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落入我眼中

北岛在书中说,一首好诗拥有属于自己的密码系统,要想读懂它,就必须先得破译才能进入诗的内核。在我刚开始读这本书时,也遇到了类似的困难。也许有些书本身也有自己的一套密码,找不到钥匙就意味着无法阅读。我先读了印在封底的同名诗,接着看序言,读了几段之后不得要领便转入正文,随手翻到托马斯那部分,粗粗地浏览了几页后发现这本书的格式挺别致的,五号宋体字排正文,夹着五号的仿宋排诗歌,错落有致,小小的变化立即增加了阅读的乐趣。
书中介绍的九位诗人我只认识一个——里尔克,不过也仅限于曾经抄录过冯至翻译的他的几首诗。凭着这一点印象,我选择从里尔克开始。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首短诗,题目是秋日,迅速读完之后并没有什么感觉,只是略微觉得诗人用词非常准确生动。让我没想到的是北岛毫不吝啬笔墨,不厌其详地逐字逐句进行赏析。我像学生听课似的,跟着他的思路和视角,似乎由一个门外汉变成了一个登堂入室者。以前我认为现代诗歌就像现代绘画一样抽象晦涩,似乎有一堵墙隔在中间,有时我甚至怀疑其到底有无文学性。现在恍然明白过来,原来诗要这么读、这么想,才能从诗句之间一眼看出诗人那丰富的感情和对生命的理解。之前的自己是多么无知,白白认识了那些字,诗歌的世界竟从不曾进去过,从不曾被启迪过,不能不说是莫大的遗憾。
其他八位诗人的诗歌也是如此,选录三五首诗人最具代表性的诗歌来细读,或者说是文本分析,并且照顾到了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比较了不同翻译体的优劣之后,北岛会给出一个自己的标准译作,他称之为合作社型翻译。姑且不论他的译作是否就臻完美了,这样有一个好处是教我认识到了翻译的艰难和如何分辨翻译的质量。信、达、雅,“信”最易、“雅”最难,孔子说词达而已,可见能做到“达”也是不简单的了。
依我看来,北岛的翻译以凝练见长,以洗尽铅华为旨,那是他追求的诗歌语言,即便有时会稍显刻板、缺乏浪漫的色彩。也许我们不能够求全责备,能够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原汁原味地将之翻译出来便大功告成了。串起这些诗歌的纽带是诗人的生平事迹(包括与同时代的其他名流的交往和通信)。冗长的传记让人犯困,简练的总结更容易让读者从人一生的高度上去把握。一生中个人的活动不计其数,可关键的就是那么几件,交代清楚了这几件那么整个人生的脉络就清晰可见了。说起文人之间的书信往来,对我而言似乎已经很遥远了,不仅因为通讯技术的发展已经宣告了书信的危机,更重要的是即便是偶尔动笔写信,也总是找不到那种传统的感觉,显得那么贫乏,或许是由于自身知识的欠缺吧。也正因为如此,大家才热衷于阅读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
北岛在这本书中所做的努力应该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教育,他在后记中也提到本书是在多年海外教书基础上的成果,免不了带有课堂教学的风格。作为一名诗人兼教师,他对诗歌的理解不落窠臼,往往一语中的又引人入胜。反观我国的教学实践,不能不说有天壤之别。至少我从未遇到过如此这般细致地讲解现代诗歌的老师,也未达到无师自通的地步,就这样一直等到这本书出版若干年后,才稍微开了些眼界。为什么中国的诗人少了?想必是懂诗的人少了,若读不懂诗,何谈写诗?正如作者所说,“没有传统做后盾,就等于我们的写作不断从零开始。”我深以为然。
书中介绍的九位诗人我只认识一个——里尔克,不过也仅限于曾经抄录过冯至翻译的他的几首诗。凭着这一点印象,我选择从里尔克开始。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首短诗,题目是秋日,迅速读完之后并没有什么感觉,只是略微觉得诗人用词非常准确生动。让我没想到的是北岛毫不吝啬笔墨,不厌其详地逐字逐句进行赏析。我像学生听课似的,跟着他的思路和视角,似乎由一个门外汉变成了一个登堂入室者。以前我认为现代诗歌就像现代绘画一样抽象晦涩,似乎有一堵墙隔在中间,有时我甚至怀疑其到底有无文学性。现在恍然明白过来,原来诗要这么读、这么想,才能从诗句之间一眼看出诗人那丰富的感情和对生命的理解。之前的自己是多么无知,白白认识了那些字,诗歌的世界竟从不曾进去过,从不曾被启迪过,不能不说是莫大的遗憾。
其他八位诗人的诗歌也是如此,选录三五首诗人最具代表性的诗歌来细读,或者说是文本分析,并且照顾到了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比较了不同翻译体的优劣之后,北岛会给出一个自己的标准译作,他称之为合作社型翻译。姑且不论他的译作是否就臻完美了,这样有一个好处是教我认识到了翻译的艰难和如何分辨翻译的质量。信、达、雅,“信”最易、“雅”最难,孔子说词达而已,可见能做到“达”也是不简单的了。
依我看来,北岛的翻译以凝练见长,以洗尽铅华为旨,那是他追求的诗歌语言,即便有时会稍显刻板、缺乏浪漫的色彩。也许我们不能够求全责备,能够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原汁原味地将之翻译出来便大功告成了。串起这些诗歌的纽带是诗人的生平事迹(包括与同时代的其他名流的交往和通信)。冗长的传记让人犯困,简练的总结更容易让读者从人一生的高度上去把握。一生中个人的活动不计其数,可关键的就是那么几件,交代清楚了这几件那么整个人生的脉络就清晰可见了。说起文人之间的书信往来,对我而言似乎已经很遥远了,不仅因为通讯技术的发展已经宣告了书信的危机,更重要的是即便是偶尔动笔写信,也总是找不到那种传统的感觉,显得那么贫乏,或许是由于自身知识的欠缺吧。也正因为如此,大家才热衷于阅读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
北岛在这本书中所做的努力应该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教育,他在后记中也提到本书是在多年海外教书基础上的成果,免不了带有课堂教学的风格。作为一名诗人兼教师,他对诗歌的理解不落窠臼,往往一语中的又引人入胜。反观我国的教学实践,不能不说有天壤之别。至少我从未遇到过如此这般细致地讲解现代诗歌的老师,也未达到无师自通的地步,就这样一直等到这本书出版若干年后,才稍微开了些眼界。为什么中国的诗人少了?想必是懂诗的人少了,若读不懂诗,何谈写诗?正如作者所说,“没有传统做后盾,就等于我们的写作不断从零开始。”我深以为然。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