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这个人值得一读再读
辜鸿铭向来以“怪”著称,其实何为“怪”?“与众不同”在别人眼里自然就成了“怪”,所以,所有坚持自己独特的原则与信念的人都是“怪“人,都必然且只能是“怪”人。而我们今天,恰恰是太缺少这种“怪“人了。放眼“个性解放”的青年一辈,其知识、个性、见识、人格恰恰是高度同质化,甚至可以说是平庸化的一辈。
读罢此书,我对于辜鸿铭其人真个是”见怪不怪“。辜氏不过就是在一个”狂倒传统“的历史潮流中坚持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赞赏与热爱的中国知识分子,而已。且不论这种”坚持“正确与否,单是这”坚持“本身,就值得人们的尊重。辜氏对此亦有不无无奈的调侃之言:
”我认为,当今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校长蔡元培先生,另一个便是敝人我也。……蔡先生在清末点了翰林之后,并不肯做官,而是要革命,到现在还是革命;我呢,自从跟随张文襄做了前清的官之后,从来无有二心,一意忠君保皇,到现在还是忠君保皇。“
区别于当时其他遗老遗少,辜氏的价值,在于其学贯中西,谙熟西学,经历了思想上的“反正”而后成为传统文明最坚定的捍卫者,因此其”捍卫“就意味深长。他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批评,站在这个全球变暖、世态炎凉、空虚浮躁的世纪读之,恐怕我们已经不能像五四时代的人们一样抱以不屑的讥诮。
透过他的言论,今天的人们或许还可以从辜“当下”的中国看到我们“当下”的中国。
”城里的富人和寄生虫们变得越来越富有,而那些不能变成寄生虫的乡下人,则不仅越来越穷,甚至无以为生。“
”今中国王公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亦可谓之出洋看画耳。“
”今则不然,才仅任工农商者为士矣,抑或不堪工农商者亦为士矣。既为士,则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妄冀以卿大夫。“
"朝下一令曰‘为尔开学堂’,暮下一令曰‘为尔兴商务’,彼民者未见丝发加益于吾事。而徒见符檄之惊惮,征敛之无已,房捐、米捐、酒捐、糖捐日加月增,而民已无聊生矣。"
”你要讲‘法律’,便没有人怕他;你要讲‘王法’,大家就都害怕起来了。“
”今日世界所以扰扰不安,非由于军人,乃由于那些大学教授和衙门役吏。那些大学教授们,都是半受教育的人,而那些衙门役吏们又是不受教育的。“
他对传统文化的辩护,则可能必然将具备长久的生命力,这里只摘抄两处,更多的还要从他的著作中寻找。
”在东方的孔子和西方的莎士比亚之间,只存在着微乎其微的差别;倒是在西方的理雅各博士和西方的阿瑟·史密斯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不同。“
”我确信,欧洲人民于这场大战之后,将在中国这,找到战后文明难解的钥匙。我再说一遍,正是在中国,存在着一笔无法估价的、迄今为止毋庸置疑的巨大的文明的财富。“
……
正因为他的独特而有力的价值观,这个中国的笑料却在国外备受推崇,连托尔斯泰都引以为知己,且在临终之际说:”我的这一切,皆属不足道也。余以为最有价值者,当为复中国人(指辜)某一书也。“(本人对这番话的真实性不得不存有怀疑,但托氏对辜氏的强烈认同乃是事实。)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精通多国语言的大师,辜鸿铭的语言学习方法特别值得注意——对目标语言的经典名著死记硬背法,这一方法听起来迂腐,却与另一位语言大师季羡林在德国学习语言的方法如出一辙,你若不服气,听听辜鸿铭对”今天“学子的批评:
”像时下一般学英文的,学了十几年,亦仅是目能读报,笔至写信,似幼年读阿猫阿狗式教科书一般,终其一生,只得小成而已矣。“
辜鸿铭,站在传统和现代之间,还将长久的吸引人们的目光,将继续被后人一读再读。
读罢此书,我对于辜鸿铭其人真个是”见怪不怪“。辜氏不过就是在一个”狂倒传统“的历史潮流中坚持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赞赏与热爱的中国知识分子,而已。且不论这种”坚持“正确与否,单是这”坚持“本身,就值得人们的尊重。辜氏对此亦有不无无奈的调侃之言:
”我认为,当今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校长蔡元培先生,另一个便是敝人我也。……蔡先生在清末点了翰林之后,并不肯做官,而是要革命,到现在还是革命;我呢,自从跟随张文襄做了前清的官之后,从来无有二心,一意忠君保皇,到现在还是忠君保皇。“
区别于当时其他遗老遗少,辜氏的价值,在于其学贯中西,谙熟西学,经历了思想上的“反正”而后成为传统文明最坚定的捍卫者,因此其”捍卫“就意味深长。他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批评,站在这个全球变暖、世态炎凉、空虚浮躁的世纪读之,恐怕我们已经不能像五四时代的人们一样抱以不屑的讥诮。
透过他的言论,今天的人们或许还可以从辜“当下”的中国看到我们“当下”的中国。
”城里的富人和寄生虫们变得越来越富有,而那些不能变成寄生虫的乡下人,则不仅越来越穷,甚至无以为生。“
”今中国王公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亦可谓之出洋看画耳。“
”今则不然,才仅任工农商者为士矣,抑或不堪工农商者亦为士矣。既为士,则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妄冀以卿大夫。“
"朝下一令曰‘为尔开学堂’,暮下一令曰‘为尔兴商务’,彼民者未见丝发加益于吾事。而徒见符檄之惊惮,征敛之无已,房捐、米捐、酒捐、糖捐日加月增,而民已无聊生矣。"
”你要讲‘法律’,便没有人怕他;你要讲‘王法’,大家就都害怕起来了。“
”今日世界所以扰扰不安,非由于军人,乃由于那些大学教授和衙门役吏。那些大学教授们,都是半受教育的人,而那些衙门役吏们又是不受教育的。“
他对传统文化的辩护,则可能必然将具备长久的生命力,这里只摘抄两处,更多的还要从他的著作中寻找。
”在东方的孔子和西方的莎士比亚之间,只存在着微乎其微的差别;倒是在西方的理雅各博士和西方的阿瑟·史密斯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不同。“
”我确信,欧洲人民于这场大战之后,将在中国这,找到战后文明难解的钥匙。我再说一遍,正是在中国,存在着一笔无法估价的、迄今为止毋庸置疑的巨大的文明的财富。“
……
正因为他的独特而有力的价值观,这个中国的笑料却在国外备受推崇,连托尔斯泰都引以为知己,且在临终之际说:”我的这一切,皆属不足道也。余以为最有价值者,当为复中国人(指辜)某一书也。“(本人对这番话的真实性不得不存有怀疑,但托氏对辜氏的强烈认同乃是事实。)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精通多国语言的大师,辜鸿铭的语言学习方法特别值得注意——对目标语言的经典名著死记硬背法,这一方法听起来迂腐,却与另一位语言大师季羡林在德国学习语言的方法如出一辙,你若不服气,听听辜鸿铭对”今天“学子的批评:
”像时下一般学英文的,学了十几年,亦仅是目能读报,笔至写信,似幼年读阿猫阿狗式教科书一般,终其一生,只得小成而已矣。“
辜鸿铭,站在传统和现代之间,还将长久的吸引人们的目光,将继续被后人一读再读。
有关键情节透露