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者

“我喜欢捕捉光鲜之下的阴影,肃穆之中的荒谬,可是这类事情做太多,就会变得好像只是在耍弄‘我跟别人不一样’的小聪明,会变得非常幼稚,非常自以为是。我又会高潮从这层里面跳脱出来,否定自己的小聪明。
“但我仍不是光鲜或者肃穆的。”
读到这一段被撞了一下。“没错,我也是这么想。” 我和我周围有着相似经历的同龄人,还没开始相信就先说“不相信”,习惯了在所有场景里捕捉荒谬,感受虚妄;把庄严当成闹剧,把悲剧叫作“杯具”,受不了宏大的场景,甚至无法使用大的词汇。在最脆弱的时候我试着这样想过──所有的虚弱、恐惧、痛苦、不安,越是抵御强烈,越是紧密包裹,不如坦然柔和地承认并接受:它们也是我身体的一部分。但总做不好,因为总想要跳开,想要在路上,在云端。就像作者写到的,“我只是孤傲地,用文字筑起高台,一个字一个字往上爬,越爬越高,站在上面,疏离而睥睨,自以为远离俗世层,自以为清高又安全,喃喃诵背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这些文字积木其实虚妄而摇摇欲坠,如叠叠乐,抽掉一块就粉身碎骨。”
要不是晚上在地铁上看这书坐过了五个站,我还不能肯定这个台湾人写出了我一直想写的东西。早在很久以前,我也试过如作者用“好看”又“好笑”的笔调记录至亲的“死掉”,因为我也相信,“悲伤的、失去的、琐碎难耐的,只要把它说得好笑,也许就写得下去”。
本科毕业那个暑假,醉生梦死,看神马都是浮云。回到家的第二天,大清早,爸爸使劲敲门叫醒我:爷爷不在了。奔丧,回老家,路上大吃了一顿肉,因为到了家就要戒荦七天了。一直看到拉起的棚布还在担心着要是哭不出来怎么办,到了奠堂前,握到爷爷皮包骨头的手臂,心惊,原来人死了真是凉的。看见一滴眼泪滴在他手上。旁边姑婆拉住我说,别让眼泪滴到他,太沉了,他会走不好。接下来几日,巫公、乐队、念经、烧纸钱、长跪、扎花圈、孝子取水、撒豆子,一幕幕像排演,连哭声长短都被安排。我在心里默默记录着,觉得自己是跳脱于这些荒谬之上的,站在云端打量着这场喧闹的悲伤。
落丧回来,离开前一个人到爷爷家,打开冰箱,把手伸到以前爷爷“藏”葡萄干的位置,——为防止我发现后马上吃光,没摸到葡萄。我发现自己哭得像头牛。如果有开悟这回事,那么爷爷的死让我感觉从云端回到地面,不知算不算一种?从那以后我学着用谦卑温和的态度看待周遭,试着重新衡量之前看轻的一些东西。浮云的重量是一滴眼泪落在手臂上。
作者在宝岛“中南部出生长大,到台北读书工作”,跟我这样大陆中西部长大,到上海读书工作的人很像,从出生到高中都生活在举目惟亲的“熟人社会”,高中毕业离开家门,念大学,工作,恋爱,一个人生活在举目无亲的现代都市。二者给予我们不同的安全感,前者是血脉相连朝夕相呴带来的温暖和力量,后者提供了进步便捷的公共设施和舒展私密与独立的个人空间,缺一不可。有人说我们这代人跟亲人的关系冷漠,我不觉得,我们只是疏离,融合,再疏离,再融合,疏离同时融合。
“回家是丢到,回来是捡到”,就是这样啊。只是很久以后我才意识到,原来出行之后外面的世界,并不可以像陈升《一百万》唱的那样:“外头生活若未快活,就要赶紧、赶紧转来咯”。
我之前在一篇文章写过:“我们穿行在两城,像侯鸟追逐适宜的气候,更像信徒寻求内心的节奏。我在这样的摆渡中获得安稳,因我坚信,不论智识,事业还是各种情感,都是处在变量中才能够好地达成,因之更能够被感知。我无法长久待在任何一个城,我能想到的唯一办法,是在想象中保留一个城,用不绝如缕的想念继续编织空虚双城,并像卡尔维诺那样,把它记住。”刘梓洁说得比我好,她讲故事,还找到了一个藏在我心里的词,“返乡者”。我不敢轻率地把这个词牵来作我们这一代人的标签,但得承认,它抓住了一些东西。
有人问起为什么我留在上海,我的一个回答是,如果不回家,我会觉得他们一起好好地在那里,只要我回去,就会看到。即便我后来回家,没能再见到奶奶,没再见到爷爷,我也一直这么相信。不这样的话,太沉了,我会走不好。我一直想问却没问:有没有人也觉得,最安全的身份,是做一个“返乡者”。看了这本书,不用问了。
