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札记之荒谬感

“今嘛你的身躯拢总好了,无伤无痕,无病无煞,就像少年时欲去打拼。”
第一句就把我带回好多年前,好像突然回到了爷爷家的巷口,懵懵懂懂看着一群人扶着棺木从我面前路过,他们要上山去。
后来,除夕回爷爷家吃团年饭,那几年间,奶奶掌勺,在一桌丰盛的年夜饭间,爷爷正在详细地向儿子报道这一年间走了几人,姓甚名谁,年龄多少,原因如何,有时奶奶还会插进来纠正细节。然后大人们一番唏嘘感叹,而席间最小的我盯着面前一大碗像涂了蜜一样闪闪发亮的羔烧白果发呆,我知道他们都到山上去了,那到底我什么时候才能吃到甜食?
一直到我真正明白“到山上去”是什么意思,才突然觉得,为什么我们家的“除夕夜话”那么奇怪——那些我认识或不认识的叔伯阿姨们的一生就在别人家的年夜饭桌快速回放了一遍——后来我每每回想爷爷家的团年饭,总会附带着想起高速公路来。
这就是关于死亡的童年记忆。大人们总是详尽地讲某某某如何如何,然后声音变低讲出一个原因,迅速转为一种轻描淡写的口吻说,到山上去了。我也去过山上很多次,却从来没有看过那些人的归所。
“我知道我人生最最荒谬的一趟旅程已经启动。”
很多年后,外公病危的那个下午。虽然我们都心知肚明会有这个时刻,可真到了这时刻,我们都有点失措。电梯门在二楼打开时,我看到舅妈站在门外,她看见我,走进来拍了拍我的肩膀,我们用语模糊地说了一句什么,再次确认事实。一个小时后,大人们坐在面包车上陪外公归根落叶回家去。我独自回家,竟然还随手塞了一张《摇滚本事》进DVD里,于是那个下午,我听到陈信宏重复了四遍“突然觉得有点荒谬”。回想起来这个举动本身就挺荒谬的。当我把家里收拾好了,拎着旅行包和两只小鸟到了已经关门的短途汽车售票厅时,我又在心里重复了第五遍。 突然觉得有点荒谬。
那是我第一次参与全过程,原来所谓的“到山上去”,是这么一回事。那些仪式糅杂了安慰、混乱、想象,还有,我甚至在某些时刻想笑场,我内心那种知道了这是终结却也清楚这不可能是终结的悲伤,仿佛得到了很好的安置。就像书里一样,巨大的悲伤在诙谐戏虐的语言中撑过了那七日。
“三班制轮班的最后一夜,我妹当班。我哥与我躺在躺了好多天的草席上。(孝男孝女不能睡床。)
我说,哥,我终于体会到一句成语了。以前都听人家说,累嘎欲靠北,原来靠北真的是这么累的事。
我哥抱着肚子边笑边滚,不敢出声,笑了好久好久,他才停住,说:你真的很靠北”
再后来,外婆走的时候我甚至一滴眼泪都没流过。在大人们哭时,我只是不断望着氧气袋,觉得时机到了就递到妈妈面前。妈妈跪在我面前颤着肩流泪,我就伸出手去拍她的背,边拍边听道士们的诵念,手居然开始按着道士的节奏打拍,于是妈妈边哭边笑推开了我的手,跪在附近的人都笑场了。
死到底是脱离了日常生活的事件,大概因为这样才会生出荒谬感吧,明明已经不在了,但我们还努力通过种种手段将它纳入生活中来,有时正经得差点就相信了另一个世界的存在,有时又觉得虚弱无力无法安慰。我总是觉得死就像凭空掉下十克拉钻石,捧在手心里不知怎办才好,可你还想着怎么办,它就不见了。不,不是消失,应该说它就变成一个极小的黑洞永远停在你的手心。
一直到荒谬感消散了,悲伤才拼了命涌出来,直到某天走在街上,想起外婆来,竟然哭得不能自已。
今年清明我终于看到“山上”是什么样子了。划出了一二三区,又标注了一二三行,每个位置几乎都一般大小。我看了很久,居然百无禁忌地冒出了一句,好像演唱会的座位分区啊。那天人山人海,有些人家拜好了,就坐在边上休息,大家脸上都有一种说不清的表情,类似一种游离的肃穆感。原来外公和外婆就在这样的地方啊,那些小时候在除夕夜听到的叔伯阿姨们也在这里。
“有时候我希望它更轻更轻。不只轻盈最好是轻浮。”
那,山上的朋友,你们好吗?
