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老师其人其文——《我看着你的美丽与忧愁》读后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孟老师其人其文
——《我看着你的美丽与忧愁》读后
文/杨义侠
再次读罢《我看着你的美丽与忧愁》这本散文集,心中充斥着两种感动,一种是对文学、艺术之美的感动,一种是对精神支撑上吾道不孤的感动。
文学也好,艺术也好,哲学也好,到了形而上的层面必是殊途同归的,大抵都指向一个至高无上的东西,我想那就是美。没有什么能比美的润化更深入人心,任何说教若不是通过美的感染而使人欣然接纳终究也只是一纸空言,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是最后的道德保险;没有什么能比美的引领更让人坚定,人可以很轻易地因为美的觉醒而改变而狂喜,因此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世界要靠美来拯救。
在而今这个喧嚣的尘世,多少人可能为了所谓的生计,所谓的将来过上好日子而忘记了自我,忘记了人生,忘记了所为何事。然而,在金融证券行有一份好职业、有一个贤慧妻子和漂亮孩子的高更,出人意料的递上辞呈选择了漂流四方,他放下所有不属于自己的功名利禄,走到底,走到远方灿烂的风景之间,高更从心底发出呼喊:“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风景在远方》)杰克梅第,对一次一次所谓的功成名就的“机会”没有心动,在那些掌握让艺术家或者上天堂或者下地狱的评论家面前,他依然用他那有点跛的腿,正直地站在那只属于他的位置上,不苟且,不逢迎,除了雕塑,除了自由自在地画着、折腾着,他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想要(《古道·西风·瘦马》);那个看起来有点傻、有点愚的塞尚,他不在乎按尺寸画画去卖去挣两个活命的银子,社会喜欢不喜欢,收藏家买还是不买,他都不动声色,他依然是和昨天、前天甚至更早学画时候那样一文不名,一样兢兢业业,闷头躲在普罗旺斯画自己那些看起来既不聪明也不漂亮的画,他在自然中找到自己的自然,在艺术中找到自己的艺术,画死在画布前(《塞尚那低沉的声音》);埃贡·习勒,那个英年早逝的天才,他用真诚抵抗虚伪,用良善改正邪恶,用性和爱的和弦修补死亡和疾病的创伤,像壮丽非凡的西西弗斯,在维也纳阴冷的冬天沉默演着推石头的童话(《我看着你的美丽与忧愁》)……还有,还有,罗丹、波提且利、马蒂斯、雷诺阿、八大山人、虞山劲草、董欣宾、罗伯特、加纳美佐子、山中百合……世界因你们而美好,生命因你们而精彩!吾道不孤也!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微斯人,吾谁与归?!
孟老师自然是他们中的一员。其实在写他们的同时,孟老师何尝不是在对自己作着心灵期许,在内心与他们惺惺相惜,交相辉映?
孟老师其实不是我的老师——若从严格履历师承的角度来说。也许我应该称之为孟昌明先生,或者孟先生,但是,孟老师是什么时候我都心甘情愿称为老师的老师,一如孟老师这样形容他自己的老师虞山劲草——这里,老师是一个标准,一个学术品位和道德素质的标准。孟老师祖籍山东,乃亚圣孟子的嫡系后人,其通身彰示的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勇以及 “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让人对此深信不疑。
发而为文,纵横雄肆的一面,仿佛是遥承其远祖孟夫子的遗绪,洋洋洒洒,扑面而来,像滔滔江河连绵不绝;而其娓娓道来、如数家珍的一面,又仿佛多得周作人、梁实秋诸家的好处,像《读碑帖》《喝茶》《逛书店及其它》诸篇,其情致风雅处亦无愧方家。如果说其汹涌澎湃的一面出自对艺术对哲学对美的不竭的激情,那么其涓涓细流的一面则是源于对生活对人生对生命的无限热爱和尊重,或者说这是一体之两面,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更为合适。
孟老师记人写事,包括他的游记,在平凡平淡中发现美的本事实在令人佩服。孟老师常跟我说起普鲁斯特的一句名言:“我总想在别人认为没有美的地方发现美。” 孟老师大概是在对这个他常记挂和追求的境界做自己的实践吧。《苏北的风花雪月》可称这类的代表作,在那个被常人所鄙视的贫穷落后一无是处的苏北,孟老师竟然发现了“风花雪月”。其实所谓“风花雪月”,不过是四鳃鲈鱼汤、赵家朝牌饼、欧家猪头肉、山芋干冲子、澡堂吼京戏之类平淡无奇的物事,可是孟老师硬是从中掘出了美,写得如此有情致、有趣味,读之不禁有些神往。再如《名古屋的凡人小事》,如题,所写的正是凡人小事,但在作者的笔触的引领下,你不禁随之怅然、随之叹息、随之感伤、随之追想,一种淡淡的惆怅之美袭面而来,那个不知姓名只有一面之缘、三分钟实现由机场转上火车的穿制服的姑娘,那个可爱真挚、 “一期一会”的登喜代老人,那个失夫子残“作如是观”偷闲画油画的加纳美佐子,那个能读懂罗斯科抽象作品却不能画画、借钱买画的山中百合……作者写来如在目前,如此真切,如此生动,让你不能不因作者的动情而动情。
