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从文自传》
这虽然只是一个轮廓,但那地方一切情景,却浮凸起来,仿佛可用手去摸触。
——《我所生长的地方》
读沈从文最初的印象,仍是来自《边城》,前后读了三遍,每一次都怀着竟似初读的感动心情读完。记不错的话,大概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时正是刚识了字懂点事的年岁,于是开始致力于将家中的两大书柜里的书全看一遍,便是那时读了沈从文的小说集子,当时似乎还是和苏童的集子一并看的,以至于后来还常把两人写的故事弄混,过了许多年后才明白这两个人的风格相差到哪里去了。不过当然,那时是不大能看懂的,只记得他写洪水来时,人们站在高处看大水冲没了房子的场景,又记得他写小河边灯火通明的热闹夜晚里,间或似乎出现了几只大鹅,还有,还记得翠翠梦里的虎耳草,想那应是长得怎样可爱的一种小草,竟似虎的耳朵么?
再后来就是初中升高中的那个暑假,住在湖南的奶奶家里,我至今仍最喜欢那个简陋的小小的家,背后是几株遮天的大树,夏日里蝉鸣鸟叫,和着风扇吱吱呀呀的响声,每个日子皆缓慢而悠长地来去。闲时我便捧了沈从文的小说,坐在阳台边上的小凳子上看,那时间在夏日的阳光和绿荫中而格外宁静。我便仿佛倾尽了全部的心情去读那美丽的故事,时时盈着满眶的泪水。也不是情节有多感人,也不是语言多凄哀,只觉得太美太美,从未有什么文字曾带给我这样清澈动人的感受,是连梦都包裹不住的温柔的光,让人禁不住流泪。
近来因上张新颖老师的精读课,方才读了《从文自传》和《湘行书简》连同沈从文经由《湘行书简》改写而成的《湘行散记》一并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幸而是今日才读,若是以过去的幼稚心性,早先读了也许未必觉得很好。那日读着《湘行书简》,忍不住发信息与好友说:“读沈从文与张兆和的书信,竟比边城写得还好。甚是温暖。”
那么,且听我一个一个道来吧。
与《边城》那种温柔清新,美得让人连呼吸都要轻轻的唯恐惊醒梦中人的感受不同,《从文自传》是很有意思的一部作品,写沈从文从出生到二十岁的种种奇异经历,用沈先生自己的话说是一本“顽童自传”。语言上不似《边城》那样晶莹,只是平淡却有深意的叙事。
我一面阅读一面惊喜地发现,他的言语、想法,他的朋友和他走过的路,以及他用目光所触及的世间万物,都极能引起我心中强烈的共鸣——这就是我所喜欢的人和世界呀。浑然天成,质地清新,与时间的长河岁月的消长融化在一块儿,那样真切,那样自由,那样无拘无束异想天开,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温和快乐的心境,而没有一丝一毫虚伪陈腐之气。他的经历,他的心灵,他的笔,让我觉得这仿佛是奉了上天旨意的一个人,他写的全是这平凡的世界之中最美丽的秘密。
读这本小书时,我忽而想起十五岁第一次进藏时,我一个人坐在车窗边看火车穿过辽阔的藏北大草原,那时心中强烈地希望自己是一个临风而歌的牧童,生在这个伸手便能触到云朵的土地上,日出时与老祖母一起诵经祈祷,日落时在草原上策马而行,唱着嘹亮的牧歌呼唤自家的牛羊,可遇见许多豪侠有趣的人,又可经历许多惊心动魄的险境。于是我便忽然觉得自己是多么可怜的人,生在虚浮的城市里,只能徒然抱着书本去想象。
当然这份想法中,多少包含了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不切实际痴人说梦的成分,然而那个十五岁的少年,却在五年后读着从文自传,惊喜地发觉那份渴望的心情一直被那场长长旅途中的美丽回忆小心地包裹着,丝毫不曾在热切的心中减退半分。
沈从文在书中讲他还在当兵时,随一队人马从湖南边境的茶峒到贵州边境的松桃,又到四川边境的秀山,一共走了六天,晚上落店时因为人太多了一点,前站总无法分配众人的住处,各人便各自找寻住处,他有时同四人睡在屋外的稻草积上,半夜里还可看流星在蓝空中飞。“一切生活当时看来都并不使人难堪,这类情形直到如今还不会使我难堪。我最烦厌的就是每天睡在同样一张床上,这分平凡处真不容易忍受。到现在,我不能不躺在同一样床上睡觉了,但做梦却常常睡到各种新奇地方去,或回复到许多年以前曾经住过的地方去。”
莫名其妙地,这段不起眼的记叙竟是我在整本书中印象最深的内容之一,大概既是因为这段描述给予我想象中的画面太美,且因为我正也是睡前枕着柔柔的夜里的灯读到的,便在我心里激起了太过强烈的相同感受。
我又何尝不是如此。云游时跋山涉水,夜里躺在异乡的床上,什么认床的癖好都全消失了,就算是夜行的长途大巴里窄小逼仄的卧铺上也比睡在家中还要香甜。不愿被安放在秩序的规则里,倒宁愿时时走在路上,看这神奇的世界里样样崭新的事物,看他乡的生活,看生命在日光下用力地呼吸,看那些世上比多少小说还精彩的传奇人物,便觉得感动觉得满足,哪怕日子有再多艰险。
