旧时西湖,写下西湖北路、西路、中路、南路外加西湖外景。涵括各种名胜景观,祠堂,寺庙,佛塔•••历史传说还有历代相关诗文,诗歌中处处描尽钱塘繁华,烟柳画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游人自是趋之若鹜,那里始终是个热闹的地方。
然而比较喜欢张岱一位友人所写:余以为西湖本质自妙,浓抹固佳,淡妆更好,晴光艳潋,雨色涳濛,端然自在。
楼台池馆只是西子的锦衣鲜服,嫩柳夭桃乃西子之歌喉舞态。西子罢歌舞,去靓装,拔簪珥,解衣盘磅,恰如出浴之时,则是冰肌玉骨,最是动人。
张岱在《明圣二湖》中写道:自马臻开鉴湖,而由汉及唐,得名最早。后至北宋,西湖起而夺之,人皆奔走西湖,而鉴湖之淡远自不及西湖之冶艳也矣。至于湘湖,则僻处萧然,舟至罕至,故韵士高人无有齿及之者。
张岱有个弟友常把西湖比作美人,湘湖比作隐士,鉴湖比作神仙。
而张岱则不以为然,张岱觉得湘湖为处子,眠娗羞涩,犹及见其未嫁之时;而鉴湖为名门闺淑,可亲而不可狎;若西湖则为曲中名妓,声色俱丽,然倚门献笑,人人得而蝶褻之矣。
人人得而蝶褻,故人人得而艳羡;人人得而艳羡,故人人得而轻慢。
在春夏则热闹之,至冬则冷落矣;在花朝则喧哄之,至月夕则星散矣;在晴明则萍聚之,至雨雪则寂寥矣。
这一番话别出心裁,格调自高,更是道出了真谛,人人游西湖,却有几人解西湖性情、西湖风味。人人游西湖,却只取其热闹不赏其清幽。世间措大,何得易言游湖。
正如范景文《西湖》诗: 湖边多少游观者,半在断桥烟雨间。尽逐春风看歌舞,几人着眼看青山。
而最感怀的是序中张岱所言:“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
明亡后张岱所见的西湖是“及断桥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舞楼榭,如洪水湮没,百不存一矣。”
张岱为西湖而去,却不料眼前西湖远远不如梦中旧时西湖,只觉痛心,急急走避。至此后,只能梦中说梦,故创《西湖梦寻》,然何等苦涩。
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
柳浪闻莺听莺叫,三潭映月九曲桥。
雷峰塔,夕阳照,南屏晚钟当当敲。
花港观看五色鱼,苏堤亭下报春晓。
曲院风荷多雅景,双峰插云在洪春桥。
断桥残雪桥不断,平湖秋月月色好。
孤山赏梅放鹤亭,西泠桥边苏小小。
静寺看过游龙井,龙井回落到虎跑。
六和塔,十三层,湖心亭,水上漂。
飘过东来是钱王祠,飘过西来是岳王庙。
南面就是南高峰,北面就是北高峰。
昭庆寺外闹盈盈,飞来峰里空洞洞。
灵隐拜过如来佛,天竺再拜观世音。
这略带口语化歌谣,念来琅琅上口,很亲切,又异彩纷呈,把西湖景致道了个遍。只是不知道有没有配成乐使巷井儿童都会传唱。
西湖,毋庸多言,一个多美的名字,在任何人心中都是一处柔软的芳泽。袁石公所谓“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已然画出西湖三月。然而,我若去西湖走走,定要带上一本张宗子的《西湖梦寻》。
张岱生于绍兴,侨寓杭州,游冶于文人荟萃,丰饶富庶的江浙一带。年少繁华时期的精舍美婢,娈童鲜衣,美食烟火,骏马华灯,梨园歌舞,古董花鸟或许都以西湖作为依托,才更具情思,更显华美。
张岱对西湖太了解,太熟悉,一往情更深。而一支墨笔又多空灵隽秀,写下梦中旧时西湖,写下西湖北路、西路、中路、南路外加西湖外景。涵括各种名胜景观,祠堂,寺庙,佛塔•••历史传说还有历代相关诗文,诗歌中处处描尽钱塘繁华,烟柳画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游人自是趋之若鹜,那里始终是个热闹的地方。
然而比较喜欢张岱一位友人所写:余以为西湖本质自妙,浓抹固佳,淡妆更好,晴光艳潋,雨色涳濛,端然自在。
楼台池馆只是西子的锦衣鲜服,嫩柳夭桃乃西子之歌喉舞态。西子罢歌舞,去靓装,拔簪珥,解衣盘磅,恰如出浴之时,则是冰肌玉骨,最是动人。
张岱在《明圣二湖》中写道:自马臻开鉴湖,而由汉及唐,得名最早。后至北宋,西湖起而夺之,人皆奔走西湖,而鉴湖之淡远自不及西湖之冶艳也矣。至于湘湖,则僻处萧然,舟至罕至,故韵士高人无有齿及之者。
张岱有个弟友常把西湖比作美人,湘湖比作隐士,鉴湖比作神仙。
而张岱则不以为然,张岱觉得湘湖为处子,眠娗羞涩,犹及见其未嫁之时;而鉴湖为名门闺淑,可亲而不可狎;若西湖则为曲中名妓,声色俱丽,然倚门献笑,人人得而蝶褻之矣。
人人得而蝶褻,故人人得而艳羡;人人得而艳羡,故人人得而轻慢。
在春夏则热闹之,至冬则冷落矣;在花朝则喧哄之,至月夕则星散矣;在晴明则萍聚之,至雨雪则寂寥矣。
这一番话别出心裁,格调自高,更是道出了真谛,人人游西湖,却有几人解西湖性情、西湖风味。人人游西湖,却只取其热闹不赏其清幽。世间措大,何得易言游湖。
正如范景文《西湖》诗: 湖边多少游观者,半在断桥烟雨间。尽逐春风看歌舞,几人着眼看青山。
而最感怀的是序中张岱所言:“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
明亡后张岱所见的西湖是“及断桥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舞楼榭,如洪水湮没,百不存一矣。”
张岱为西湖而去,却不料眼前西湖远远不如梦中旧时西湖,只觉痛心,急急走避。至此后,只能梦中说梦,故创《西湖梦寻》,然何等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