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女小谈
何谓野女?野女又名“奔媪”、“野婆”,貌丑类猿,出没于邕宁西南一带,专门偷走村里的小孩,明则是偷孩子,其实是为了和追出来的男子鱼水之欢。
张大春的《日南至·野女出》中讲述了这样一则有意思的故事,堪称为结局最完美的性侵害未遂案:
接下来就是一个由孔齐所记述、但是并未注明出处的片段。
有一次,野媪又来攘夺村人的孩子,那些个追逐野媪入山的男子知道这是故伎重施了,相互警告说:“等歇入山之后,两三人编为一伍,千万不要落单,为其所乘!”
在这些追赶野媪的人里面,有一个年轻英俊的男子,名叫解昌,是房州人,因为犯了法,被发遣到这里来。他面貌体态原本就和在地的土著不同,显得十分出色,土著也嫉妒他容色俊秀,风姿不凡,一直想让他吃点苦头。所以当众人追赶野媪入山之后,两三人成一小组,各自潜入密林深处,偏偏闪下了解昌。
林中天色暗得比平时要快,不多一会儿工夫,几乎就伸手不辨五指了。解昌一心要救那邻家的孩子,只追着啼哭之声而行,并没有留心于来时的路径,等发现时辰已晚,才忽而察觉:那啼哭之声根本不是邻家小儿所发出来的,哭的人还不止一个,哭声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到后来甚至八方四面,嚎啕震耳,解昌知道:自己已经陷入重围之中了。
“既来之,则安之!我并不畏惧你们这些个畜生,不过解昌是个读书人,士可杀、不可辱,你们要是胆敢对我无礼,我就纵身跃入万丈深谷。”
解昌知道这些野媪最怕诟骂,但凡恶言以对,厉声相陵,往往会逼得她们掩面蔽耳、踊身跃足,一溜烟儿似的逃窜——可在村里这么围着骂的时候,往往是仗恃人多势众,然而如今形势大是不同,他孤军深入,四下无援,这样喊叫了一阵之后,却见林子里鬼影幢幢,在较低的枝叶丛间到处闪烁着晶晶点点的睛光。
就这么喊过几遍之后,林子里传来了怯生生的话语,像是有那么一个野老婆子鼓足了勇气同另一个野媪说:“这东西是人是鬼?若是鬼,居然能口操人言,说起话来罡风肃飒,略无啁■之态;若是人,怎么生得如此丑怪可怖?一身皮肉白如薙毛之猪,唇染比血红,眼大似铃,隆准如鹰,其声宏轰,震耳欲聋。世间怎么会有这么丑陋的东西?”
解昌闻听此言心下忽而转出一计,接着更刻意昂声说道:“想我解昌,远从京西南路被罪而来,此生恐将终老于此。然土人见我如此丑怪,无有稍假辞色者,可怜我偌大年纪,还没有亲近过甚么冰肌玉肤俏佳人,看来孤寡之命无尽,好合之礼难谐;无如在这荒山野林之中,随意捉取个山精树怪之类,完遂好事,以敦人之大伦罢了!”
说完,虎起脚步,便假意朝密林之中那一双双眼睛跩了去,逡巡而东,似乎不甚满意;复逡巡而西,又不甚满意。就这么一来一回之间,早已惊得野媪们到处乱窜,但听草叶婆娑,夹杂着一阵阵珠玉琳琅之音,还间歇传来有些野媪叫唤着:
“士君子读圣贤书,不欺暗室!士君子读圣贤书,不欺暗室!”不过几数息的工夫,就全没了踪影——这时,解昌才听见林木深处,果真有那邻家的孩子嘤嘤的啜泣之声。
解昌循声前去找那孩子的时候,居然别有所见:原来方才那一阵珠玉琳琅,又是野媪们的声东击西之计。大约是想要顺利逃走,免得遭到解昌这丑八怪肆虐,于是野媪们都把自己身上最珍贵的东西掏出来扔在草木之间,在如此昏黑的夜色之下,居然个个儿闪炽着晶莹灿烂的光芒。解昌尽力捡了,脱下衣衫捆扎包裹起来,回下处一数计,大约有好几百颗。他在当地找了个兑银铺,要卖其中一颗,那银铺掌柜的一把攒住,对解昌说:“客倌可别翻悔——这玉石归我,这铺子归你了。”
看完这则故事,我不禁对野女产生了好奇,究竟这记载中的类猿山怪是什么?不但能说人话,还在我家乡出现。但这个追查的难度就和考证《山海经》中的怪物一样,再说对于我这个完全不了解民俗学的人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不过,在阅读这则故事的时候,我就推断此野女应该是一群被流放的少数民族。让我们首先把故事发生的年代确定一下。文中说解昌是房州人,而房州即是今天湖北省十堰市所辖的房县,而在北宋初称为房州。如果没有错的话,故事的发生朝代就是宋朝,而张大春这一文中也提到周密所著的《齐东野语》卷七中也收录了野女这则故事:
野婆
邕宜以西,南丹诸蛮皆居穷崖绝谷间。有兽名野婆,黄发椎髻,跣足裸形,俨然一媪也。上下山谷如飞猱,自腰已下,有皮累垂盖膝若犊鼻,力敌数壮夫,喜盗人子女。然性多疑畏骂,已盗,必复至失子家窥伺之,其家知为所窃,则积邻里大骂不绝口,往往不胜骂者之众,则挟以还之。其群皆雌,无匹偶,每遇男子,必负去求合。