如我最爱读的毛姆,在那本我最喜欢的《月亮与六便士》中说:“这种安详宁静的快乐好像有一种叫我惊惧不安的东西。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只要在我的生活中能有变迁——变迁和无法预见的刺激,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满步的海滩的。”
我感觉读《从文自传》便如亲历一场奇异的旅途,那些新奇的人和事,那些日月星辰中的点点滴滴,在一副淡淡的笔墨中逐渐荡开去。他便仿佛是代替我去那个时间那个地方,看了那么多可爱的人生,他写各地的种种住家商铺,讲河街上的小茶馆,讲来来往往的买卖人,讲坐在门前的妇女大哭乱骂,讲几个闲汉如何张了嘴看卖艺人在街头唱木头人戏,到收钱时又一哄而散。这琐琐碎碎的记叙,却不知为何让我十分感动。我读着但也仿佛不是在读着,而是用眼睛真真切切地看见了那条灯火灿烂的河边街市,那停满了渡船的码头,那敲着竹梆的卖糕人,和打着小锣鼓的卖糖人。在他平静的语气中,含着深深的感情,似乎不需要什么词语去抒发去惹人注意,便自然而然地流到人心里去了。
他说:“我到这街上来来去去,看这些人如何生活,如何快乐又如何忧愁,我也就仿佛同样得到了一点生活意义。”他又说:“我虽然已经好像一个读书人了,可是事实上一切精神却更近于一个兵士,到他们身边时,我们谈到的问题,实在比我到一个学生身边时可谈的更多。就现在说来,我同任何一个下等人就似乎有很多方面的话可谈,他们那点感想,那点希望,也大多数同我一样,皆从实生活取证来的。可是若同一个大学教授谈话,他除了说说书本上学来的那一套新的以外,就是说从报纸上得来的他那一份感想,对于个人生命的构成,总似乎缺少一点什么似的。可交换的意见,也就很少很少了。”
于是,沈从文用他的生活在写,而他写的全是他在“大书”中学到见到想到的,他直接地从宇宙从人生中得到了这许多传奇,这许多真实的感受,而不似许多只爱旁征博引掉书袋的读书人,因而他写的散文也好小说也好,都仿佛有一股奇异而真纯的清香,带着早春露水的味道。可那些只懂从各种书籍中摘些前人意见的学问人(当然大概也包括我)殊不知自己在“小书”中只看到了那样一方窄小的世界,而甚或还天真地以为这便是全部的宇宙和真实的人生了,沾沾自喜地认为自己有这满脑子书本底子是多么了不起的事。那点迂阔狂妄的神态,叫人看了多可怜呢。
沈从文如同一个永远的孩童,惊喜地张望这世界一切新奇,敏锐地感知着四时消长,怀了一份温柔的心情看在这人间来来去去的平凡人们,如何热热闹闹地活了一场,最后埋在土里腐了烂了,相续成历史的河中的一点流动的水纹。所有平凡世界的声响色彩,以及所有人努力得来的那份生活,都让他无尽地感动。
这和查尔斯兰姆多么像,那个身世艰辛却最喜欢坐在街头看人潮来来往往,看世界如何运行不止,看人间剧目纷呈,而这些曾让他怎样感动得一次次热泪盈眶。他在命运中受尽摧折,然而只是怀着柔和的心情哭着笑着看淡了一切,丝毫没有怀疑自己对这世间众人的爱。
我是多么喜欢这样的人。
想来,《从文自传》中还有一段话格外打动我。那是沈从文已随了部队到了川东,那地方也有小河,他自然欢喜道那河边去,独自坐在河岸高崖上,看船只上滩。“那些船夫背了纤绳,身体贴在河滩石头下,那点颜色,那种声音,那派神气,总使我心跳。那光景实在美丽动人,永远使人同时得到快乐和忧愁。当那些船夫把船拉上滩后,各人伏身到河边去喝一口长流水,站起来再坐到一块石头上,把手拭去肩背各处的汗水时,照例总很厉害的感动我。”
这一画面在我读过之后,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在脑海中浮现出来,彼时彼刻生动的一幕幕,我是一样感动的。
二零一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青 于光华楼
——《我所生长的地方》
读沈从文最初的印象,仍是来自《边城》,前后读了三遍,每一次都怀着竟似初读的感动心情读完。记不错的话,大概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时正是刚识了字懂点事的年岁,于是开始致力于将家中的两大书柜里的书全看一遍,便是那时读了沈从文的小说集子,当时似乎还是和苏童的集子一并看的,以至于后来还常把两人写的故事弄混,过了许多年后才明白这两个人的风格相差到哪里去了。不过当然,那时是不大能看懂的,只记得他写洪水来时,人们站在高处看大水冲没了房子的场景,又记得他写小河边灯火通明的热闹夜晚里,间或似乎出现了几只大鹅,还有,还记得翠翠梦里的虎耳草,想那应是长得怎样可爱的一种小草,竟似虎的耳朵么?