在这方面,孟老师是下过功夫的,他像杰克梅第一样把自己逼到艺术的角落,练习,锤炼——集子中的《头发》《眼睛》便是这样的成果。头发,眼睛,这类再熟悉平常不过的事物要想写好其实却是最不易的,也许勾勒某些片段不是难事,但要裁剪成篇、熔铸成文,则是非有一定的功力不可,就像韩愈写诗写自己的落齿,用韵用最险的韵,这都是对自身的挑战,对语言文字范式的挑战。孟老师作为一个书画家,又久居异域,便有了旁观的视角和距离的审视,也许正是这样的“优势”让孟老师发现了中文的“密码”。孟老师说:“我真正懂得和喜爱用中文写作……是在我定居美国十年之后”,“生活环境的改变让我对产生汉字的华夏土地有一种客观的距离……距离也会让任何一个文化范式(包括文字)的真正端倪清晰地显现其优势和劣质”。
这种旁观的视角、距离的审视,加上孟老师自身的学养修为,成就了孟氏文章的自家面貌,随便拿来一篇文章我们能很轻易地分别出是不是孟老师所作,就像我们随便拿出一首诗一阙词,行家里手很轻易便能分别这是太白的诗这是小山的词。孟老师的文章,尽管风格各异,但其内在的气韵是一脉贯穿的,如他打了二十几年的陈式太极,贯入书法,贯入绘画,贯入文章,吾道一以贯之,血脉里流淌的是孟子养就的一股浩然正气。
文而能成体,实在是一件不易之事,诚如林少华先生所言“文体绝不仅仅是文字腾挪技巧,而且包含作者对世界对生命新的领悟和姿态”,村上春树甚至断言“文体就是一切”,大抵成体也就能成家了。就像诗有太白体、少陵体,词有东坡体、少游体、易安体、稼轩体,文体实际上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所谓文如其人,读其文如见其人。但我们也很容易想到,文如其人并不是一个普适的法则,以上列举的诸体无不是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如王国维论词所谓“此等语非大词人不能道”,同样非大学问大智慧者不能成其体。
孟老师的中西两方面的学问修养是让人惊叹的,孟老师的博学健谈和出口成章也是熟悉他的人公认的事了。常常记起那些与孟老师促膝长谈的下午和夜晚,孟老师视野极广,思维极快,常常从法国的西蒙、普鲁斯特,德国的康德、诺瓦利斯,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一下子又跳到了中国的嵇康、八大山人、胡兰成、周作人、郁达夫、叶嘉莹、刘小枫,文学、艺术、哲学,东西方文化差异,世界文明的相通,海阔天空,不知今夕何夕。
我们看《于是,他说——关于美学的断想》,如此天马行空的笔触,神与物游的玄思,若没有充分的学识修为和高超的语言驾驭力断不能至此,好似《文心雕龙·神思》里的境界:“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夫神思方运,万途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还是古贤阐述得精到,换做等闲之语来形容,就只有辞不达意之叹了。再看《〈广陵散〉不绝》,该文的完成历时半年之久,“从二月与琴师们的雅集之后,读《晋书》,读六朝的美学著作,听《广陵散》的音乐磁带、CD,不知不觉,一晃,也到了盛夏八月……”,孟老师实际上是在用做学问的态度对待写文章,而又跳出了学术文章的樊篱,这篇随笔性质的散文倒毋宁说是一篇文采斐然的论文。还有《梦到天涯即是家乡》,这篇集子的压轴作,洋洋万余言,像一部四个乐章的交响乐,呈现、展开、再现、慢板、快板、终曲,孟老师音乐修养在文学上做了一次完美的展现。
…… ……
翻着这本《我看着你的美丽与忧愁》,感受着孟氏文体的魅力,想到孟老师自己说过的他写书的目的,他说是给自己一个纪律,一个“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做学问的态度。我想,应该还有文化的传承,精神的还乡,将平生所学在异国他乡的月光下书写出来还归故土,给自己一个交代,给乡愁的寻根一个交代,给生养自己的那片土地和文化一个交代……
昔东汉通儒马融曾就弟子郑玄的辞归故里,欣喜地对门人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如今孟老师的艺术评论专著《寻求飞翔的本质》《群星闪烁的法兰西》《我毫厘不让》回归故土,已经在华夏土地上让华夏的儿女受惠,现在这本历二十余年饱含深情的散文作品又在故土结集刊行,孟老师庶几可以欣慰地说声:吾道东矣!
