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诀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连城诀》可谓金庸作品中的一个异数,它并不是以讲述主人公练成绝技神功的离奇经历为主,也没有对江湖儿女间爱恨情仇的浓墨重彩。它描写的是江湖群豪争夺一座价值连城的神秘宝库的故事,集中展示了贪欲所导致的人性严重变态。书中的主人公狄云因为生性质朴,屡被冤枉欺骗,命运悲苦。《连城诀》虽然没有金庸其他小说的豪迈大气,但它情节曲折,技法圆熟,让人不忍卒读。
本书以主人公狄云的被冤的命运,推动两条故事主线的发展,这两条主线都是着力展现江湖尔虞我诈,人性丑恶的主题。其主线讲述狄云师父和师叔师伯争夺《连城诀》。所谓“连城诀”,就是这座宝库地理位置的密码,它隐藏在一套唐诗剑谱中。在寻找宝藏的过程中,各方势力为得到连城诀不择手段,圈套中见圈套、阴谋中又有阴谋,人性之恶展现得淋漓尽致。
书中的狄云和戚长发让我想到《笑傲江湖》的令狐冲和岳不群,同样是阴险狡诈的师父和正直善良的徒弟。不过戚长发却还未达到岳不群“伪君子”的境界,只有徒弟和女儿被他的表面所欺,江湖人则送他“铁锁横江”的绰号:他这外号的表面上的意思是他武功了得,善于守御,敌人攻不进他门户;而事实上的意思是这戚长发聪明机变,厉害之极,只要是谁惹上了他,他一定挖空心思的报复,叫人好似一艘船在江心涡漩中乱转,上也上不得,下也下不得。阴险狡诈可见一斑。
不过,戚长发的奸诈狠毒可不输于岳不群,下场也与之殊途同归。戚长发表面上是个大字识不得几个的老实乡下人,事实上他的心机深不可测,当年他与二位师兄联手狙杀自己的师傅梅念笙,夺得隐藏了宝藏秘密的连城诀,而三人又互不相信,但最后还是被他夺得秘本。他对任何人都不相信,包括自己的亲生女戚芳和徒弟狄云,传给他们完全错误的剑法。众人发现大宝藏时,戚长发突遭师弟万震山的偷袭。而在危急关头出手救了师父性命的狄云,反又险些被戚长发所刺杀。不过机关算尽的戚长发最终被自己的贪欲所害,也算是恶有恶报了。
忠厚善良的狄云一直被自己所尊敬的师父所蒙骗,狄云比起令狐冲来,少了几分机变洒脱,多了几分木讷敦厚,甚至有些愚忠。当他知道自己的师父是个阴险狡诈之人时,他竟宽慰自己:“不过他一直对待我很好,骗了我也没什么。”甚至对于言达平,虽然知道当年他传授自己三招绝技是别有用心,但狄云还是顾念着“我总是受过他的恩惠”,在言达平就要死在万震山的剑下时,出手救了他。
戚长发的女儿戚芳是书中另一个善良之人(跟岳灵珊也有点像)。她即使知道了自己的父亲、丈夫和公公的阴谋,见到万圭时心又软了。毕竟数年的夫妻感情,绝不单单是善恶二字就能撇清的,她甚至认为万圭的这些陷害狄云的阴险毒辣手段,“终究是为了爱我”,她因此又原谅了万圭。但万圭对她却是歹毒无情。她忍心不下,在逃离魔掌后又回去救自己的丈夫,万圭却恩将仇报,刺死了她,她的软弱善良害苦了她。戚芳的善良更是彰显了万家父子的歹毒无耻。
在这条主线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万震山鬼砌墙一段戏。恶人耍阴谋诡计,要伪装自己,白天把自己的真面目藏起来,戴上一副假面具骗人,睡梦中潜意识将内心压抑的种种的充分地释放出来,所以睡梦中会起来鬼砌墙。戚芳看到这一幕,不禁心惊胆战:他做了这件坏事,心中不安,得了离魂病,睡梦里也会起身砌墙。万震山将尸身砌在墙中,藏尸灭迹,如此卑鄙阴险的方法在他看来却是天才的杰作。道貌岸然的他只有在睡梦中,才能将这得意之作一遍又一遍表演出来。这奸贼……这奸贼居然会心中不安……那才真奇怪了。不,他不是心中不安,他是十分得意,这砌墙的事,不知不觉的要做了一次又一次……刚才他梦中砌墙,不是一直在微笑么?”金庸刻画万震山以作恶为荣、心理阴暗的这一段鬼砌墙的戏,看得人毛骨悚然,可谓神来之笔。