再后来就是初中升高中的那个暑假,住在湖南的奶奶家里,我至今仍最喜欢那个简陋的小小的家,背后是几株遮天的大树,夏日里蝉鸣鸟叫,和着风扇吱吱呀呀的响声,每个日子皆缓慢而悠长地来去。闲时我便捧了沈从文的小说,坐在阳台边上的小凳子上看,那时间在夏日的阳光和绿荫中而格外宁静。我便仿佛倾尽了全部的心情去读那美丽的故事,时时盈着满眶的泪水。也不是情节有多感人,也不是语言多凄哀,只觉得太美太美,从未有什么文字曾带给我这样清澈动人的感受,是连梦都包裹不住的温柔的光,让人禁不住流泪。
近来因上张新颖老师的精读课,方才读了《从文自传》和《湘行书简》连同沈从文经由《湘行书简》改写而成的《湘行散记》一并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幸而是今日才读,若是以过去的幼稚心性,早先读了也许未必觉得很好。那日读着《湘行书简》,忍不住发信息与好友说:“读沈从文与张兆和的书信,竟比边城写得还好。甚是温暖。”
那么,且听我一个一个道来吧。
与《边城》那种温柔清新,美得让人连呼吸都要轻轻的唯恐惊醒梦中人的感受不同,《从文自传》是很有意思的一部作品,写沈从文从出生到二十岁的种种奇异经历,用沈先生自己的话说是一本“顽童自传”。语言上不似《边城》那样晶莹,只是平淡却有深意的叙事。
我一面阅读一面惊喜地发现,他的言语、想法,他的朋友和他走过的路,以及他用目光所触及的世间万物,都极能引起我心中强烈的共鸣——这就是我所喜欢的人和世界呀。浑然天成,质地清新,与时间的长河岁月的消长融化在一块儿,那样真切,那样自由,那样无拘无束异想天开,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温和快乐的心境,而没有一丝一毫虚伪陈腐之气。他的经历,他的心灵,他的笔,让我觉得这仿佛是奉了上天旨意的一个人,他写的全是这平凡的世界之中最美丽的秘密。
读这本小书时,我忽而想起十五岁第一次进藏时,我一个人坐在车窗边看火车穿过辽阔的藏北大草原,那时心中强烈地希望自己是一个临风而歌的牧童,生在这个伸手便能触到云朵的土地上,日出时与老祖母一起诵经祈祷,日落时在草原上策马而行,唱着嘹亮的牧歌呼唤自家的牛羊,可遇见许多豪侠有趣的人,又可经历许多惊心动魄的险境。于是我便忽然觉得自己是多么可怜的人,生在虚浮的城市里,只能徒然抱着书本去想象。
当然这份想法中,多少包含了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不切实际痴人说梦的成分,然而那个十五岁的少年,却在五年后读着从文自传,惊喜地发觉那份渴望的心情一直被那场长长旅途中的美丽回忆小心地包裹着,丝毫不曾在热切的心中减退半分。
沈从文在书中讲他还在当兵时,随一队人马从湖南边境的茶峒到贵州边境的松桃,又到四川边境的秀山,一共走了六天,晚上落店时因为人太多了一点,前站总无法分配众人的住处,各人便各自找寻住处,他有时同四人睡在屋外的稻草积上,半夜里还可看流星在蓝空中飞。“一切生活当时看来都并不使人难堪,这类情形直到如今还不会使我难堪。我最烦厌的就是每天睡在同样一张床上,这分平凡处真不容易忍受。到现在,我不能不躺在同一样床上睡觉了,但做梦却常常睡到各种新奇地方去,或回复到许多年以前曾经住过的地方去。”
莫名其妙地,这段不起眼的记叙竟是我在整本书中印象最深的内容之一,大概既是因为这段描述给予我想象中的画面太美,且因为我正也是睡前枕着柔柔的夜里的灯读到的,便在我心里激起了太过强烈的相同感受。
我又何尝不是如此。云游时跋山涉水,夜里躺在异乡的床上,什么认床的癖好都全消失了,就算是夜行的长途大巴里窄小逼仄的卧铺上也比睡在家中还要香甜。不愿被安放在秩序的规则里,倒宁愿时时走在路上,看这神奇的世界里样样崭新的事物,看他乡的生活,看生命在日光下用力地呼吸,看那些世上比多少小说还精彩的传奇人物,便觉得感动觉得满足,哪怕日子有再多艰险。