——《我看着你的美丽与忧愁》读后
文/杨义侠
再次读罢《我看着你的美丽与忧愁》这本散文集,心中充斥着两种感动,一种是对文学、艺术之美的感动,一种是对精神支撑上吾道不孤的感动。
文学也好,艺术也好,哲学也好,到了形而上的层面必是殊途同归的,大抵都指向一个至高无上的东西,我想那就是美。没有什么能比美的润化更深入人心,任何说教若不是通过美的感染而使人欣然接纳终究也只是一纸空言,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是最后的道德保险;没有什么能比美的引领更让人坚定,人可以很轻易地因为美的觉醒而改变而狂喜,因此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世界要靠美来拯救。
在而今这个喧嚣的尘世,多少人可能为了所谓的生计,所谓的将来过上好日子而忘记了自我,忘记了人生,忘记了所为何事。然而,在金融证券行有一份好职业、有一个贤慧妻子和漂亮孩子的高更,出人意料的递上辞呈选择了漂流四方,他放下所有不属于自己的功名利禄,走到底,走到远方灿烂的风景之间,高更从心底发出呼喊:“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风景在远方》)杰克梅第,对一次一次所谓的功成名就的“机会”没有心动,在那些掌握让艺术家或者上天堂或者下地狱的评论家面前,他依然用他那有点跛的腿,正直地站在那只属于他的位置上,不苟且,不逢迎,除了雕塑,除了自由自在地画着、折腾着,他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想要(《古道·西风·瘦马》);那个看起来有点傻、有点愚的塞尚,他不在乎按尺寸画画去卖去挣两个活命的银子,社会喜欢不喜欢,收藏家买还是不买,他都不动声色,他依然是和昨天、前天甚至更早学画时候那样一文不名,一样兢兢业业,闷头躲在普罗旺斯画自己那些看起来既不聪明也不漂亮的画,他在自然中找到自己的自然,在艺术中找到自己的艺术,画死在画布前(《塞尚那低沉的声音》);埃贡·习勒,那个英年早逝的天才,他用真诚抵抗虚伪,用良善改正邪恶,用性和爱的和弦修补死亡和疾病的创伤,像壮丽非凡的西西弗斯,在维也纳阴冷的冬天沉默演着推石头的童话(《我看着你的美丽与忧愁》)……还有,还有,罗丹、波提且利、马蒂斯、雷诺阿、八大山人、虞山劲草、董欣宾、罗伯特、加纳美佐子、山中百合……世界因你们而美好,生命因你们而精彩!吾道不孤也!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微斯人,吾谁与归?!
孟老师自然是他们中的一员。其实在写他们的同时,孟老师何尝不是在对自己作着心灵期许,在内心与他们惺惺相惜,交相辉映?
孟老师其实不是我的老师——若从严格履历师承的角度来说。也许我应该称之为孟昌明先生,或者孟先生,但是,孟老师是什么时候我都心甘情愿称为老师的老师,一如孟老师这样形容他自己的老师虞山劲草——这里,老师是一个标准,一个学术品位和道德素质的标准。孟老师祖籍山东,乃亚圣孟子的嫡系后人,其通身彰示的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勇以及 “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让人对此深信不疑。
发而为文,纵横雄肆的一面,仿佛是遥承其远祖孟夫子的遗绪,洋洋洒洒,扑面而来,像滔滔江河连绵不绝;而其娓娓道来、如数家珍的一面,又仿佛多得周作人、梁实秋诸家的好处,像《读碑帖》《喝茶》《逛书店及其它》诸篇,其情致风雅处亦无愧方家。如果说其汹涌澎湃的一面出自对艺术对哲学对美的不竭的激情,那么其涓涓细流的一面则是源于对生活对人生对生命的无限热爱和尊重,或者说这是一体之两面,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更为合适。
孟老师记人写事,包括他的游记,在平凡平淡中发现美的本事实在令人佩服。孟老师常跟我说起普鲁斯特的一句名言:“我总想在别人认为没有美的地方发现美。” 孟老师大概是在对这个他常记挂和追求的境界做自己的实践吧。《苏北的风花雪月》可称这类的代表作,在那个被常人所鄙视的贫穷落后一无是处的苏北,孟老师竟然发现了“风花雪月”。其实所谓“风花雪月”,不过是四鳃鲈鱼汤、赵家朝牌饼、欧家猪头肉、山芋干冲子、澡堂吼京戏之类平淡无奇的物事,可是孟老师硬是从中掘出了美,写得如此有情致、有趣味,读之不禁有些神往。再如《名古屋的凡人小事》,如题,所写的正是凡人小事,但在作者的笔触的引领下,你不禁随之怅然、随之叹息、随之感伤、随之追想,一种淡淡的惆怅之美袭面而来,那个不知姓名只有一面之缘、三分钟实现由机场转上火车的穿制服的姑娘,那个可爱真挚、 “一期一会”的登喜代老人,那个失夫子残“作如是观”偷闲画油画的加纳美佐子,那个能读懂罗斯科抽象作品却不能画画、借钱买画的山中百合……作者写来如在目前,如此真切,如此生动,让你不能不因作者的动情而动情。