尝为健夫设计挤之大壑中,展转哮吼,胫绝不可起。徭人集众刺杀之,至死,以手护腰间不置。剖之,得印方寸,莹若苍玉,字类符篆不可识,非镌非镂,盖自然之文,然亦竟莫知其所宝为何用也。周子功,景定间使大理,取道于此,亲见其所谓印者。
此事前所未闻,是知穷荒绝徼,天奇地怪,亦何所不有?未可以见闻所未及,遂以为诞也。《后汉郡国志》引《博物记》曰:“日南出野女,群行不见夫,其状且白,裸袒无衣襦。”得非此乎?《博物记》当是秦汉间古书,张茂先盖取其名而为志也。
我们发现了几个有意思的线索:1,黄发椎髻,跣足裸形;2,力敌数壮夫;3,遇男子必求合;4,莹若苍玉,字类符篆不可识。
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志蛮》中记载当时广西存在的少数民族有:羁縻州洞(似乎可理解为归顺中央之少数民族集聚地)、猺(瑶族)、獠(壮族)、蛮(种类殊诡,不可胜记)、黎(黎族)、蜒(称为蛋民,如今已成汉族)。
因地理原因,大可排除黎、蜒。猺人椎髻跣足,意为:将头发结成椎形的髻,并光着脚。这与上文第一个线索符合,至于黄发我认为则是深居荒野营养不良所致。
再看獠人的记载:“依山林而居,无酋长、版籍,蛮之荒忽无常者也。以射生食动而活,虫豸能蠕动者皆取食,无年甲姓名。今在江西南一带甚多,殆百余种也。”
这相较于其他民族,更为奇特,而且旁支百余种,这其中的变数就十分巨大。宋代壮族地区流行椎髻,同样符合第一条线索。壮族部分部落有母系氏族的传统,在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展厅里有一幢壮族的建筑模型,建筑中有人物造型演示一场壮族先民的部落(或氏族)议事会议,一位女姓坐在部落(或氏族)首领位置主持会议,展显的就是一幅母系氏族社会活动场景。若在母系氏族社会中,野女“力敌数壮夫”就很合理了。“遇男子必求合”有些类似走婚传统,男性赋予的意义更多是生育繁衍。最后最神秘的“莹若苍玉,字类符篆不可识”这一则,我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发现一千多年前,壮族人民就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和发音、语义,创造了方块壮字(土俗字),民间使用的土俗字据《古壮字字典》(苏永勤等编)统计大约为4800个。而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载:“边远俗陋,牒诉券的,专用土俗书,桂林诸郡皆然。”那么,若是一个壮族部落中的特有土俗书的解释也就合理了。
终上所述,野女极有可能是当时一支野居深山的母系氏族社会系统的壮族部落,能说话并有文字则表明这支部落有一定的文明程度,亦有可能是在部落内部斗争失败而离开原聚集地的小队人马。当然上面也分析了这个部落的民俗风俗和瑶族有些类似,也不排除是一只混血了兼具多种民族风俗的部落,毕竟宋代广西的蛮族“种类殊诡,不可胜记”。
其实我觉得大多数民俗学著作,如《山海经》、《聊斋》中关于类人或异族的故事考察下去是可以发现其原型的,无非是当时资讯闭塞,荒野传奇传播次数过多染上了奇幻色彩,导致作者YY加分罢了。
参考资料
张大春原文
http://yangsasa.blog.hexun.com/60787558_d.html
齐东野语·卷七·周密
http://www.flyinger.com/dispbbs.php?boardid=35&id=21018
壮族的语言文字
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zzfq08/2008-12/08/content_16917139.htm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 志蛮》
http://tieba.baidu.com/f?kz=191765126
母系氏族传统对广西社会历史的长久影响
http://www.gxsky.com/200532455152/7/2006/0527/96155.html
张大春的《日南至·野女出》中讲述了这样一则有意思的故事,堪称为结局最完美的性侵害未遂案:
接下来就是一个由孔齐所记述、但是并未注明出处的片段。
有一次,野媪又来攘夺村人的孩子,那些个追逐野媪入山的男子知道这是故伎重施了,相互警告说:“等歇入山之后,两三人编为一伍,千万不要落单,为其所乘!”