如我最爱读的毛姆,在那本我最喜欢的《月亮与六便士》中说:“这种安详宁静的快乐好像有一种叫我惊惧不安的东西。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只要在我的生活中能有变迁——变迁和无法预见的刺激,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满步的海滩的。”
我感觉读《从文自传》便如亲历一场奇异的旅途,那些新奇的人和事,那些日月星辰中的点点滴滴,在一副淡淡的笔墨中逐渐荡开去。他便仿佛是代替我去那个时间那个地方,看了那么多可爱的人生,他写各地的种种住家商铺,讲河街上的小茶馆,讲来来往往的买卖人,讲坐在门前的妇女大哭乱骂,讲几个闲汉如何张了嘴看卖艺人在街头唱木头人戏,到收钱时又一哄而散。这琐琐碎碎的记叙,却不知为何让我十分感动。我读着但也仿佛不是在读着,而是用眼睛真真切切地看见了那条灯火灿烂的河边街市,那停满了渡船的码头,那敲着竹梆的卖糕人,和打着小锣鼓的卖糖人。在他平静的语气中,含着深深的感情,似乎不需要什么词语去抒发去惹人注意,便自然而然地流到人心里去了。
他说:“我到这街上来来去去,看这些人如何生活,如何快乐又如何忧愁,我也就仿佛同样得到了一点生活意义。”他又说:“我虽然已经好像一个读书人了,可是事实上一切精神却更近于一个兵士,到他们身边时,我们谈到的问题,实在比我到一个学生身边时可谈的更多。就现在说来,我同任何一个下等人就似乎有很多方面的话可谈,他们那点感想,那点希望,也大多数同我一样,皆从实生活取证来的。可是若同一个大学教授谈话,他除了说说书本上学来的那一套新的以外,就是说从报纸上得来的他那一份感想,对于个人生命的构成,总似乎缺少一点什么似的。可交换的意见,也就很少很少了。”
于是,沈从文用他的生活在写,而他写的全是他在“大书”中学到见到想到的,他直接地从宇宙从人生中得到了这许多传奇,这许多真实的感受,而不似许多只爱旁征博引掉书袋的读书人,因而他写的散文也好小说也好,都仿佛有一股奇异而真纯的清香,带着早春露水的味道。可那些只懂从各种书籍中摘些前人意见的学问人(当然大概也包括我)殊不知自己在“小书”中只看到了那样一方窄小的世界,而甚或还天真地以为这便是全部的宇宙和真实的人生了,沾沾自喜地认为自己有这满脑子书本底子是多么了不起的事。那点迂阔狂妄的神态,叫人看了多可怜呢。
沈从文如同一个永远的孩童,惊喜地张望这世界一切新奇,敏锐地感知着四时消长,怀了一份温柔的心情看在这人间来来去去的平凡人们,如何热热闹闹地活了一场,最后埋在土里腐了烂了,相续成历史的河中的一点流动的水纹。所有平凡世界的声响色彩,以及所有人努力得来的那份生活,都让他无尽地感动。
这和查尔斯兰姆多么像,那个身世艰辛却最喜欢坐在街头看人潮来来往往,看世界如何运行不止,看人间剧目纷呈,而这些曾让他怎样感动得一次次热泪盈眶。他在命运中受尽摧折,然而只是怀着柔和的心情哭着笑着看淡了一切,丝毫没有怀疑自己对这世间众人的爱。
我是多么喜欢这样的人。
想来,《从文自传》中还有一段话格外打动我。那是沈从文已随了部队到了川东,那地方也有小河,他自然欢喜道那河边去,独自坐在河岸高崖上,看船只上滩。“那些船夫背了纤绳,身体贴在河滩石头下,那点颜色,那种声音,那派神气,总使我心跳。那光景实在美丽动人,永远使人同时得到快乐和忧愁。当那些船夫把船拉上滩后,各人伏身到河边去喝一口长流水,站起来再坐到一块石头上,把手拭去肩背各处的汗水时,照例总很厉害的感动我。”
这一画面在我读过之后,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在脑海中浮现出来,彼时彼刻生动的一幕幕,我是一样感动的。
二零一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青 于光华楼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