第一句就把我带回好多年前,好像突然回到了爷爷家的巷口,懵懵懂懂看着一群人扶着棺木从我面前路过,他们要上山去。
后来,除夕回爷爷家吃团年饭,那几年间,奶奶掌勺,在一桌丰盛的年夜饭间,爷爷正在详细地向儿子报道这一年间走了几人,姓甚名谁,年龄多少,原因如何,有时奶奶还会插进来纠正细节。然后大人们一番唏嘘感叹,而席间最小的我盯着面前一大碗像涂了蜜一样闪闪发亮的羔烧白果发呆,我知道他们都到山上去了,那到底我什么时候才能吃到甜食?
一直到我真正明白“到山上去”是什么意思,才突然觉得,为什么我们家的“除夕夜话”那么奇怪——那些我认识或不认识的叔伯阿姨们的一生就在别人家的年夜饭桌快速回放了一遍——后来我每每回想爷爷家的团年饭,总会附带着想起高速公路来。
这就是关于死亡的童年记忆。大人们总是详尽地讲某某某如何如何,然后声音变低讲出一个原因,迅速转为一种轻描淡写的口吻说,到山上去了。我也去过山上很多次,却从来没有看过那些人的归所。
“我知道我人生最最荒谬的一趟旅程已经启动。”
很多年后,外公病危的那个下午。虽然我们都心知肚明会有这个时刻,可真到了这时刻,我们都有点失措。电梯门在二楼打开时,我看到舅妈站在门外,她看见我,走进来拍了拍我的肩膀,我们用语模糊地说了一句什么,再次确认事实。一个小时后,大人们坐在面包车上陪外公归根落叶回家去。我独自回家,竟然还随手塞了一张《摇滚本事》进DVD里,于是那个下午,我听到陈信宏重复了四遍“突然觉得有点荒谬”。回想起来这个举动本身就挺荒谬的。当我把家里收拾好了,拎着旅行包和两只小鸟到了已经关门的短途汽车售票厅时,我又在心里重复了第五遍。 突然觉得有点荒谬。
那是我第一次参与全过程,原来所谓的“到山上去”,是这么一回事。那些仪式糅杂了安慰、混乱、想象,还有,我甚至在某些时刻想笑场,我内心那种知道了这是终结却也清楚这不可能是终结的悲伤,仿佛得到了很好的安置。就像书里一样,巨大的悲伤在诙谐戏虐的语言中撑过了那七日。
“三班制轮班的最后一夜,我妹当班。我哥与我躺在躺了好多天的草席上。(孝男孝女不能睡床。)
我说,哥,我终于体会到一句成语了。以前都听人家说,累嘎欲靠北,原来靠北真的是这么累的事。
我哥抱着肚子边笑边滚,不敢出声,笑了好久好久,他才停住,说:你真的很靠北”
再后来,外婆走的时候我甚至一滴眼泪都没流过。在大人们哭时,我只是不断望着氧气袋,觉得时机到了就递到妈妈面前。妈妈跪在我面前颤着肩流泪,我就伸出手去拍她的背,边拍边听道士们的诵念,手居然开始按着道士的节奏打拍,于是妈妈边哭边笑推开了我的手,跪在附近的人都笑场了。
死到底是脱离了日常生活的事件,大概因为这样才会生出荒谬感吧,明明已经不在了,但我们还努力通过种种手段将它纳入生活中来,有时正经得差点就相信了另一个世界的存在,有时又觉得虚弱无力无法安慰。我总是觉得死就像凭空掉下十克拉钻石,捧在手心里不知怎办才好,可你还想着怎么办,它就不见了。不,不是消失,应该说它就变成一个极小的黑洞永远停在你的手心。
一直到荒谬感消散了,悲伤才拼了命涌出来,直到某天走在街上,想起外婆来,竟然哭得不能自已。
今年清明我终于看到“山上”是什么样子了。划出了一二三区,又标注了一二三行,每个位置几乎都一般大小。我看了很久,居然百无禁忌地冒出了一句,好像演唱会的座位分区啊。那天人山人海,有些人家拜好了,就坐在边上休息,大家脸上都有一种说不清的表情,类似一种游离的肃穆感。原来外公和外婆就在这样的地方啊,那些小时候在除夕夜听到的叔伯阿姨们也在这里。
“有时候我希望它更轻更轻。不只轻盈最好是轻浮。”
那,山上的朋友,你们好吗?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