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速度”与“精神速度”
“速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在现时代的生活中,“速度”已经不单纯是一个名词,它常常被当做一个动词来使用。于是就有这样的场景:当我们觉得某人慢腾腾的时候,会带着急切的口气说:“你速度!”——“速度”本身带有一种力量,加速人们迟缓的行动。
然而,在卡尔维诺那里,“速度”是可以分解的。它被分解为两个部分:“物理速度”和“精神速度”。这两者之间有着非常不同的特点:“物理速度”是指向外部的,是一味求快的,它意味着效率的提高、利益的扩大、竞争的取胜、产量的猛增等等。总之,“物理速度”有着鲜明的功利主义(使用“功利主义”并非含有贬义)倾向,在追求功利的过程中,如果“物理速度”滞后,必然会导致惨重的失败。
“精神速度”则不然。它是指向内部、指向自身的。如果说“物理速度”的加快是达到某种功利性目的的手段,那么“精神速度”则是无目的性的,如果一定要说它有目的,那么它本身就是目的。正如卡尔维诺说得那样:“精神速度是不可计算的,且拒绝比较和竞争;它也不能从历史角度展示它的结果。精神速度的价值,在于它自身的价值,在于它赋予任何对这种东西特别敏感的人以快乐,而不在于它可以带来任何实际用途。”(《新千年文学备忘录》,46页,译林)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精神速度”就是故意放慢了的速度呢?不是的,卡尔维诺并不是要叫我们放慢精神的速度以对抗物理速度的快。其实,“精神速度”也需要“快”,只不过这种“快”是迥异于“物理速度”之“快”的。这个“快”是一种感觉的敏捷性,是一种思考的活跃性,是对生活中的细节的精致入微的体察,是对自己脑海里美妙瞬间的及时的捕捉。正因为有了这种“快”,才能够发现”生活中“轻”的一面。倘若没有这种快,就会感觉迟钝、思维僵化、陷入纯粹的现实之中,像遇到美杜莎的头颅那样被变成一块坚硬的石头。
在这些方面,卡尔维诺与昆德拉是相似的。昆德拉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探询人类的存在,这种探寻是一种开放的游戏,是一种精神的冒险,是人对上帝的嘲笑的回应——上帝之所以嘲笑,则是因为人类在思考却又总是抓不住真理。但是在艺术中为什么要追求一种确定的真理呢?伟大的艺术永远处于“未完成”的状态,永远具有开放的格局和阔大的思考空间,永远为“精神速度”的“快”预留着活动的场地,“在里面,没有一个人拥有真理,所有人都有权被理解”(《小说的艺术》,206页,上海译文)而思维僵化的表象则是对于确定性的崇拜和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对“物理速度”之“快”的追求便是这种心理的体现:人人都在追求一个确定的东西,以图一劳永逸的安歇,他们惧怕被抛弃——在世俗生活中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在艺术中,按昆德拉的话说,这却是“不道德的”。因为只有在不断的探询中,才能够展现人的存在,展现人的思考,逃脱被石化的命运,而这正是艺术的使命之所在。因此,上帝的嘲笑其实是人类的无上光荣。
这两种速度往往是难以协调的,它们分别成为了历史的两极,其矛盾贯穿在整个现代历史当中,关涉到人类精神的完整性问题,早在18世纪末,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就已经开始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时至今日,现代化的大潮已经越发凶猛,躲避是不可能的,我们也不可能让“物理速度”停歇它的脚步。那么人将怎样救赎精神的缺陷呢?也许就应该像小孩子“跳房子”那样——每一步都是轻快的,但整体仍然在朝着未来不断迈进。
然而,在卡尔维诺那里,“速度”是可以分解的。它被分解为两个部分:“物理速度”和“精神速度”。这两者之间有着非常不同的特点:“物理速度”是指向外部的,是一味求快的,它意味着效率的提高、利益的扩大、竞争的取胜、产量的猛增等等。总之,“物理速度”有着鲜明的功利主义(使用“功利主义”并非含有贬义)倾向,在追求功利的过程中,如果“物理速度”滞后,必然会导致惨重的失败。
“精神速度”则不然。它是指向内部、指向自身的。如果说“物理速度”的加快是达到某种功利性目的的手段,那么“精神速度”则是无目的性的,如果一定要说它有目的,那么它本身就是目的。正如卡尔维诺说得那样:“精神速度是不可计算的,且拒绝比较和竞争;它也不能从历史角度展示它的结果。精神速度的价值,在于它自身的价值,在于它赋予任何对这种东西特别敏感的人以快乐,而不在于它可以带来任何实际用途。”(《新千年文学备忘录》,46页,译林)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精神速度”就是故意放慢了的速度呢?不是的,卡尔维诺并不是要叫我们放慢精神的速度以对抗物理速度的快。其实,“精神速度”也需要“快”,只不过这种“快”是迥异于“物理速度”之“快”的。这个“快”是一种感觉的敏捷性,是一种思考的活跃性,是对生活中的细节的精致入微的体察,是对自己脑海里美妙瞬间的及时的捕捉。正因为有了这种“快”,才能够发现”生活中“轻”的一面。倘若没有这种快,就会感觉迟钝、思维僵化、陷入纯粹的现实之中,像遇到美杜莎的头颅那样被变成一块坚硬的石头。
在这些方面,卡尔维诺与昆德拉是相似的。昆德拉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探询人类的存在,这种探寻是一种开放的游戏,是一种精神的冒险,是人对上帝的嘲笑的回应——上帝之所以嘲笑,则是因为人类在思考却又总是抓不住真理。但是在艺术中为什么要追求一种确定的真理呢?伟大的艺术永远处于“未完成”的状态,永远具有开放的格局和阔大的思考空间,永远为“精神速度”的“快”预留着活动的场地,“在里面,没有一个人拥有真理,所有人都有权被理解”(《小说的艺术》,206页,上海译文)而思维僵化的表象则是对于确定性的崇拜和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对“物理速度”之“快”的追求便是这种心理的体现:人人都在追求一个确定的东西,以图一劳永逸的安歇,他们惧怕被抛弃——在世俗生活中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在艺术中,按昆德拉的话说,这却是“不道德的”。因为只有在不断的探询中,才能够展现人的存在,展现人的思考,逃脱被石化的命运,而这正是艺术的使命之所在。因此,上帝的嘲笑其实是人类的无上光荣。
这两种速度往往是难以协调的,它们分别成为了历史的两极,其矛盾贯穿在整个现代历史当中,关涉到人类精神的完整性问题,早在18世纪末,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就已经开始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时至今日,现代化的大潮已经越发凶猛,躲避是不可能的,我们也不可能让“物理速度”停歇它的脚步。那么人将怎样救赎精神的缺陷呢?也许就应该像小孩子“跳房子”那样——每一步都是轻快的,但整体仍然在朝着未来不断迈进。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