本小说的副线则在狄云逃出狱后插入。狄云逃出狱后遇血刀老祖和水笙,被误认为是采花淫贼而遭江湖正义之士追杀,卷入雪毂中和“落、花、流、水”四侠大战。这条线跟藏宝密笈《连城诀》没有太大干系,主要是借主人公的视角来密集地呈现人性之恶。但与夺宝的主线相比,作者在这条支线中成功地刻画了两个深入人心的大恶人形象。他们的出现使小说更具可读性,更加精彩纷呈。
小说中第一大恶人血刀老祖,被称作邪派第一高手。孔庆东说他坏得顶天立地!而跟十恶不赦的血刀老祖相比,“落、花、流、水”四侠中花铁杆由侠到恶的转变,进一步揭示了人性光鲜亮丽下的丑恶。本为大侠的花铁杆误杀了义弟刘乘风后,心神大受激荡,平生豪气霎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再受血刀僧大加折辱之后,数十年来压制在心底的种种卑鄙龌龊念头,突然间都冒了出来,彻底地沦为了一个卑鄙无耻之徒。他抢夺侄女水笙的马匹,吃兄弟的尸体,甚至最后在离谷时,为了不让自己的种种丑事暴露,他还不惜污蔑水笙的清白。一代大侠最终沦为大奸大恶的人物,金庸将这一变化揭示得极其深刻和真实。
小说末,众人终于发现了宝藏,然而当年藏宝的皇帝怕魏兵抢劫,因此在珠宝上涂了毒药。那些抢宝的贪欲之人都因此一命呜呼了。他们曾经为得到宝藏徒弑师、父杀女、夺人妻、害友命,师兄弟反目成仇。老实憨厚的狄云实在想不明白:“一个人世上什么亲人都不要,不要师父、师兄弟、徒弟,连亲生女儿也不顾,有了价值连城的大宝藏又有什么快活?”
小说最初刊登在《明报》上时,名为“素心剑”,待作者整理书稿出版时,改名为“连城诀”。作者最初以记叙主人公命运为主(“素心剑”大概是指狄云心中无贪欲,和戚芳叫他“空心菜”是同意),后来则旨为体现人性中贪婪丑恶的一面。本书围绕大宝藏,展现了太多的卑鄙和丑恶,这世上尽是奸诈阴险和彼此的欺骗。而在这贪欲丑恶中,本性善良质朴的主人公却一再被冤,命运悲苦。读下来让人有股悲愤之气。还好,金庸在小说末给了读者一点希冀和温暖:当狄云他回到了藏边的雪谷,来到了昔日的山洞前,意外地发现水笙在那里等他:“我等了你这么久!我知道你终于会回来的。”
本书以主人公狄云的被冤的命运,推动两条故事主线的发展,这两条主线都是着力展现江湖尔虞我诈,人性丑恶的主题。其主线讲述狄云师父和师叔师伯争夺《连城诀》。所谓“连城诀”,就是这座宝库地理位置的密码,它隐藏在一套唐诗剑谱中。在寻找宝藏的过程中,各方势力为得到连城诀不择手段,圈套中见圈套、阴谋中又有阴谋,人性之恶展现得淋漓尽致。
书中的狄云和戚长发让我想到《笑傲江湖》的令狐冲和岳不群,同样是阴险狡诈的师父和正直善良的徒弟。不过戚长发却还未达到岳不群“伪君子”的境界,只有徒弟和女儿被他的表面所欺,江湖人则送他“铁锁横江”的绰号:他这外号的表面上的意思是他武功了得,善于守御,敌人攻不进他门户;而事实上的意思是这戚长发聪明机变,厉害之极,只要是谁惹上了他,他一定挖空心思的报复,叫人好似一艘船在江心涡漩中乱转,上也上不得,下也下不得。阴险狡诈可见一斑。
不过,戚长发的奸诈狠毒可不输于岳不群,下场也与之殊途同归。戚长发表面上是个大字识不得几个的老实乡下人,事实上他的心机深不可测,当年他与二位师兄联手狙杀自己的师傅梅念笙,夺得隐藏了宝藏秘密的连城诀,而三人又互不相信,但最后还是被他夺得秘本。他对任何人都不相信,包括自己的亲生女戚芳和徒弟狄云,传给他们完全错误的剑法。众人发现大宝藏时,戚长发突遭师弟万震山的偷袭。而在危急关头出手救了师父性命的狄云,反又险些被戚长发所刺杀。不过机关算尽的戚长发最终被自己的贪欲所害,也算是恶有恶报了。
