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之良伴

没读琦君的文字,曾经觉得冰心那种透亮的童稚似的清澈是人间少有的,读了琦君之后,我立刻放下了冰心,不是冰心好或者不好,而是口味一下子就给琦君的清朗养刁了。琦君文字里的清澈透亮,带着更多的自然流露,即便是浅淡的幽默,也真挚俏皮得干净清爽,通篇读来,细腻绵长,回味无穷。特别是她对母亲的感情,宛如涓涓细流,点点滴滴让人慢慢在清凉之中被悄悄感染和感动,从而得到安宁。
红尘里的浮躁,随着生活速度的加快越来越让人感到停不下脚步,琦君的文字,可以让你静下心来,慢慢地放轻脚步,跟着她走进怀旧的氛围里,很薄很淡的清商曲辞,越过沧桑,看见温暖的冬日阳光。
以《母亲的金手表》为题出版的琦君的散文集,收录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水是故乡甜”,第二部分是“母亲的手艺”,第三部分是“异国的仙桃”。我本以为第一部分是多年前已付梓的《水是故乡甜》,却不料,除了第一篇“水是故乡甜”之外,剩下的文章皆是第一次读到,当然,我读琦君的文章并不算太多,但如此大量的未读过的文章,还是第一次看见;而第二部分“母亲的手艺”倒是收录了《水是故乡甜》那本里的大部分文章,但这一部分只占了第二部分的一半文章数,另一半文章对我来说又是全新的了;至于第三部分“异国的仙桃”,除了起首两篇“一饼度中秋”“再做‘闲’妻”曾被收录入其他的书籍之外,剩下的篇目也是全新的,特别如“家有‘怪妻’”这篇让人觉得莞尔不已,颇为琦君的俏皮心怜。故而,如果说想精读琦君,这本倒也不错,此外可以添加《素心笺》那本精选集。
古往今来,母亲是个很平凡的词,同时,母亲又是一个伟大的词,众多的作家写了无数的母亲,“母亲”也成为写不尽的主题。她伟大到高尔基以此为名专门写了长篇小说《母亲》,伟大到霍桑将一个女子身上的《红字》写成了“道德和光荣”,平凡到柔石哀伤痛苦地唤《为奴隶的母亲》,等等。
在琦君的笔下,“母亲”一直是她散文里最重要的人物,不管写人写事写物,多多少少都会提到或者涉及母亲,其实这个母亲并不是琦君的亲身母亲,读过琦君小传或者介绍的人都知道,琦君与哥哥因父母双亡过继给了大伯,是大伯夫妻养大了他们,而婶婶才是这个“母亲”,这个母亲在丈夫有了姨太太之后,依然良善倒为姨太太做女红,而琦君自己也在姨太太潦倒时不记儿时前嫌照顾她,这不能不说有这个“母亲”的影响,也不能不说只有琦君才能写出《橘子红了》那样一家子大小女人不争不闹的小说。在琦君追忆母亲,追忆杭州,追忆旧事,追忆故人的文字里,那深深的眷恋里,那绵长的慈悲里,是人间的最真最和及最善。就像孟德斯鸠说的:“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 ”琦君的文章从内到外便有这样的表里如一,也因此更让人信服。
牵着母亲那双灵巧的手,琦君慢慢成长为一代散文名家,伴随这对母亲的回忆,琦君保留着内心里仁慈和纯良,无论她在思乡念旧的缠绵里,还是在世事无常的感叹里,那种永恒的至情至性的文字,牵引着读者,抚开紫陌红尘的浮躁,步入一片安宁和纯净的世界,从中得到灵魂的净化和清静。
琦君文字里没有说教,虽然她做过很久的老师,清言娓娓,淡字涓涓,潜移默化里,她的静姝端好,魅力无穷,怪不得她的文章在大陆和台湾都被选入课本。
在红尘滚滚里,千山暮雪中,琦君的文字,是静夜良伴,她会让安然入眠,迎接明天的美好。
【原文地址】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2996523&Key=836389446&BlogID=150117&PostID=33153032
红尘里的浮躁,随着生活速度的加快越来越让人感到停不下脚步,琦君的文字,可以让你静下心来,慢慢地放轻脚步,跟着她走进怀旧的氛围里,很薄很淡的清商曲辞,越过沧桑,看见温暖的冬日阳光。
以《母亲的金手表》为题出版的琦君的散文集,收录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水是故乡甜”,第二部分是“母亲的手艺”,第三部分是“异国的仙桃”。我本以为第一部分是多年前已付梓的《水是故乡甜》,却不料,除了第一篇“水是故乡甜”之外,剩下的文章皆是第一次读到,当然,我读琦君的文章并不算太多,但如此大量的未读过的文章,还是第一次看见;而第二部分“母亲的手艺”倒是收录了《水是故乡甜》那本里的大部分文章,但这一部分只占了第二部分的一半文章数,另一半文章对我来说又是全新的了;至于第三部分“异国的仙桃”,除了起首两篇“一饼度中秋”“再做‘闲’妻”曾被收录入其他的书籍之外,剩下的篇目也是全新的,特别如“家有‘怪妻’”这篇让人觉得莞尔不已,颇为琦君的俏皮心怜。故而,如果说想精读琦君,这本倒也不错,此外可以添加《素心笺》那本精选集。
古往今来,母亲是个很平凡的词,同时,母亲又是一个伟大的词,众多的作家写了无数的母亲,“母亲”也成为写不尽的主题。她伟大到高尔基以此为名专门写了长篇小说《母亲》,伟大到霍桑将一个女子身上的《红字》写成了“道德和光荣”,平凡到柔石哀伤痛苦地唤《为奴隶的母亲》,等等。
在琦君的笔下,“母亲”一直是她散文里最重要的人物,不管写人写事写物,多多少少都会提到或者涉及母亲,其实这个母亲并不是琦君的亲身母亲,读过琦君小传或者介绍的人都知道,琦君与哥哥因父母双亡过继给了大伯,是大伯夫妻养大了他们,而婶婶才是这个“母亲”,这个母亲在丈夫有了姨太太之后,依然良善倒为姨太太做女红,而琦君自己也在姨太太潦倒时不记儿时前嫌照顾她,这不能不说有这个“母亲”的影响,也不能不说只有琦君才能写出《橘子红了》那样一家子大小女人不争不闹的小说。在琦君追忆母亲,追忆杭州,追忆旧事,追忆故人的文字里,那深深的眷恋里,那绵长的慈悲里,是人间的最真最和及最善。就像孟德斯鸠说的:“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 ”琦君的文章从内到外便有这样的表里如一,也因此更让人信服。
牵着母亲那双灵巧的手,琦君慢慢成长为一代散文名家,伴随这对母亲的回忆,琦君保留着内心里仁慈和纯良,无论她在思乡念旧的缠绵里,还是在世事无常的感叹里,那种永恒的至情至性的文字,牵引着读者,抚开紫陌红尘的浮躁,步入一片安宁和纯净的世界,从中得到灵魂的净化和清静。
琦君文字里没有说教,虽然她做过很久的老师,清言娓娓,淡字涓涓,潜移默化里,她的静姝端好,魅力无穷,怪不得她的文章在大陆和台湾都被选入课本。
在红尘滚滚里,千山暮雪中,琦君的文字,是静夜良伴,她会让安然入眠,迎接明天的美好。
【原文地址】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2996523&Key=836389446&BlogID=150117&PostID=33153032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