“但我仍不是光鲜或者肃穆的。”
读到这一段被撞了一下。“没错,我也是这么想。” 我和我周围有着相似经历的同龄人,还没开始相信就先说“不相信”,习惯了在所有场景里捕捉荒谬,感受虚妄;把庄严当成闹剧,把悲剧叫作“杯具”,受不了宏大的场景,甚至无法使用大的词汇。在最脆弱的时候我试着这样想过──所有的虚弱、恐惧、痛苦、不安,越是抵御强烈,越是紧密包裹,不如坦然柔和地承认并接受:它们也是我身体的一部分。但总做不好,因为总想要跳开,想要在路上,在云端。就像作者写到的,“我只是孤傲地,用文字筑起高台,一个字一个字往上爬,越爬越高,站在上面,疏离而睥睨,自以为远离俗世层,自以为清高又安全,喃喃诵背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这些文字积木其实虚妄而摇摇欲坠,如叠叠乐,抽掉一块就粉身碎骨。”
要不是晚上在地铁上看这书坐过了五个站,我还不能肯定这个台湾人写出了我一直想写的东西。早在很久以前,我也试过如作者用“好看”又“好笑”的笔调记录至亲的“死掉”,因为我也相信,“悲伤的、失去的、琐碎难耐的,只要把它说得好笑,也许就写得下去”。
本科毕业那个暑假,醉生梦死,看神马都是浮云。回到家的第二天,大清早,爸爸使劲敲门叫醒我:爷爷不在了。奔丧,回老家,路上大吃了一顿肉,因为到了家就要戒荦七天了。一直看到拉起的棚布还在担心着要是哭不出来怎么办,到了奠堂前,握到爷爷皮包骨头的手臂,心惊,原来人死了真是凉的。看见一滴眼泪滴在他手上。旁边姑婆拉住我说,别让眼泪滴到他,太沉了,他会走不好。接下来几日,巫公、乐队、念经、烧纸钱、长跪、扎花圈、孝子取水、撒豆子,一幕幕像排演,连哭声长短都被安排。我在心里默默记录着,觉得自己是跳脱于这些荒谬之上的,站在云端打量着这场喧闹的悲伤。
落丧回来,离开前一个人到爷爷家,打开冰箱,把手伸到以前爷爷“藏”葡萄干的位置,——为防止我发现后马上吃光,没摸到葡萄。我发现自己哭得像头牛。如果有开悟这回事,那么爷爷的死让我感觉从云端回到地面,不知算不算一种?从那以后我学着用谦卑温和的态度看待周遭,试着重新衡量之前看轻的一些东西。浮云的重量是一滴眼泪落在手臂上。
作者在宝岛“中南部出生长大,到台北读书工作”,跟我这样大陆中西部长大,到上海读书工作的人很像,从出生到高中都生活在举目惟亲的“熟人社会”,高中毕业离开家门,念大学,工作,恋爱,一个人生活在举目无亲的现代都市。二者给予我们不同的安全感,前者是血脉相连朝夕相呴带来的温暖和力量,后者提供了进步便捷的公共设施和舒展私密与独立的个人空间,缺一不可。有人说我们这代人跟亲人的关系冷漠,我不觉得,我们只是疏离,融合,再疏离,再融合,疏离同时融合。
“回家是丢到,回来是捡到”,就是这样啊。只是很久以后我才意识到,原来出行之后外面的世界,并不可以像陈升《一百万》唱的那样:“外头生活若未快活,就要赶紧、赶紧转来咯”。
我之前在一篇文章写过:“我们穿行在两城,像侯鸟追逐适宜的气候,更像信徒寻求内心的节奏。我在这样的摆渡中获得安稳,因我坚信,不论智识,事业还是各种情感,都是处在变量中才能够好地达成,因之更能够被感知。我无法长久待在任何一个城,我能想到的唯一办法,是在想象中保留一个城,用不绝如缕的想念继续编织空虚双城,并像卡尔维诺那样,把它记住。”刘梓洁说得比我好,她讲故事,还找到了一个藏在我心里的词,“返乡者”。我不敢轻率地把这个词牵来作我们这一代人的标签,但得承认,它抓住了一些东西。
有人问起为什么我留在上海,我的一个回答是,如果不回家,我会觉得他们一起好好地在那里,只要我回去,就会看到。即便我后来回家,没能再见到奶奶,没再见到爷爷,我也一直这么相信。不这样的话,太沉了,我会走不好。我一直想问却没问:有没有人也觉得,最安全的身份,是做一个“返乡者”。看了这本书,不用问了。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