忠厚善良的狄云一直被自己所尊敬的师父所蒙骗,狄云比起令狐冲来,少了几分机变洒脱,多了几分木讷敦厚,甚至有些愚忠。当他知道自己的师父是个阴险狡诈之人时,他竟宽慰自己:“不过他一直对待我很好,骗了我也没什么。”甚至对于言达平,虽然知道当年他传授自己三招绝技是别有用心,但狄云还是顾念着“我总是受过他的恩惠”,在言达平就要死在万震山的剑下时,出手救了他。
戚长发的女儿戚芳是书中另一个善良之人(跟岳灵珊也有点像)。她即使知道了自己的父亲、丈夫和公公的阴谋,见到万圭时心又软了。毕竟数年的夫妻感情,绝不单单是善恶二字就能撇清的,她甚至认为万圭的这些陷害狄云的阴险毒辣手段,“终究是为了爱我”,她因此又原谅了万圭。但万圭对她却是歹毒无情。她忍心不下,在逃离魔掌后又回去救自己的丈夫,万圭却恩将仇报,刺死了她,她的软弱善良害苦了她。戚芳的善良更是彰显了万家父子的歹毒无耻。
在这条主线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万震山鬼砌墙一段戏。恶人耍阴谋诡计,要伪装自己,白天把自己的真面目藏起来,戴上一副假面具骗人,睡梦中潜意识将内心压抑的种种的充分地释放出来,所以睡梦中会起来鬼砌墙。戚芳看到这一幕,不禁心惊胆战:他做了这件坏事,心中不安,得了离魂病,睡梦里也会起身砌墙。万震山将尸身砌在墙中,藏尸灭迹,如此卑鄙阴险的方法在他看来却是天才的杰作。道貌岸然的他只有在睡梦中,才能将这得意之作一遍又一遍表演出来。这奸贼……这奸贼居然会心中不安……那才真奇怪了。不,他不是心中不安,他是十分得意,这砌墙的事,不知不觉的要做了一次又一次……刚才他梦中砌墙,不是一直在微笑么?”金庸刻画万震山以作恶为荣、心理阴暗的这一段鬼砌墙的戏,看得人毛骨悚然,可谓神来之笔。
本小说的副线则在狄云逃出狱后插入。狄云逃出狱后遇血刀老祖和水笙,被误认为是采花淫贼而遭江湖正义之士追杀,卷入雪毂中和“落、花、流、水”四侠大战。这条线跟藏宝密笈《连城诀》没有太大干系,主要是借主人公的视角来密集地呈现人性之恶。但与夺宝的主线相比,作者在这条支线中成功地刻画了两个深入人心的大恶人形象。他们的出现使小说更具可读性,更加精彩纷呈。
小说中第一大恶人血刀老祖,被称作邪派第一高手。孔庆东说他坏得顶天立地!而跟十恶不赦的血刀老祖相比,“落、花、流、水”四侠中花铁杆由侠到恶的转变,进一步揭示了人性光鲜亮丽下的丑恶。本为大侠的花铁杆误杀了义弟刘乘风后,心神大受激荡,平生豪气霎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再受血刀僧大加折辱之后,数十年来压制在心底的种种卑鄙龌龊念头,突然间都冒了出来,彻底地沦为了一个卑鄙无耻之徒。他抢夺侄女水笙的马匹,吃兄弟的尸体,甚至最后在离谷时,为了不让自己的种种丑事暴露,他还不惜污蔑水笙的清白。一代大侠最终沦为大奸大恶的人物,金庸将这一变化揭示得极其深刻和真实。
小说末,众人终于发现了宝藏,然而当年藏宝的皇帝怕魏兵抢劫,因此在珠宝上涂了毒药。那些抢宝的贪欲之人都因此一命呜呼了。他们曾经为得到宝藏徒弑师、父杀女、夺人妻、害友命,师兄弟反目成仇。老实憨厚的狄云实在想不明白:“一个人世上什么亲人都不要,不要师父、师兄弟、徒弟,连亲生女儿也不顾,有了价值连城的大宝藏又有什么快活?”
小说最初刊登在《明报》上时,名为“素心剑”,待作者整理书稿出版时,改名为“连城诀”。作者最初以记叙主人公命运为主(“素心剑”大概是指狄云心中无贪欲,和戚芳叫他“空心菜”是同意),后来则旨为体现人性中贪婪丑恶的一面。本书围绕大宝藏,展现了太多的卑鄙和丑恶,这世上尽是奸诈阴险和彼此的欺骗。而在这贪欲丑恶中,本性善良质朴的主人公却一再被冤,命运悲苦。读下来让人有股悲愤之气。还好,金庸在小说末给了读者一点希冀和温暖:当狄云他回到了藏边的雪谷,来到了昔日的山洞前,意外地发现水笙在那里等他:“我等了你这么久!我知道你终于会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