在这方面,孟老师是下过功夫的,他像杰克梅第一样把自己逼到艺术的角落,练习,锤炼——集子中的《头发》《眼睛》便是这样的成果。头发,眼睛,这类再熟悉平常不过的事物要想写好其实却是最不易的,也许勾勒某些片段不是难事,但要裁剪成篇、熔铸成文,则是非有一定的功力不可,就像韩愈写诗写自己的落齿,用韵用最险的韵,这都是对自身的挑战,对语言文字范式的挑战。孟老师作为一个书画家,又久居异域,便有了旁观的视角和距离的审视,也许正是这样的“优势”让孟老师发现了中文的“密码”。孟老师说:“我真正懂得和喜爱用中文写作……是在我定居美国十年之后”,“生活环境的改变让我对产生汉字的华夏土地有一种客观的距离……距离也会让任何一个文化范式(包括文字)的真正端倪清晰地显现其优势和劣质”。
这种旁观的视角、距离的审视,加上孟老师自身的学养修为,成就了孟氏文章的自家面貌,随便拿来一篇文章我们能很轻易地分别出是不是孟老师所作,就像我们随便拿出一首诗一阙词,行家里手很轻易便能分别这是太白的诗这是小山的词。孟老师的文章,尽管风格各异,但其内在的气韵是一脉贯穿的,如他打了二十几年的陈式太极,贯入书法,贯入绘画,贯入文章,吾道一以贯之,血脉里流淌的是孟子养就的一股浩然正气。
文而能成体,实在是一件不易之事,诚如林少华先生所言“文体绝不仅仅是文字腾挪技巧,而且包含作者对世界对生命新的领悟和姿态”,村上春树甚至断言“文体就是一切”,大抵成体也就能成家了。就像诗有太白体、少陵体,词有东坡体、少游体、易安体、稼轩体,文体实际上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所谓文如其人,读其文如见其人。但我们也很容易想到,文如其人并不是一个普适的法则,以上列举的诸体无不是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如王国维论词所谓“此等语非大词人不能道”,同样非大学问大智慧者不能成其体。
孟老师的中西两方面的学问修养是让人惊叹的,孟老师的博学健谈和出口成章也是熟悉他的人公认的事了。常常记起那些与孟老师促膝长谈的下午和夜晚,孟老师视野极广,思维极快,常常从法国的西蒙、普鲁斯特,德国的康德、诺瓦利斯,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一下子又跳到了中国的嵇康、八大山人、胡兰成、周作人、郁达夫、叶嘉莹、刘小枫,文学、艺术、哲学,东西方文化差异,世界文明的相通,海阔天空,不知今夕何夕。
我们看《于是,他说——关于美学的断想》,如此天马行空的笔触,神与物游的玄思,若没有充分的学识修为和高超的语言驾驭力断不能至此,好似《文心雕龙·神思》里的境界:“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夫神思方运,万途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还是古贤阐述得精到,换做等闲之语来形容,就只有辞不达意之叹了。再看《〈广陵散〉不绝》,该文的完成历时半年之久,“从二月与琴师们的雅集之后,读《晋书》,读六朝的美学著作,听《广陵散》的音乐磁带、CD,不知不觉,一晃,也到了盛夏八月……”,孟老师实际上是在用做学问的态度对待写文章,而又跳出了学术文章的樊篱,这篇随笔性质的散文倒毋宁说是一篇文采斐然的论文。还有《梦到天涯即是家乡》,这篇集子的压轴作,洋洋万余言,像一部四个乐章的交响乐,呈现、展开、再现、慢板、快板、终曲,孟老师音乐修养在文学上做了一次完美的展现。
…… ……
翻着这本《我看着你的美丽与忧愁》,感受着孟氏文体的魅力,想到孟老师自己说过的他写书的目的,他说是给自己一个纪律,一个“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做学问的态度。我想,应该还有文化的传承,精神的还乡,将平生所学在异国他乡的月光下书写出来还归故土,给自己一个交代,给乡愁的寻根一个交代,给生养自己的那片土地和文化一个交代……
昔东汉通儒马融曾就弟子郑玄的辞归故里,欣喜地对门人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如今孟老师的艺术评论专著《寻求飞翔的本质》《群星闪烁的法兰西》《我毫厘不让》回归故土,已经在华夏土地上让华夏的儿女受惠,现在这本历二十余年饱含深情的散文作品又在故土结集刊行,孟老师庶几可以欣慰地说声:吾道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