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俊峰、药家鑫之死与公共知识分子心理学

昨天,我看到一篇博客http://www.dapenti.com/blog/more.asp?name=caijing&id=43518,里面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夏俊峰扎死城管判死刑,怎么不见反死刑者说话?这些在药家鑫案中非常活跃的公共知识分子,在夏俊峰案中到哪去了?
我不会去恶意揣测这些知识分子的道德品质,一方面这既无凭无据,另一方面在我看来知识分子的这种表现其实再正常不过,美国法学家波斯纳在《公共知识分子——衰落之研究》就已预见到现在这种情况,对于公共知识分子的心理可谓洞察入微。
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决定了他们的目标并不是成为康德、罗素这样的伟大学者,也不是成为陈寅恪、哈耶克这样的某一领域的专家。他们并不追求学术上的深度、严谨。(当然,这也不排除一些公共知识分子会写出富有深度的文章,但总的来说,公共知识分子写作,论思想性,在王小波那里已达到了顶峰,其后是不断的重复)我们衡量一名公共知识分子是否成功,主要的标准是他的受欢迎程度,他的博客点击量,他的微博粉丝数,他的文章所引起的回响。而决定知识分子的受欢迎程度的众多因素中,学术价值也许是最不重要的。我很喜欢看韩寒的文章,但我必须承认,他吸引我的,主要还是因为他的文章很有趣。
除了文笔要有意思之外,内容能不能吸引人也很重要.首先,内容一定要够热,够劲爆,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这个是要视情况而定,例如一般情况下,死刑的存废问题并不会吸引很多人的注意,所以一般他们也不会怎么关心这个话题。可是药家鑫案之后就不一样了,成百上千的知识分子忽然之间就对死刑存废问题抱有极大兴趣,洋洋洒洒千字文就这样出来了。而药家鑫案的此前此后,你都看不到他们有这么大的热情了,更谈不上行动,例如联名向人大写信要求修改刑法之类,在一些不那么热门的死刑案中,你们也看不到他们沉痛的呼吁了。他们很忙,如时代的洪流。
除了内容要贴近时事热点之外,观点还必须“独到”。我相信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价值和想法。但无可避免的是,对于很多事情,人们的观点还是难免一致,例如,人类是猴子变的。但对于知识分子写作来说,“人类是猴子变的”,“中医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这么中庸的话是没有出路的,除非你中庸得来又十分有趣(如梁文道)。出路就是,知识分子要变得偏激,换一个说法,偏激的知识分子会赢得观众的注意,逐渐占领市场。在药家鑫案中,同一个作者,发表反对药家鑫或声援药家鑫的文章,能获得大众注意的概率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正是这种概率的差异,催生着各种知识分子发表奇谈怪论,违背公众认知,即使他们同意大众的观点,也要在理论上拉开与“庸众”的距离。这可以解释在药家鑫案中那么多高谈阔论的知识分子,有的反对药家鑫死刑,有的即使不反对死刑,也要加上一些自认为独到的“反思”。
所以,我无意攻击个别的知识分子,整个体制,整个受众群体,都鼓励着公共知识分子回避认真的讨论,追逐肤浅、极端。作为普通的读者,我们只能如卡尔维诺所说的那样“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自觉远离哗众取宠、以华丽理论包装肤浅思想的文章,并且希望各种知识分子,在他们应当沉默的时候,闭上他们的嘴巴。
背景资料:夏俊峰是沈阳一小商贩。 2009年5月16日,夏俊峰和妻子在马路上摆摊被沈阳市城管执法人员查处。在勤务室接受处罚时,夏俊峰与执法人员发生争执,用随身携带的切肠刀刺死城管队员两名,重伤一人。2011年5月9日上午,夏俊峰刺死城管案终审宣判,辽宁省高级法院作出刑事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夏俊峰因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夏俊峰在接受警方讯问时,称遭到城管殴打,然而6名证人没有获准出庭。
我不会去恶意揣测这些知识分子的道德品质,一方面这既无凭无据,另一方面在我看来知识分子的这种表现其实再正常不过,美国法学家波斯纳在《公共知识分子——衰落之研究》就已预见到现在这种情况,对于公共知识分子的心理可谓洞察入微。
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决定了他们的目标并不是成为康德、罗素这样的伟大学者,也不是成为陈寅恪、哈耶克这样的某一领域的专家。他们并不追求学术上的深度、严谨。(当然,这也不排除一些公共知识分子会写出富有深度的文章,但总的来说,公共知识分子写作,论思想性,在王小波那里已达到了顶峰,其后是不断的重复)我们衡量一名公共知识分子是否成功,主要的标准是他的受欢迎程度,他的博客点击量,他的微博粉丝数,他的文章所引起的回响。而决定知识分子的受欢迎程度的众多因素中,学术价值也许是最不重要的。我很喜欢看韩寒的文章,但我必须承认,他吸引我的,主要还是因为他的文章很有趣。
除了文笔要有意思之外,内容能不能吸引人也很重要.首先,内容一定要够热,够劲爆,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这个是要视情况而定,例如一般情况下,死刑的存废问题并不会吸引很多人的注意,所以一般他们也不会怎么关心这个话题。可是药家鑫案之后就不一样了,成百上千的知识分子忽然之间就对死刑存废问题抱有极大兴趣,洋洋洒洒千字文就这样出来了。而药家鑫案的此前此后,你都看不到他们有这么大的热情了,更谈不上行动,例如联名向人大写信要求修改刑法之类,在一些不那么热门的死刑案中,你们也看不到他们沉痛的呼吁了。他们很忙,如时代的洪流。
除了内容要贴近时事热点之外,观点还必须“独到”。我相信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价值和想法。但无可避免的是,对于很多事情,人们的观点还是难免一致,例如,人类是猴子变的。但对于知识分子写作来说,“人类是猴子变的”,“中医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这么中庸的话是没有出路的,除非你中庸得来又十分有趣(如梁文道)。出路就是,知识分子要变得偏激,换一个说法,偏激的知识分子会赢得观众的注意,逐渐占领市场。在药家鑫案中,同一个作者,发表反对药家鑫或声援药家鑫的文章,能获得大众注意的概率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正是这种概率的差异,催生着各种知识分子发表奇谈怪论,违背公众认知,即使他们同意大众的观点,也要在理论上拉开与“庸众”的距离。这可以解释在药家鑫案中那么多高谈阔论的知识分子,有的反对药家鑫死刑,有的即使不反对死刑,也要加上一些自认为独到的“反思”。
所以,我无意攻击个别的知识分子,整个体制,整个受众群体,都鼓励着公共知识分子回避认真的讨论,追逐肤浅、极端。作为普通的读者,我们只能如卡尔维诺所说的那样“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自觉远离哗众取宠、以华丽理论包装肤浅思想的文章,并且希望各种知识分子,在他们应当沉默的时候,闭上他们的嘴巴。
背景资料:夏俊峰是沈阳一小商贩。 2009年5月16日,夏俊峰和妻子在马路上摆摊被沈阳市城管执法人员查处。在勤务室接受处罚时,夏俊峰与执法人员发生争执,用随身携带的切肠刀刺死城管队员两名,重伤一人。2011年5月9日上午,夏俊峰刺死城管案终审宣判,辽宁省高级法院作出刑事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夏俊峰因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夏俊峰在接受警方讯问时,称遭到城管殴打,然而6名证人没有获准出庭。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