在这些追赶野媪的人里面,有一个年轻英俊的男子,名叫解昌,是房州人,因为犯了法,被发遣到这里来。他面貌体态原本就和在地的土著不同,显得十分出色,土著也嫉妒他容色俊秀,风姿不凡,一直想让他吃点苦头。所以当众人追赶野媪入山之后,两三人成一小组,各自潜入密林深处,偏偏闪下了解昌。
林中天色暗得比平时要快,不多一会儿工夫,几乎就伸手不辨五指了。解昌一心要救那邻家的孩子,只追着啼哭之声而行,并没有留心于来时的路径,等发现时辰已晚,才忽而察觉:那啼哭之声根本不是邻家小儿所发出来的,哭的人还不止一个,哭声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到后来甚至八方四面,嚎啕震耳,解昌知道:自己已经陷入重围之中了。
“既来之,则安之!我并不畏惧你们这些个畜生,不过解昌是个读书人,士可杀、不可辱,你们要是胆敢对我无礼,我就纵身跃入万丈深谷。”
解昌知道这些野媪最怕诟骂,但凡恶言以对,厉声相陵,往往会逼得她们掩面蔽耳、踊身跃足,一溜烟儿似的逃窜——可在村里这么围着骂的时候,往往是仗恃人多势众,然而如今形势大是不同,他孤军深入,四下无援,这样喊叫了一阵之后,却见林子里鬼影幢幢,在较低的枝叶丛间到处闪烁着晶晶点点的睛光。
就这么喊过几遍之后,林子里传来了怯生生的话语,像是有那么一个野老婆子鼓足了勇气同另一个野媪说:“这东西是人是鬼?若是鬼,居然能口操人言,说起话来罡风肃飒,略无啁■之态;若是人,怎么生得如此丑怪可怖?一身皮肉白如薙毛之猪,唇染比血红,眼大似铃,隆准如鹰,其声宏轰,震耳欲聋。世间怎么会有这么丑陋的东西?”
解昌闻听此言心下忽而转出一计,接着更刻意昂声说道:“想我解昌,远从京西南路被罪而来,此生恐将终老于此。然土人见我如此丑怪,无有稍假辞色者,可怜我偌大年纪,还没有亲近过甚么冰肌玉肤俏佳人,看来孤寡之命无尽,好合之礼难谐;无如在这荒山野林之中,随意捉取个山精树怪之类,完遂好事,以敦人之大伦罢了!”
说完,虎起脚步,便假意朝密林之中那一双双眼睛跩了去,逡巡而东,似乎不甚满意;复逡巡而西,又不甚满意。就这么一来一回之间,早已惊得野媪们到处乱窜,但听草叶婆娑,夹杂着一阵阵珠玉琳琅之音,还间歇传来有些野媪叫唤着:
“士君子读圣贤书,不欺暗室!士君子读圣贤书,不欺暗室!”不过几数息的工夫,就全没了踪影——这时,解昌才听见林木深处,果真有那邻家的孩子嘤嘤的啜泣之声。
解昌循声前去找那孩子的时候,居然别有所见:原来方才那一阵珠玉琳琅,又是野媪们的声东击西之计。大约是想要顺利逃走,免得遭到解昌这丑八怪肆虐,于是野媪们都把自己身上最珍贵的东西掏出来扔在草木之间,在如此昏黑的夜色之下,居然个个儿闪炽着晶莹灿烂的光芒。解昌尽力捡了,脱下衣衫捆扎包裹起来,回下处一数计,大约有好几百颗。他在当地找了个兑银铺,要卖其中一颗,那银铺掌柜的一把攒住,对解昌说:“客倌可别翻悔——这玉石归我,这铺子归你了。”
看完这则故事,我不禁对野女产生了好奇,究竟这记载中的类猿山怪是什么?不但能说人话,还在我家乡出现。但这个追查的难度就和考证《山海经》中的怪物一样,再说对于我这个完全不了解民俗学的人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不过,在阅读这则故事的时候,我就推断此野女应该是一群被流放的少数民族。让我们首先把故事发生的年代确定一下。文中说解昌是房州人,而房州即是今天湖北省十堰市所辖的房县,而在北宋初称为房州。如果没有错的话,故事的发生朝代就是宋朝,而张大春这一文中也提到周密所著的《齐东野语》卷七中也收录了野女这则故事:
野婆
邕宜以西,南丹诸蛮皆居穷崖绝谷间。有兽名野婆,黄发椎髻,跣足裸形,俨然一媪也。上下山谷如飞猱,自腰已下,有皮累垂盖膝若犊鼻,力敌数壮夫,喜盗人子女。然性多疑畏骂,已盗,必复至失子家窥伺之,其家知为所窃,则积邻里大骂不绝口,往往不胜骂者之众,则挟以还之。其群皆雌,无匹偶,每遇男子,必负去求合。
尝为健夫设计挤之大壑中,展转哮吼,胫绝不可起。徭人集众刺杀之,至死,以手护腰间不置。剖之,得印方寸,莹若苍玉,字类符篆不可识,非镌非镂,盖自然之文,然亦竟莫知其所宝为何用也。周子功,景定间使大理,取道于此,亲见其所谓印者。
