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非常好,但是似乎有局限

非常赞同金老师对观念史的重要性的关注,也非常钦佩金老师做的严谨的考证统计工作,确实反映了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历史研究和之前的理工科教育背景打下的全面扎实的思维基础。书中对“群”和“社会”、“科学”和“格致”、“学校”和“学堂”等词汇的竞争中的此消彼长、词义演化及其反映的背后的社会历史事件和思潮变迁作出的研究极为有趣,也对理解直到今天现代中国人的很多基本观念的来源极有帮助。
但是感觉大问题起码有一个,就是日语的影响。虽然金老师没有避讳借用日语词汇或者词汇的日语含义对上述等现代中文词汇的最终确定的影响,但是似乎书里还是表现出的好像只有中国的社会发展一条主线,而同时期这些词汇在日语中的词义演变探究不深不全,而且诸如“社会”、“民主”、“学校”、“科学”等词汇在现代汉语和日语中含义基本相同,貌似还是日语中对词汇形态的确定起了引导决定的作用,而这些金老师似乎没有太多讨论,表现得好像是中国国内的思想潮流决定了中文词汇的最终确定。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金老师想在中国历史的镜框里想讲一个尽可能完整的故事?
但是感觉大问题起码有一个,就是日语的影响。虽然金老师没有避讳借用日语词汇或者词汇的日语含义对上述等现代中文词汇的最终确定的影响,但是似乎书里还是表现出的好像只有中国的社会发展一条主线,而同时期这些词汇在日语中的词义演变探究不深不全,而且诸如“社会”、“民主”、“学校”、“科学”等词汇在现代汉语和日语中含义基本相同,貌似还是日语中对词汇形态的确定起了引导决定的作用,而这些金老师似乎没有太多讨论,表现得好像是中国国内的思想潮流决定了中文词汇的最终确定。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金老师想在中国历史的镜框里想讲一个尽可能完整的故事?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