此事前所未闻,是知穷荒绝徼,天奇地怪,亦何所不有?未可以见闻所未及,遂以为诞也。《后汉郡国志》引《博物记》曰:“日南出野女,群行不见夫,其状且白,裸袒无衣襦。”得非此乎?《博物记》当是秦汉间古书,张茂先盖取其名而为志也。
我们发现了几个有意思的线索:1,黄发椎髻,跣足裸形;2,力敌数壮夫;3,遇男子必求合;4,莹若苍玉,字类符篆不可识。
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志蛮》中记载当时广西存在的少数民族有:羁縻州洞(似乎可理解为归顺中央之少数民族集聚地)、猺(瑶族)、獠(壮族)、蛮(种类殊诡,不可胜记)、黎(黎族)、蜒(称为蛋民,如今已成汉族)。
因地理原因,大可排除黎、蜒。猺人椎髻跣足,意为:将头发结成椎形的髻,并光着脚。这与上文第一个线索符合,至于黄发我认为则是深居荒野营养不良所致。
再看獠人的记载:“依山林而居,无酋长、版籍,蛮之荒忽无常者也。以射生食动而活,虫豸能蠕动者皆取食,无年甲姓名。今在江西南一带甚多,殆百余种也。”
这相较于其他民族,更为奇特,而且旁支百余种,这其中的变数就十分巨大。宋代壮族地区流行椎髻,同样符合第一条线索。壮族部分部落有母系氏族的传统,在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展厅里有一幢壮族的建筑模型,建筑中有人物造型演示一场壮族先民的部落(或氏族)议事会议,一位女姓坐在部落(或氏族)首领位置主持会议,展显的就是一幅母系氏族社会活动场景。若在母系氏族社会中,野女“力敌数壮夫”就很合理了。“遇男子必求合”有些类似走婚传统,男性赋予的意义更多是生育繁衍。最后最神秘的“莹若苍玉,字类符篆不可识”这一则,我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发现一千多年前,壮族人民就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和发音、语义,创造了方块壮字(土俗字),民间使用的土俗字据《古壮字字典》(苏永勤等编)统计大约为4800个。而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载:“边远俗陋,牒诉券的,专用土俗书,桂林诸郡皆然。”那么,若是一个壮族部落中的特有土俗书的解释也就合理了。
终上所述,野女极有可能是当时一支野居深山的母系氏族社会系统的壮族部落,能说话并有文字则表明这支部落有一定的文明程度,亦有可能是在部落内部斗争失败而离开原聚集地的小队人马。当然上面也分析了这个部落的民俗风俗和瑶族有些类似,也不排除是一只混血了兼具多种民族风俗的部落,毕竟宋代广西的蛮族“种类殊诡,不可胜记”。
其实我觉得大多数民俗学著作,如《山海经》、《聊斋》中关于类人或异族的故事考察下去是可以发现其原型的,无非是当时资讯闭塞,荒野传奇传播次数过多染上了奇幻色彩,导致作者YY加分罢了。
参考资料
张大春原文
http://yangsasa.blog.hexun.com/60787558_d.html
齐东野语·卷七·周密
http://www.flyinger.com/dispbbs.php?boardid=35&id=21018
壮族的语言文字
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zzfq08/2008-12/08/content_16917139.htm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 志蛮》
http://tieba.baidu.com/f?kz=191765126
母系氏族传统对广西社会历史的长久影响
http://www.gxsky.com/200532455152/7/2006/0527/96155.html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